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城:文旅賦能產業興,大步邁向小康路

日前,華僑城集團發佈2019年度社會責任報告,向社會各界全面展示華僑城集團2019年度的社會責任實踐與績效。作爲中國文化產業旅遊產業的排頭兵,華僑城集團積極發揮自身特色優勢,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守護生態文明、公共藝術發展等多個方面主動擔當作爲。本篇聚焦華僑城集團深化精準扶貧的實踐和成效,從產業扶貧、旅遊扶貧、消費扶貧等多元維度探尋華僑城集團的特色路徑

雲山霧繞間,一大片油茶林鬱鬱蔥蔥,生態土雞穿梭其間,勾勒出一幅動靜相宜的畫面;苗寨裡,和着悅耳動聽的笙歌,豔麗的刺梨花、蝴蝶花、八角花在繡孃的挑花布片上綻放開來;遠處碧綠的河面上,一羣灰褐色的鴨子悠然遊曳……在貴州省黔東南州的天柱縣和三穗縣,一幅幅不是江南勝似江南的鄉村美景,盡顯兩縣脫貧摘帽小康的蓬勃生機。

時間回到17年前,華僑城集團與天柱、三穗兩縣結成對口定點幫扶關係,將扶貧初心和央企使命鐫刻在這片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多年來,在與兩縣並肩戰“貧”的征程中,華僑城以“六大路徑”(即人才扶貧、產業扶貧、基金扶貧、旅遊扶貧、短板扶貧、文化扶貧)幫扶思路爲指引實施精準扶貧。截至目前,華僑城累計向兩縣投入幫扶資金超9000萬元,援建幫扶項目138項,提供公益扶貧崗位1850個,選派22名優秀扶貧幹部深入貧困地區掛職,資助貧困學生超6000人次培訓人才1165人次……這些數字,不僅是華僑城精準脫貧行動的直觀寫照,更承載了貧困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希望。

如今,天柱、三穗兩縣按期脫貧摘帽,順利退出貧困縣序列,兩縣人民來到了奔小康的新起點。站在這個新起點上,華僑城創新扶貧思維、深化幫扶力度,提出“六個邁向”——從幫扶脫困邁向鄉村振興、從資金支持邁向產業扶持、從消費扶貧邁向全線營銷、從幫扶兩縣邁向全州全域、從人才培訓邁向掛職培養、從簡單幫扶邁向全面戰略合作,確保摘帽不摘責,攜手幫扶地區的人民朝着發展、致富的新目標邁進。

打通扶貧全產業鏈,鋪平村民的小康路

“以前從沒想過我們這個山窩窩裡的地會有人租,更沒想到我們不僅可以收土地租金,還能拿到分紅,在地裡繼續套種其他農作物來增收,有些村民還去油茶園裡打工,大家手頭上多少有了點積蓄。真沒想到,山上的油茶樹竟變成了我們的‘搖錢樹’。”

在天柱縣棲鳳油茶生態園示範基地,30多萬畝連綿起伏的油茶林,不僅是天然的旅遊觀光勝地,還是華僑城幫扶當地產業致富、年產值超1億元的“希望林”。

產業幫扶是具有造血功能的首選工程,產業興旺能帶動一方經濟、富裕一方百姓。在多年對口幫扶的實踐中,華僑城積極探索“摘帽—脫貧—致富”可持續幫扶模式,選擇地域支柱產業打造“一縣一品”龍頭產品,用產業爲當地百姓敲開致富之門。

立足天柱縣豐富的油茶資源,華僑城以“龍頭企業+合作社+養殖戶”模式開展資金扶持,併爲當地提供農用物資及技術支持,着力解決了原來的油茶品種老化、培育期漫長、產量極低等難題。如今,油茶已經成爲天柱縣的支柱產業,帶動當地4.6萬戶15.6萬人增收。

選擇支柱產業、打造龍頭產品僅僅是產業致富的第一步。科研、加工品牌、市場……全產業鏈上的諸多環節決定着這條產業致富路能否走得長遠。

2018年5月,油茶生態園基地開始建設佔地145畝的油茶精深加工廠,推進油茶全產業鏈建設。集產品研發、精深加工、品牌展示、物聯網、電商平臺、休閒體驗爲一體的大健康油茶山莊在建成投產後年產值預計可達3.2億元,將有效幫助當地實現產業增收、產業致富。

