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新視界:潘懷宗》破解新冠病毒的人造微型肺

歐盟宣佈,目前正針對3款後選疫苗進行「滾動式審查」,最快今年底或明年初就可以批准。(圖/DVIDS)

實驗室中,利用細胞培養人造微型肺來當作活體模型,使科學家能夠觀察到新冠病毒是如何感染人類肺臟,進而知道如何破解和預防這項疾病,是科學界共同的期望。無獨有偶,全世界恰巧有兩組科學家不約而同的,成功研發出人造微型肺,這兩組科學家分別來自美國杜克大學和英國劍橋大學。最近因爲都發表了科學論文,於是在2020年10月23日每日郵報記者莫里森(Ryan Morrison)大篇幅報導了這項科學突破。目前科學界將這樣的模型稱之爲「類肺器官」(lung organoids),又名培養皿中的迷你肺。

患者呼出去含有新冠病毒的飛沫,可以用來感染人造微型肺,如同人類肺臟中的微小氣囊(tiny air sacs)被病毒感染一樣,接着會破壞肺泡中的細微球狀氣囊,從而導致肺炎急性呼吸窘迫,這是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衆所皆知,研究任何疾病都需要研究模型,由於缺乏人類肺臟組織的研究模型,因此科學家在研究中受到了阻礙。這次人造微型肺的開發成功,除了可以用來測試新冠病毒如何傳播新冠肺炎外,同時能夠測試可能有效的候選藥物,而且也可以瞭解爲什麼某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患上新冠肺炎。迄今爲止,全世界接近5600萬人感染新冠肺炎,超過135萬人死亡。

基於新冠病毒主要是攻擊肺泡細胞,肺泡是肺中的微小氣囊,我們呼吸進入的氧氣在此地與二氧化碳交換。所以劍橋大學研究小組從健康捐贈者身上提取了肺泡幹細胞,然後在實驗室中誘導他們長成微小氣囊(也就是人造微型肺)。此論文的主要作者之一是李珠賢教授(Joo-Hyeon Lee;韓裔),她目前任教於劍橋大學生理學系,同時也是劍橋大學幹細胞研究中心的研究員,這篇文章發表在2020年10月分細胞出版社的《幹細胞》《Cell Stem Cell》期刊上。藉由觀察單一肺泡細胞發現,病毒僅在6個小時內就攻佔了整個細胞,接着利用人類細胞的工廠快速複製子子孫孫,使得病毒有能力繼續感染其他細胞。研究也發現,被感染的細胞會產生干擾素,它是向周圍健康細胞發出警告信號的通訊兵,提醒它們趕快加強抗病毒防禦能力。約48小時後,干擾素觸發的先天性免疫反應,也就是人類的第一道防線,吞噬細胞開始大量聚集抵抗感染。感染後的第60小時,一些肺泡細胞開始崩解、產生細胞死亡和肺部組織損傷。

儘管研究人員在感染後短短3天內,就觀察到了人造微型肺細胞的上述變化,但是現實生活中,新冠肺炎患者的臨牀症狀很少如此迅速的發生,有時在病毒感染後,需要十多天才會出現症狀。研究小組說,這可能是因爲,從病毒剛開始落腳到人類的上呼吸道後,病毒必須千辛萬苦地,慢慢想辦法移動到肺臟的深處,然後去感染肺泡細胞,這肯定會耗掉好幾天的時間,不像這裡的實驗是直接把病毒送到人造微型肺的細胞上面,當然速度上會快很多。另外,也是共同作者之一,韓國先進科學技術研究所的Young Seok Ju博士解釋說,在患者出現症狀之前,絕不是僅僅感染一個肺泡細胞而已,可能還需要時間,去感染相當數量的肺泡細胞,接着,也需要時間進一步等免疫細胞反應後,導致炎症發生後,纔會顯現症狀。

當然,利用這樣一個人造微型肺的模型,雖然不是人類真正的肺臟,但已經可以研究許多懸而未決的關鍵問題,例如瞭解新冠病毒的易受感染族羣(例如老年人或患肺部疾病的患者),評估日後病毒突變種的相對感染性,以及揭示病毒在人肺泡細胞中的破壞過程。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開發和篩選潛在的抗新冠肺炎有效藥物的研究平臺,貢獻卓着。

另一方面,由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細胞生物學系塔塔教授(Purushothama Rao Tata) 和北卡羅來納大學的病毒學教授巴里奇(Ralph Baric)合作,除了同樣的開發出如上所述的人造微型肺外,在不影響新冠病毒的前提下,修改新冠病毒的遺傳密碼,於是產生了「發光版本」的病毒,因此可以準確顯示出它在人造微型肺模型中的去向。研究人員取材於肺泡上皮2型細胞(AT2s),它們是修復新冠病毒侵襲肺部最深部分的幹細胞,然後在培養皿中繁殖出數百萬個細胞,接着,這些細胞就會自己組裝成肺泡內氣球狀的微小氣囊。2020年10月21日,他們的論文也和劍橋大學團隊一樣,發表在細胞出版社的幹細胞期刊上,相互輝映。

北卡羅來納大學巴里奇教授(Ralph Baric)說道,使用人造微型肺,他們證實了新冠病毒確實是利用肺泡細胞上的ACE2細胞表面受體,導致感染。當被病毒感染後,細胞啓動了由干擾素引導的免疫反應。若使用外加低劑量干擾素來治療剛被感染的人造微型肺,可以減慢病毒複製能力。相反的,如果是抑制干擾素的活性,就會導致病毒複製能力的增加,增加疾病的嚴重度。這項發現,直接證明臨牀使用干擾素的正確性。塔塔教授目前也是杜克大學再生醫學計劃的主要成員,他的實驗室除了努力培育人造微型肺,並且研究新冠病毒外。他也打算將這些幹細胞用於細胞治療上,嘗試讓受損的肺臟細胞再生,幫助肺臟受創的病人,提高生活品質。

說起來,科學真的是日新月異,突飛猛進,今天不可能的事,明天變成可能了,也不必有太多的驚訝。因此,筆者在《健康新視界單元中,除了分享知識的喜悅外,也期望給大家帶來希望。(作者爲陽明大學醫學院教授,佛光大學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