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竣民/全民皆「兵」 會不會「兵」過頭了?

▲以社區防衛的全民皆兵概念看似理想,但箇中許多細節有待跨部會大整合,基本上遙遙無期。(圖/軍聞社

黃竣民/「James的軍事寰宇」粉絲專頁主編

隨着兩岸關係日益緊張,近期有關國防事務的議題不斷,各種民調不斷出籠,彷彿戰事即將一觸即發。繼兵役制度浮上臺面被廣泛討論後, 國防部也針對後備動員做出重大改革的宣示,日前前參謀總長也聯名發表了「全民皆『兵』」的構想,或許事涉敏感,媒體更是大篇幅的報導及評論,而前國防部長一句「渣男」說,更是把整件事情的新聞性推向高峰。

先有前總統的「首戰即終戰」說,接着是前陸軍總司令的「國軍戰力0」,到如今這篇「聯合國土防衛部隊」的構想…,這一些近期在社會上引起熱議的國防話題,其實最直接的關聯通通指向國防部,再加上共軍時不時的空中襲擾動作頻繁,以及部隊在演訓時傷亡意外頻傳,讓國防部目前是焦頭爛額,淪爲最水深火熱的部會應該不爲過。

退將暢談組建「國土防衛部隊」的大構想,造成國軍老是被高階退將的言論所苦。(圖/軍聞社)

舉以美國杜克大學政治大學合作進行的《臺灣國家安全調查》,在「如果中國攻打過來,我國國軍有沒有足夠能力保衛臺灣」的問卷問題中,卻有達69.6%受訪者認爲「沒有」!會有這樣的結果其實一點也不意外,這樣的數據纔會與國人爲何會認爲一旦中國開戰,臺灣會高度依賴美軍來馳援的期望才相吻合。

但是這樣的現狀,一方面也凸顯出,臺灣民衆對於國軍是否具備抗中的作戰能力,根本嚴重缺乏信心,這纔是國防部應該要注意的核心問題。爲何服役過的社會青年普遍對部隊戰力缺乏認同,而退役高階將領也毫不隱藏地指出國軍戰力與士氣低下的窘狀,試想如果國人屢屢從媒體獲得都是這種對國防沒信心的訊息,請問國防部不應該深切反省嗎?不要只會發些無感的新聞稿,這樣的作法不僅無濟於事,反而只會讓國軍淪爲被千夫所指的標靶

▲前陸軍總司令「戰力零」的言論,也在國內引起軒然大波。(圖/軍聞社)

國軍從二代兵力整建完成之後,整個戰力與素質開始呈現往下走的趨勢,而加速下墜的關鍵,則是在於推動募兵制的成效不如預期;而徵兵制又回不去的兩難。

在不顧一切推動全志願役的目標下,許多的配套措施都沒有收到效果,不僅人員的招募出現問題,得用更低的標準讓青年們進入軍隊,去彌補人員數量上的差額外,還因爲正規部隊訓練每況愈下,「軍事訓練役」整體的訓練成效脫節,讓後備動員制度上即將面臨更大不公平所引爆出的廣大民怨,在在都顯示出國軍不論是現役或後備部隊的戰力都出現狀況,而且在面臨這一次的威脅下,所暴露出的缺陷已經有點到病入膏肓的程度。

▲軍隊建設在有限資源下會排出執行的優先順序,各國作業都是依照這樣的邏輯運作。(圖/軍聞社)

但是國內在「全民國防」上的概念也很分歧,有前參謀總長提出「整體防衛構想」(Overall Defense Concept, ODC),甚至與政治明星聯名提出「全民皆兵」的主張,強調透過全民的參與,讓每個社區都有應變和抵抗的能力。

這種不分性別、跨年齡層的類民防組織,並不是什麼新鮮產物,而在民防法中早有明文條列,但改稱爲所謂的「國土防衛部隊」;甚至一度被誤認爲是「在家當兵」也罷,會拋出這樣的構想,不僅讓國人覺得結構過於空洞,更是漠視國內環境的現實,並無法支撐這些想法的假設,說穿了並不是拿技術問題來作爲拒絕「改革」的藉口,而是這樣的改革目標,對當前而言彷彿空中樓閣一般的不切實際,尚待更多的骨、肉來支撐這構想。

身爲前參謀總長,其實有很多機會與資源大可闊步去推動這些所謂的「防衛構想」,但是在其2年多的任期內,迄今卻只留下「微型突擊艇」的爭議未了,現在又再提出「國土防衛部隊」的想法,牽動各個層面的影響之廣,更不會是一蹴可及的改革工程。

但國人想問的只是:「爲何長官們總是在位居軍中決策高層時都選擇對上級的指導沉默,卻又愛在解甲後大放厥詞提改革的千秋大夢?」這一類事後諸葛的英明神武對建軍備戰毫無幫助,只會讓國人覺得是否在刷存在感或另有所圖?

