今週刊/貨幣戰關鍵時刻 亞洲將出現意想不到的轉型
文/楊卓翰
前言:國際情勢風聲鶴唳,這時如果齊聚臺日韓三地經濟大師,會激盪出什麼火花?《今週刊》的亞洲經濟高峰論壇,爲讀者揭開一場大家都忽視的結構性轉型,正在貨幣戰爭的硝煙下默默進行。
打?還是不打?隨着日圓貶破一美元兌一百圓大關,加上韓國央行加入亞洲的降息潮,貨幣戰看似一觸即發。日圓,成爲中、臺、日、韓經濟最重要的轉折點。在這個關鍵時間,誰能夠爲我們解讀?
《今週刊》主辦、安本資產管理、元大寶來證券及中國信託協辦的「亞洲經濟高峰論壇」,邀集中、日、韓、臺財經大師,除了亞洲知名經濟學家陶冬,針對中國經濟前景發表演說外,「日圓先生」木神原英資、韓國前總統李明博首席經濟顧問李鍾和、臺灣財政部前部長劉憶如,則將焦點放在亞洲整體經濟趨勢的變化。
在長達一整天的論壇中,討論最熱的議題,就是日圓。以預測日圓走勢神準的木神原英資就說:「我這陣子同時被美國、新加坡、韓國和臺灣邀來演講,這種情況從未發生過!」大家更關心的是,受到日圓貶值衝擊最深的韓國終於開始降息,匯率戰爭會不會因此開打?
「目前還不會!」不同於市場繪聲繪影,經過長達八小時論壇的激辯後,在場經濟大師卻異口同聲地否認!他們是怎麼分析的?
韓國這次降息,讓大家如此緊張,正是因爲這是七個月來首見,降了○.二五個百分點,到二.五%。不過,木神原英資認爲,大家都搞錯重點了!安倍的政策,其實匯率並不是重點:「安倍政府不是直接操縱匯率,而是寬鬆貨幣。事實上,日本央行總裁黑田東彥不太可能會有進一步的積極貨幣政策了。」
「過去六個月裡,日圓貶值了二五%。但是如果用歷史來看,過去幾年美國不斷採用QE(量化寬鬆貨幣政策),讓日圓從一百圓升值到八十圓。」?原指出。因此,日本最近的QE,「只是讓日圓回到金融海嘯之前的水準,並不是超貶!」
「所以大家不用太緊張,黑田東彥現在已用完所有的彈藥了,因此日圓不會再進一步下跌。未來幾個月,的確有可能跌至一一○圓,但是長期來看,未來一年到二年,日圓大概會在九十五圓到一百圓的區間。」日圓先生明確地預測。
劉憶如與李鍾和也都從亞洲資金流動來解釋貨幣戰爭目前不會開打的原因。「如果觀察亞洲資金流入的狀況,會發現因爲亞洲股市大漲,讓國際資金不斷涌入,需求增加。因此,亞洲貨幣還是有升值的壓力,一來一往間,無法真的『競貶』。」來自韓國的李鍾和分析。
更重要的是,?原接着解釋,其實大家在乎的匯率只是安倍政策的冰山一角而已。「安倍的政策有三枝箭,貨幣政策只是第一枝。」接下來,更重要的政策將是財政擴張政策,還有刺激投資,「這纔是決定日本經濟的結構性關鍵。」
韓國一直以來都是安倍政策下最大的「受害人」。曾經在李明博左右擔任韓國經濟政策顧問的李鍾和,又怎麼看韓國及其他亞洲國家的因應方式?
「的確,日圓貶值對韓國的出口造成很大的壓力,也讓韓國央行有很大的貶值壓力。日前韓國央行的降息,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如此。」李鍾和承認貶值壓力,但是他話鋒一轉:「大家現在看韓國政府,好像有一些被動,那是因爲,韓國的新政府並不把經濟重點放在出口及匯率競貶上。」
此話一出,大家腦子升起一堆問號。韓國的出口,特別是電子產品,可以說是造就了韓國這幾年的經濟強盛,爲何韓國現在反而不重視?李鍾和分析:「包括韓國、中國與臺灣,亞洲很多經濟成長還是很依賴出口這一塊;但是,韓國政府已經在重新思考這樣的模式了。」他說。
「現在,韓國把焦點放在國內的經濟改革。總統朴槿惠提出要將韓國經濟結構民主化的革命。」李鍾和口中說的,就是韓國最新的經濟政策:韓國國會剛在五月七日批准了一七.三兆韓元(一五六億美元)的政府補充預算,目標就是用在創造就業以及補助中小企業發展。就在三星稱霸全球的同時,政府爲什麼反而把錢花在其他地方?
「去年韓國出口減少一.三%%,三月分韓國的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再次下修,從三%減爲二.三%。這就是因爲,韓國太過依賴出口了。」李鍾和認爲,過度依賴消費性電子出口,這是亞洲國家的「通病」。
「電子產業在韓國與臺灣都佔了很高的比率,但是電子產業對全球景氣的敏感度很高。我們現在都知道,不能太倚重電子產業的出口。韓國去年的GDP只有二%,這樣的經濟對韓國來說是很差的。」李鍾和表示。
「所以韓國政府正努力推動服務業發展,重新提高我們的經濟發展動能。」李鍾和指出,韓國雖然電子製造業是亞洲排名第一,但服務業的生產力,在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是倒數第二。「而服務業最主要的活動,也就是韓國一直不重視、看似不重要的中小企業。」這也是爲什麼,韓國現在打算拋棄「三星模式」。一場結構性的經濟大調整,正在亞洲國家發生。
亞洲各國都已經開始轉型臺灣的下一步呢?
