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非昔比,外貿企業都在忙着“轉”
■ 本報記者 吳 力
今年以來,在海外訂單減少、庫存積壓、現金流不暢等壓力下,外貿企業普遍面臨較大的市場壓力,出口產品轉內銷成爲外貿企業求生存、謀發展的重要選擇。國務院和有關部門以及各地政府順勢而爲,在政策、標準和渠道等方面積極突破,推動出口產品轉內銷取得積極成效。出口產品轉內銷在給外貿企業帶來新發展機遇的同時,也爲外貿企業加速助力雙循環、滿足國內消費升級需求和經濟高質量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出口轉內銷成大勢
吳海全是個老外貿人,現任深圳冠旭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但與過去20多年將目光瞄準國際市場不同,今年他在做好外銷的同時更多聚焦國內市場。
“到今年7月,我們的出口額從去年同期的三四千萬元下降到兩三千萬元。”吳海全說,在新冠肺炎疫情在海外蔓延之後,公司的外銷訂單大幅減少,雖然七八月份之後逐步恢復,但運輸上遇到的障礙比較大,加速開拓國內市場成了必然選擇。
這是全國都在開展的一項工作。今年以來,從國務院到相關部門再到各地,都採取了有力的政策措施,積極推動出口產品轉內銷。今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的實施意見》,爲外貿企業量身定製了政策套餐。
商務部對外貿易司司長李興乾日前在國新辦舉行的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商務部高度重視出口轉內銷工作,會同各地方、各部門主要採取了三大舉措支持適銷對路出口商品開拓國內市場:一是搭建渠道加快轉內銷,包括舉辦步行街出口轉內銷系列活動,開拓商超訂單直採、線上銷售對接等渠道;二是利用投資項目帶動轉內銷;三是推動標準銜接來促進轉內銷。
據商務部對4130家外貿企業的問卷調查,超過四成的外貿企業已經開展出口轉內銷業務。
據商務部調研,外貿企業在拓展內銷市場時面臨着拓展銷售渠道、生產線轉向、品牌建設等困難。今年以來,外貿企業迎來破局之機,出口轉內銷取得積極成效。從食品、農產品到玩具、傢俱、服裝等消費品,越來越多的出口轉內銷產品被納入“同線同標同質”範圍。電商平臺、直播平臺的火爆帶動了出口產品加速從線上進入中國市場。
加速助力雙循環
“內銷市場是全球市場的中國分場,是家門口的市場,企業應該把這個市場開拓好。”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採訪時說,從外貿企業本身的發展來說,開拓內銷市場,實現市場多元化是必經之路,只是今年疫情的發生加速了這一進程。
的確如此,出口產品轉內銷並非疫情之下的“權宜之計”,而是企業加速自身戰略轉型、提升中國外貿發展質量的長遠之策。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副院長趙萍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出口產品轉內銷是出口企業在做好外循環的同時加速助力內循環的具體舉措。出口產品長期經歷國際市場的嚴苛檢驗,具有物美價優的特點,出口產品在中國市場銷售可以滿足國內消費升級需求,通過市場競爭倒逼國內生產企業提升發展質量,進而促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從目前的進展來看,出口產品轉內銷的效果正在呈現,有力促進形成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李興乾表示,支持適銷對路的出口產品轉內銷,穩定了外貿主體和產業鏈供應鏈,拓展了國內消費和產業升級需求,創造了新的市場機遇和發展空間,豐富和滿足了人民羣衆高品質生活需要。同時,企業出口產品轉內銷依然存在國內市場培育、品牌宣傳推廣、內銷團隊建設等方面的挑戰。
李興乾透露,下一步,商務部將會同各地方、各部門和有關行業組織進一步落實落細國務院各項政策舉措,依託強大國內市場潛力和空間促進內外貿良性循環和協調發展,爲構建新發展格局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