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結束上班覺得厭世!原因有2個...你進入「賢者時間」
假期結束,從人山人海的回來的你現在狀態如何?覺得沒勁、無心工作? 還是覺得旅行其實沒那麼有趣?之前的期待與興奮有點蠢?專家分析,會有這樣的感受,可能是你進入了旅行後的「賢者時間」,旅行與日常場景、期待與結果的落差也是原因之一。
根據心理諮詢師蔣碩在《科技日報》的撰文解釋,「賢者時間」(源自日語中的賢者タイム)在更多時候是用來描述男性性高潮後的不應期,人在經歷了身心整合的高度興奮後,思維緊張度會急劇降低,情緒也隨之轉向平和甚至低落,無慾無求亦無力,猶如賢者聖人一般。「賢者時間中的人們,不論男女,會陷入巨大的空洞感,對人對事不僅提不起興趣,甚至還會產生無來由的嫌惡。」
蔣碩指出,這是由人類的生理特性決定的,人在進行某項讓自己興奮的事務時,腦內會分泌大量多巴胺,帶來激越、衝動、愉快的感受,而一旦這項事務到達頂峰,大腦又會釋放催產素和某些類型的荷爾蒙,帶來滿足感,以及一種類似想睡覺的倦怠感。有學者把賢者時間稱爲「神賜的休憩」,意思是它具有儲存精力、避免透支的自我保護功能。
蔣碩進一步表示,想一想,旅行就和性活動一樣,從期待、籌備到投身其中,是身心資源集中調用的過程,也是情緒感受經歷波峰低谷的過程。「我們在旅行(尤其人流密集的假期旅行)中耗費了大量體力、精神與情感,不來段『賢者時間』緩衝一下怎麼行?」
▲低落示意圖。(圖/CFP)
除了生理原因,這些感受的另一個成因是「落差」。蔣碩解釋,畢竟大多數人不是旅行爲生,總要回到朝九晚五、柴米油鹽的日常中,覺得無趣也難免,還有高峰出遊、種種條件限制等,愉悅未必抵得過消耗,最殘酷的是,你的旅行是實現個人意願還是從衆?有沒有把旅行當成對現實的短暫逃避卻不得不打回原形?這些問題超出了旅行的意義,而事關整個生活的掌控。「說不定,賢者時間正是濃縮了人生的狹窄、被動與無力。」
蔣碩建議,可以用「科學」的方式去旅行,例如錯開高峰、發現冷門旅行地等,多用心研究一下,旅行可以獲得明顯的品質提升,減少落差,讓感受變好。另外,避免行程過度飽和,預留相對從容的返程休息時間,或者進行輕鬆愉快的過渡式活動,例如整理照片、與旅伴回顧談話等,可以有助於縮減賢者時間的長度與強度。
▼上班示意圖 。(圖/CFP)
★ 版權聲明:圖片爲版權照片,由CFP視覺中國供《ETNEWS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CFP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