從資金支持邁向產業扶持,華僑城因地制宜,多個產業扶持項目在西藏、四川、雲南廣東等地順利落地,實現了當地扶貧從“輸血”到“造血”的進化升級。

在雲南梁河九保村,華僑城讓蛋雞養殖“落地生根”,幫助當地村民走上產業致富路。“第一年養了384只蛋雞,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家的生活條件。”九保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龔俊賢說道,“現在我家蓋了新房,買了三輪車,日子越過越紅火。”

不過,標準化、規模化、科學化的養殖也曾讓這些缺乏經驗的養殖戶們一度陷入困境。“還好有小楊他們熱情地給我們進行專業指導。”龔俊賢口中的“小楊”是華僑城駐村工作隊的隊員之一,爲切實幫助當地養殖戶優化養殖方法、提升養殖效益,和“小楊”一樣的駐村隊員們不僅多次邀請蛋雞養殖專家組織養殖培訓,更三天兩頭就跑到養殖戶家裡查看雞羣狀況,“腳杆跑細,心也操碎”成了他們的“工作日常”。

好在,蛋雞養殖的回報和他們的“操心”呈正比。2018年底,九保村順利脫貧摘帽;2019年底,九保村的貧困發生率已下降至0.22%。

要實現產業市場終端的做大做強,“品牌”和“渠道”必須“兩手抓、兩手硬”。今年以來,華僑城開拓消費扶貧新陣地,以直播帶貨、進駐“央企消費扶貧”電商平臺、“僑城匯”開設線上扶貧專區等多種渠道幫助定點幫扶地區解決農特產品滯銷問題。同時,爲持續鞏固脫貧成果,華僑城積極探索扶貧產品品牌化發展路徑,從資源嫁接、產品創新、品牌營銷等多個維度發力,以全線營銷的創新模式開展幫扶工作。

“現在本地繡孃的工資最多的一個月有4000多元,我們工作室接到訂單後就分給她們繡,既幫她們增加收入,還不影響她們在家照顧家人。”來自貴州三穗的苗繡非遺傳承人萬妹度在第八屆中國慈展會上接受採訪時說道,“華僑城幫我們打開了銷路、打響了品牌,現在基本不用愁繡品賣不出去了。”

三穗縣,華僑城以苗繡爲載體,建立“寨頭苗繡”刺繡加工和培訓基地,推動“寨頭村苗興繡花廠”投產運營,攜手廣州君子優品電子商貿有限公司共同打造“萬妹度”非遺苗文創品牌,幫助三穗苗繡走向杭州、香港、臺灣等地,並遠銷英國、美國和東南亞國家,讓三穗苗繡的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實現最大化。

品牌代表着品質、標準、效益,“無品牌不產業”已成爲時下市場的共識。30多年來打造了諸多消費者耳熟能詳的文化和旅遊品牌的華僑城深諳此理。除了“萬妹度”非遺苗繡文創品牌以外,“三穗鴨”、“金秋梨”、“秘境莊園”玉紅桃、“林下拾堂”猴頭菇、“水姑媽”鹹鴨蛋等十餘個華僑城參與打造的文創、農創品牌紛紛嶄露頭角,讓當地的農產品實現了品牌溢價,激活了產業扶貧的內生動力。

“未來,我們還將從在地農產品的產銷定製模式、融合跨界品牌爲在地農創產品背書、結合企業經營需求聯名開發新產品、合作推動景區酒店二消產品迭代、以私域流量爲基礎研發全新產品這五個方向,開始全新的營銷嘗試,幫助更多的黔貨‘出山’。”華僑城派駐三穗縣掛職的扶貧幹部張大磊表示。

守好生態美了風景家門口吃上“旅遊飯”

“離十一黃金週還有十來天,但是我們汽車營地的住宿基本已經預訂滿了。今年假期比較長,很多人都選擇長線出遊,西部這些風景秀美的地方,大家都很嚮往。”林芝華僑城南山國際汽車營地的相關負責人表示。

汽車營地是華僑城“央企入藏”、助力脫貧攻堅、促進邊疆民族地區穩定發展的示範性引領項目,對外試業一年來,已經成爲國道318線上的網紅打卡點。立項以來,以最大程度降低對高原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爲前提,汽車營地以高品質、高規格、優服務爲目標,對營地設施配置進行優化提升,確保產品的人性化和舒適度;強調營地與自然的融合,增加營地的人文氣息;通過引入藏族的“過林卡”、鍋莊舞等特色民族風情體驗,創新服務、提升遊客滿意度……華僑城已將汽車營地打造成爲當地精品營地的一個新標杆。

