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故道成土沙盜採現場 盜採1畝賺34萬村民高價出租農田

崗頭村盜採土沙後留下的盜坑。(圖/半月談微信公衆號)

大陸「半月談」微信公衆號5月20日報導,有線民發現,河南省蘭考縣一國有企業以「土地改良」名義取土採砂。經調查得知,在蘭考縣「土地改良」背後,是黃河故道地區「天然沙庫」資源盜採與生態耕地保護的激烈交鋒。以沙層3米的土地爲例,盜採1畝就可收入約8萬元(人民幣,下同,約合新臺幣34.4萬元),而採土不過是一夜的事。

報導稱,黃河作爲世界上水文情況最爲特殊的大河,以泥沙含量高、頻繁改道聞名。700餘年的「黃河奪淮」痛史留下了728公里的黃河故道。其中,開封、商丘等地故道地貌最爲特殊。民間對黃河沉積規律有「慢出淤、緊出沙、不緊不慢出兩花(形容沙與粘土交錯)」的概括,此段黃河故道即以沙土和兩花土爲主。隨着近年來建築用料短缺、土沙價格暴漲,黃河故道的沉沙就成了某些人眼裡的「天然沙庫」。

半月談報導,蘭考縣東南部農田有許多盜採土沙留下沙坑儀封鎮東崗頭村一處盜坑位於大片平整農田中,方圓接近1畝、深達3、4米。當地村民說,盜沙不但毀了農田,而且風起沙揚,嚴重威脅周邊生態。

這樣的盜坑在蘭考縣並非特例葡萄架趙垛樓村曾是焦裕祿當年治理「三害」時樹立的典型村,在該村與南家坡村附近的一處農田裡,相距不遠的數個盜沙坑幾乎連成一片,滿目蒼黃,與周邊麥田沒膝的碧綠恰成對比。

趙垛樓村取沙回填後尚未「改良」完成的農田

不法分子「小採快盜」,地方謀發展也打起了土沙的算盤。2020年初,蘭考縣成立農林發展有限公司,一個低產田「土地改良」項目隨即提上日程何謂「改良」?8個字:挖土賣沙、回填客土

按照專案可行性報告,蘭考富沙低產田面積約2萬畝,由於這些低產田「土薄沙厚漏水漏肥」,農林發展公司計劃在蘭考縣2個鄉鎮的2個村試點「土地改良」:以客土置換低產田下的土沙,再將土沙拍賣,以彌補項目成本。

在隨後的實施方案中,首期專案擴大到了3個鄉鎮5個行政村;在實施過程中,不在方案內的葡萄架鄉南家坡村又被追加進來。截至目前,專案已實施89畝,挖沙19萬方。最近,因線民舉報,專案暫停,挖掘設備閒置在沒有種植作物的「白地」上,土地也因此無法耕種

半月談稱,者「賣土賣沙」在蘭考並非秘密。只要以「買土買沙」名義暗訪一些鄉村,幾乎無人不知附近賣沙點的所在。

半月談報導,蘭考縣遭遇的「沙劫」在開封市商丘市的黃河故道區域都不同程度存在。蘭考縣礦產資源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說,豫東黃河故道周邊沒有大山建築工程一向掘地取材。上世紀80、90年代起當地工程大興,盜採土沙隨之聲勢漸熾,截至2018年全縣普查時,全縣坑塘面積已達786萬平方米、1.1萬餘畝。近兩年,「新坑」層出不窮。

半月談報導,之所以「年年整治、年年不絕」,根源還在於暴利驅動。僅蘭考縣每年土沙需求就約50萬方,而蘭考縣黃河故道的耕地,土層僅有40、50釐米厚,其下的沙層淺則1米,深則近10米。以沙層3米的土地爲例,盜採1畝就可收入約8萬元,而採土不過是一夜的事。

因爲挖沙收入遠高於種地,一些村民甚至與盜沙分子達成租地「協定」,默許盜採者到自家農田挖沙。蘭考多地村民介紹,盜採之風蔓延處,高價地租盛行,「種地的話地租一畝只有800元,租地採砂,一畝少則3000元,最高可達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