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多層次文明對話 推進文化強國建設

【光明論壇】

作者:林堅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專聘研究員、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歷史,塑造了獨具神韻中華文明。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回信時強調:“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底氣,讓世界更好認識中國、瞭解中國,需要深入理解中華文明。”中華文明中蘊含了理解中國方案、中國價值、中國理念的密碼。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有助於更好地實現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和交流互鑑,推進文化強國建設

增強文明自信和文化自信。文明和文化是緊密相連的。一般來說,文明是指人類一定發展階段所形成的歷史形態,包括文化的基本構成;文化是一定文明的具體存在模式,是文明形態的實踐方式。文化是具體的、感性的實踐行爲和意識形態,文明是概括的、總體的、歷史的形態。中華文明始終在兼收幷蓄中歷久彌新。親仁善鄰、協和萬邦是中華文明一貫處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華文明鮮明的價值導向,革故鼎新、與時俱進是中華文明永恆的精神氣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華文明內在的生存理念。增強文明自信和文化自信,是我們邁向文化強國的基礎。

就文明起源和演變來說,狹義的文明指人類文化發展的高級階段,文明起源以文字、城市、先進的技術、人口以及社會禮儀爲標誌。廣義的文明指某一地區或某一領域具有特徵性的文化,是一種社會形態和生活方式。人類歷史發展經歷了遊牧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信息文明、生態文明等階段。每一種文明都紮根於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

交流互鑑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鑑,因互鑑而發展。”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鑑、取長補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文明交流互鑑應該是對等的、平等的,應該是多元的、多向的。我們要以海納百川胸懷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壘,以兼收幷蓄的態度汲取其他文明的養分,促進各種文明在交流互鑑中共同前進。

文明與時偕行,創造發展。任何一種文明都要與時偕行,不斷吸納時代精華,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我們要了解和理解不同的文明,發現別人的優點,啓發自己的思維,激發人們創新創造活力;應該用創新增添文明發展動力、激活文明進步的源頭活水,不斷創造出跨越時空、富有永恆魅力的文明成果

提高文明程度是文化強國的內在要求。文明是現代化國家的顯著標志,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積極進步成果的總和,是社會發展中各種相互關係的高級屬性和積極特徵的複合體系,是社會進步和人類開化狀態的標誌。文明體系是包含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以及人的文明的體系,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繫。我們要把提高社會文明程度作爲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任務,這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要求和重要保證,堅持重在建設、以立爲本,堅持久久爲功、持之以恆。

中華文化不僅具有歷史文獻和文明遺產的價值,也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並以包容性的特徵彰顯其全球性價值。要深入研究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的起源和特質,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要把中華文化放在世界文化發展的視野下,通過溝通、交流、融合,構建全球命運共同體。講好中國故事,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範,從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和國家發展的偉大成就中汲取精神力量,增強文化自信。

加強多層次文明對話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要以講好中國故事爲着力點,創新推進國際傳播,加強對外文化交流,不斷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此外,還要凝聚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的多方力量,發揮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的品牌效應,着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文化互學、文明互鑑格局,樹立中國良好的國際形象

光明日報》( 2021年05月21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