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達量產裝車還遠嗎

5月2日起,北京市民通過Apollo Go(App),即可在首鋼園區和亦莊Apollo Park體驗沒有司機和安全員自動駕駛汽車。這款第四代無人駕駛汽車上,首次配裝了定製激光雷達,這被看作是背離之前百度一直不用激光雷達的路線。

此前,百度各類自動駕駛車型包括自動駕駛出租車上,從沒有配裝過激光雷達。百度集團資深副總裁、智能駕駛事業羣總經理李震宇前不久還公開表示:“激光雷達目前存在挑戰:一是車規級產品難度高,二是成本高,三是壽命短。”

記者瞭解,近期長城蔚來等車企發佈的新車型上也可以見到激光雷達的身影。

這是否意味着激光雷達的應用迎來反轉?

激光雷達裝車越來越多

兩年前,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在某論壇上公開說的一句“誰用激光雷達誰是傻子”,曾惹惱無數同行,特斯拉車型上至今仍沒有采用激光雷達。與其相反,國內越來越多的智能汽車已經配裝激光雷達,而且產品各有千秋。

一是隱形設計、美化外觀。在外觀上,與之前車頂類似警燈的激光雷達相比,新車型普遍採用了隱形設計,近日在上海車展上亮相的蔚來ET7,將激光雷達融入車頂中部,視角同樣可以全面觀察前方目標。其使用的是蔚來投資的國內激光雷達公司——圖達通(Innovusion)產品,據悉可實現500米遠距離探測。

二是多種雷達組合成了超強感知系統如小鵬P5自動駕駛系統,使用了由2顆144線激光雷達、5顆毫米波雷達、12顆超聲波雷達、13個高清攝像頭和1組高精度定位單元組成超強感知傳感器。其中2顆激光雷達來自大疆旗下覽沃科技(Livox)定製版車規級浩界(Horiz)激光雷達,安裝在前保險槓兩側。單顆車規級浩界激光雷達橫向視角達到了120度,探測距離150米,角度分辨率高達0.16度,配合XPILOT3.5自動輔助駕駛系統,實現高速和城市路況的NGP(自動導航)自動駕駛。與之相似的是,華爲和北汽聯手打造的極狐阿爾法S應用華爲自動駕駛方案ADS,包括3顆96線車規級激光雷達、6顆毫米波雷達、13顆超聲波雷達、12顆攝像頭。

三是固態激光雷達逐漸裝車應用。長城WEY摩卡前保險槓上出現了德國Ibeo公司的固態激光雷達,每次脈衝可發射高達25.6萬個點,由高靈敏接收器接收後可完成精確點雲的繪製,充分保證高速行駛時對周圍障礙物的無盲區探測。

四是越來越多的國產智能汽車使用了激光雷達。如上汽智己汽車L7,雖然目前使用的是毫米波雷達,但其宣稱後續車型將升級採用Luminar車規級激光雷達以及500~1000TOPS的英偉達算力平臺

“可以看出,隨着自動駕駛技術越來越多地裝車應用,激光雷達逐漸成爲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尤其是固態激光雷達,具有體積小、質量輕、高靈敏度、高性能等特點,是未來發展趨勢。”西安工業大學微電子技術實驗室工程師魏冬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技術性能看,雖然不同類型的雷達各有優勢,組合使用效果更佳,但就個體而言,與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相比,激光雷達既能測距也能測速,尤其是固態激光雷達的優勢更明顯,更有發展潛力。

“芯荒”影響商業化進程

事實上,國內激光雷達推廣應用步伐一直較慢,與其技術、價格等方面存在制約瓶頸有關。特斯拉之所以不用激光雷達,只使用高清攝像頭作爲輔助自動駕駛的感知器件,也是因爲激光雷達的成本太高。據瞭解,5年前,64線激光雷達的價格高達10萬美元(約人民幣70萬元)。

曾經,一位特斯拉Model 3車主在使用輔助自動駕駛功能時,撞上了一輛貨車。調查發現,這是因爲攝像頭無法辨識與黑白塗裝貨車的距離。因此,特斯拉後來加裝了毫米波雷達,以探測與前方物體之間的距離。

“毫米波雷達可以探測有限的距離,但卻無法精確感知行人與周邊障礙物的形狀,對於這些,激光雷達都可以做到。特斯拉則是用比較強的算法彌補了一部分毫米波雷達的缺陷,但使用中還有不足之處。”華南理工大學智能感知與控制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睿林向《中國汽車報》記者介紹,技術和價格都是激光雷達以往的“缺陷”,但隨着技術不斷升級、成本降低,價格也必然大幅回落。

事實上,國內很多激光雷達科技公司都在技術研發上很下功夫,力爭通過技術進步,使激光雷達的成本大幅下降。近兩年國產智能汽車新車型上,激光雷達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表明技術和價格都有新突破。據瞭解,短期內64線雷達價格有望降到200美元(約合人民幣1300元)。

今年上海車展上,國內相關企業發佈了一系列國產激光雷達新品。其中,鐳神智能推出的CH128X1爲128線激光雷達,在前方物體10%反射率情況下探測距離爲200米,單回波每秒點雲數高達85萬點(點數越高建模圖像越清晰);一徑科技發佈的新產品固態激光雷達ML-Xs,視場角可達120°X25°,等效約200線,主要面向ADAS(輔助自動駕駛)以及L4+級自動駕駛車輛用戶。同時,國內禾賽科技、速騰聚創等企業也推出自己的激光雷達新產品。

“激光雷達由機械式向固態MEMS(微機電系統)激光雷達進化、多傳感器融合發展是大方向,國內很多企業已經掌握了一些先進技術。同時,激光雷達除了向高線數發展,‘看’得更清晰之外,與之相應的芯片、軟件和算法也很重要。”張睿林表示,只有這些要素協同高效發揮作用,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感知系統。

目前,在自動駕駛算力的比拼上,特斯拉自研芯片爲14納米制程,採用兩顆芯片,算力達到144TOPS;英偉達採用的是4芯片,算力爲320TOPS,其推出的面向L5級自動駕駛平臺產品,算力高達2000TOPS。“但是,去年下半年以來的芯片短缺,也影響到感知系統所使用的算力芯片,因此,近期在芯片短缺沒有完全解決之前,激光雷達的價格可能也無法進一步降低。”魏冬表示,在技術進步基礎之上,去年國產128線激光雷達的批發價格已經降到2.8萬元左右。

建立標準迫在眉睫

至今,激光雷達在國內新車型上已經逐漸成爲標配,但是,相關技術規範卻並不健全,這也令企業感到困惑。2020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1部委聯合印發了《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提出到2025年中國智能汽車的技術創新、產業生態、基礎設施、法規標準等體系基本形成,實現有條件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達到規模化生產。

“激光雷達的技術進步不斷提速,裝車應用也日益加快,面對越來越多的技術指標,行業迫切需要統一技術標準和檢測標準,否則如同盲人摸象,不利於自動駕駛產業和智能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張睿林表示,隨着激光雷達技術迭代加快,這一問題越來越突出。

“無論是激光雷達還是自動駕駛,目前國內的標準和法規的缺失都會成爲又一個‘瓶頸’,必須儘快健全和完善。”江蘇中天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吳江告訴記者。

在業界的呼籲下,2020年末,《車載激光雷達檢測方法》作爲國內第一部車載激光雷達標準終於立項,目前正處於推進之中。“適應新形勢、新發展和新需求,這不僅對於我國車載激光雷達技術發展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對於構建自動駕駛生態也有保障作用。”魏冬最後強調。本報記者 趙建國 《 中國汽車報 》(2021-05-24  0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