事實上,在這場論壇的隔日,木神原英資也來到臺中,在亞洲大學與財政部前部長何志欽、亞洲大學財金系教授金大勇等進行對談;席間,何志欽同樣提出「亞洲經濟結構正在轉型」的論點,他強調,在美國重拾製造業的既定方向之下,原本在世界經貿分工當中扮演「製造者」角色的中國以及許多亞洲國家,都必須思考新的經濟方向與產業利基,「產業結構與貿易形態的調整,是全球性的經濟現象!」何志欽強調。
同樣是從全球經濟結構調整爲出發點,劉憶如則是語重心長地點出了臺灣當前的困境與挑戰。「我們看到東協高速成長,會發現『內需』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這正是像臺灣這樣的出口國家無法做到的。「臺灣的悶經濟要怎麼解決?我要呼應前面講者所說的,臺灣也需要結構性的改革。」臺灣的結構性改革到底該怎麼做?
「很多臺灣人都沒搞清楚:誰在做經濟的大餅?」劉憶如提出關鍵的問題:「臺灣的出口雖然佔經濟產值七成,但是進口也佔了六成以上。也就是說,所謂的『出口產業』是出口減進口,只佔了臺灣GDP的一成不到。」
這與一般人常說的「臺灣靠出口」是相反的。其實,「臺灣有九○%的經濟是靠消費、投資和政府支出。這就是爲什麼,所有的亞洲國家,都在轉成『內需帶動』。」劉憶如強調,用內需衝出經濟成長,果實才會是全民一起分享。「出口商賺了很多的錢,臺灣的人民分到了嗎?爲什麼臺灣薪資十五年都不漲?因爲我們結構不對,我們都靠只有一○%的出口來拚經濟。」
從韓國開始了結構性調整,而中國也在這幾年裡經歷許多轉型的陣痛;日本,也走在這條調整之路上:「除了貨幣政策,『安倍經濟學』真正重要的第二根支柱就是要『刺激投資』。」劉憶如說。「從民間投資來帶動內需,因爲在國內投資,就業、薪水都能提高,消費就會增加,而且政府也能收到稅。」這個刺激投資,正是臺灣一直想做,卻做不到的。
臺灣經濟解悶關鍵善用強大的中小企業力量
但是在轉型之路上,臺灣其實大有機會!韓國的李鍾和比較臺韓差異:「臺灣其實很有轉型的機會。韓國的大財團結構很難改革,政府還得花大筆大筆的錢,以鼓勵中小企業,但是臺灣的中小企業力量已經很強了!你們轉型爲內需應該更容易纔是。」李鍾和就認爲:「臺灣在生技醫療這類的服務業,其實有很好的立基。」
結構性的調整,勢必將有陣痛,但是當全亞洲都在擠進內需產業的大門時,臺灣還能再走過去的代工出口模式嗎?多年來,臺灣都在喊着「該走不同的路」,臺灣如何迎頭趕上全亞洲的轉型?這就是臺灣經濟「解悶」的關鍵。
大師交鋒 安倍經濟學成功與否?
木神原英資:GDP可以達標,日股還會上漲
今年是日本的復甦元年。我不驚訝看到今年的GDP可以達2%,而且還有可能持續。但要注意的是,投資有沒有開始動?過去好幾年,日本企業因爲去槓桿化,所以手上都有很多現金。現在他們願不願意把現金拿出來投資?如果投資真的來了,那日本經濟真的可以持續復甦。
至於日股,在夏天結束前或許會有一波修正,現在已經漲得太多了。在修正之後,還會上漲一到二年,日本的機構投資人現在還沒有完全投入。我的兒子剛好在「日本人壽」公司做資產管理,他的老闆就對他說,你怎麼還沒有買日本股票?現在才進股票市場已經有點晚了。
李鍾和:日本GDP成長不樂觀,但通膨目標應可達陣
在這點,我和神原先生看法不同。我看到的是剛好相反:日本很有可能會達成2%的通膨成長率,但GDP成長率卻不見得能有2%的成長率。
首先,日圓貶值至今已經造成了日本進口物資價格的大幅上長,對於物價有推波之效。第二,日本明年就會逐步調高消費稅,從現在的5%調高到10%,也會帶動通膨。但是GDP成長又是另一回事,老年化的日本,消費能力到現在還是很弱。安倍經濟學要落實成爲經濟成長的實質動力,需要經濟結構調整成功;但到現在,關於經濟政策,看到的仍然只有政府喊話。
大師交鋒朴槿惠被安倍壓着打?
木神原英資:希望臺灣幫忙牽起韓、日之手
我想我須再重申,日本政府並沒有操縱匯率,也並非刻意與韓國競貶。
因爲亞洲地區有一些很不幸的歷史因素,讓中、韓、日、臺之間有情結。我想日本要爲這些問題負大部分責任,但是現在是我們放下歧見的時候了。因爲我們已是全球最大經濟體,除了企業間越來越緊密,我們也需要一個政策性的整合,例如亞洲貨幣基金這樣的組織。我很希望臺灣可以幫我們牽起韓國與日本的手,因你們與兩國的關係都很好,至少比與中國都好!
日本貨幣政策的確對周遭國家造成影響。但是日本的問題比較嚴重,所以安倍政權自然比較急;不過韓國前陣子國會也通過了財政政策,156億美元的預算來刺激經濟。我們之所以會這麼做,是由於韓國財政比日本要好,所以我們覺得現階段從財政下手,成效會比較好。
韓國政府對日圓貶值,比較被動,是因爲今年一月開始,北韓就有很多挑釁動作,所以新任政府其實大部分時間都放在與北韓的周旋,也因此在經濟方面就沒有那麼多着墨…【全文請見今週刊856期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週刊856期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