▲國內服役的兵力雖然受少子化影響,但最爲人所詬病的其實是訓練欠落實,因此即便給再多人也一樣成效不彰,替代役的人力浪費即是明顯一例。(圖/內政部

這種由政治明星所拋出的構想,如果沒有行政權力的主導與支持多半隻能淪爲空談,也難怪議題所牽涉到的相關單位(國防部、內政部、教育部…)完全懶得迴應,畢竟連最近的兵役制度都吵成這樣,也未見敢做什麼修改,說穿了全都是「選票」考量!如果年輕人真有那麼愛「國家」,怎會閃兵役閃成這副德行?

雖然也有立委指出「全民國防」並非「全民皆兵」,這當中最大的關鍵在於「身份別」的認定,一旦具備這個身份,纔有相關的義務與權力,所以迴歸到正統相關的戰爭法所限制。對於這種新瓶裝舊酒的空洞論述,沒有法源依據之前,難以獲得正式的對待。對於提升「全民國防」在戰鬥意志上的作法或許還有很多值得精進之處,但即便扣上了「全民皆兵」的帽子,卻始終有許多客觀上的窒礙待解決。

如果進營區兵都當不好了,在家是要當大頭兵?現役陸軍野戰部隊的訓練情況如何,相信大家心知肚明,其次是後備部隊現在戰力低下的慘狀也不言而喻,如果還要補上順位更排在後面的「國土防衛部隊」(民防組織、民兵、社區巡守隊、鄉勇…之類名稱),即便理論上都行得通,實際上卻也是問題叢生。

▲城鎮作戰的訓練,遠比一般正常環境複雜化許多。(圖/軍聞社)

以國內最常愛舉例的以色列瑞士而言,他們近年來都已經在後備、民兵制度與執行面上做出重大改變,而改革的重點都是將有限的國防資源挹助於現役部隊,強化第一線部隊的人員、武器與訓練,這一點是國內負責相關業務的單位不可不察!

例如,隨着科技已在戰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爆發大規模地面戰的機率微乎其微,以色列在這15年來所動用後備役部隊的服勤天數逐年降低,相較已減少超過80%,這大幅節約的開支,則轉用投入於正規軍的建設,這也讓正規軍有大賺一筆的快感。

▲以色列軍方近15年來大量降低後備部隊的徵用率,並將大量資源轉移挹助給現役的部隊,以強化第一線部隊的作戰能量。(圖/以色列國防軍

另外,瑞士算是在民兵體制上具有悠久歷史的國家,但自2004年啓動「21世紀軍隊」(Army XXI)的改革方案以來,到2018年進一步裁減兵力至僅約10萬人(1990年代還保有80萬)。即便瑞士的合法擁槍率幾近30%(是歐洲最高;世界排名第四高,僅次於美國、塞爾維亞和葉門),社會卻也有着很高的自殺率(其中4成是使用軍用槍械造成),因此自2007年政府不再配發民兵彈藥。

▲瑞士軍隊的民兵體制雖然歷史悠久,但也進入空前大改革的時段。(圖/翻攝IG/armee.ch)

國人難道沒有意識到國軍戰力的問題,即便是不斷砸大錢狂買軍備,這些新武器只是國防資源的「無底洞」,因爲永遠買不完,應該視質、適量、適可而止。但並非全民都非得要實際參與戰鬥,纔算是「全民國防」的唯一表現,畢竟現在的戰爭型態也早已不是這種模式。

還記得巴頓(George S. Patton)將軍曾說:「戰爭的目的不是爲國犧牲,而是要另一個混蛋爲他的國家去壯烈犧牲。」比起我國行政首長東施笑顰的掃把抗敵、戰至最後一兵一卒說,兩者的高下立判

政策走向要往哪裡,最高決策單位與負責的機關根本沒出聲,但是在國內卻已經吵成一團,這樣的下場不會有結果,如果只是要成爲競選活動的造勢暖身,可能獲得的是媒體「聲量」,卻不見得讓更多人看到軍事的「專業」!

所以,這一場「全民皆『兵』」的口水戰;或許只能淪爲「動詞」(全民要武裝、動員起來)與「名詞」(全民都是士兵的身份)之爭,充其量是立足點不同而造成論事方向的差異。只是意外搬出前部長與前總長互槓戲碼,反成爲國人茶餘飯後的花絮罷了!

熱門推薦》

►黃竣民/Double的教召新制 竟只換來Triple的訐譙不滿!

王志鵬/「建立國土防衛部隊」存在的迷思

施孝瑋/臺海風雲起 全募兵與後備動員足堪禦敵?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防疫新生活!國內旅遊票券特價開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