“營地正式運營之後,我們每年都要向察隅縣提供500萬的專項資金用於當地340戶1556人的對口扶貧。”在前往察隅縣慰問貧困戶的路上,林芝華僑城總經理王一工向記者介紹,“目前營地裡70%的基層員工都來自多布村,我們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解決了當地一部分人的就業問題。”

汽車營地的餐飲服務員曲吉尼瑪從小在多布村長大,“我在汽車營地接受了專業的技能培訓,成爲了一名‘旅遊人’。華僑城滿懷真誠援藏建藏,給村裡帶來了新變化,讓我們的生活好起來。”

如今,依託林芝“西藏門戶”的區位優勢,林芝華僑城南山國際汽車營地已經成爲林芝全域旅遊的一張新名片,同時也成爲華僑城旅遊扶貧的又一個明星項目,幫助當地村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遊飯”。

隨着我國進入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統籌銜接的歷史交匯期,小康之路正從幫扶脫困邁向鄉村振興。在林芝千里之外的廣東陸河,華僑城給出了“華僑城·螺溪谷”這一實踐方案。

“華僑城入駐之後,村裡的房子變得好住了,路也好走了,很多人來旅遊,給村裡個體經營的人增加了收入。”陸河螺溪鎮歐田村的老羅書記說,“華僑城優先給貧困戶安排就業,讓他們在家門口就能賺到錢。”

華僑城·螺溪谷是華僑城旗下深東集團和深圳市坪山區政府聯合幫扶廣東汕尾陸河縣的重點旅遊扶貧項目。結合華僑城在文化和旅遊產業方面的專業優勢,華僑城·螺溪谷以“時尚與鄉土融合、居民與遊客共享、旅遊與社區共進”爲發展理念,盤活村落內閒置農宅和農田資源,打造出歐田書社、火龍廣場、農禮鋪子等十餘個鄉村旅遊體驗空間,讓這個傳統的客家山村“逆襲”變成鄉村旅遊網紅打卡地。

“目前,我們以華僑城·螺溪谷爲核心,聯動了半小時車程半徑圈內的陸河革命歷史紀念館、南萬花海等多個景區,對全域旅遊的線路進行了深化。同時,我們和深圳的一家教育培訓公司聯合開發了自然教育親子研學課程,在旅遊產品內容方面展開了新的探索。”華僑城·螺溪谷市場負責人趙銳介紹道。

當被問到螺溪谷裡哪個地方最受歡迎,老羅書記的答案是歐田書舍裡的兒童圖書館。“兒童圖書館全天開放,每天都有很多小朋友來圖書館讀書、看報、寫作業,他們的家長也會時常陪同,可以說兒童圖書館已經成了我們這裡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

鄉村振興,不僅是物質上的富有,還包括精神上的富足。一直以來,讓羣衆既“富口袋”又“富腦袋”,也是華僑城扶貧工作中持之以恆推進的事情。在三穗縣寨頭村小學,華僑城旗下北方集團與深圳市流行音樂協會聯名捐建國內首個“中國鄉村小學音樂教室”,創新美育幫扶新模式,爲苗嶺學子帶來全新的聲樂體驗;旗下康佳集團與藝術家張春暘聯名捐建的國內首座苗寨小學“春暘成長美術館”一期也已正式開放,幫助孩子們盡情釋放藝術天性;華僑城房地產公司每年開展“鳳凰花助學計劃”,向三穗縣貴秧小學、順洞小學、寨頭小學等捐贈圖書及學習生活用品,建立愛心圖書室……扶貧扶智,文化先行,華僑城一系列幫助貧困山區的孩子們開拓視野、啓迪心智的暖心之舉,讓他們“能上學”,更能“上好學”。

在“文旅融合+美麗鄉村”“產業扶貧+鄉村振興”的創新實踐中,華僑城集團積極發揮文化和旅遊產業優勢,提出“100個美麗鄉村計劃”,培育了海南三亞中廖村、雲南元陽哈尼梯田、四川成都安仁南岸美村等多個央企精準幫扶的華僑城特色品牌。立足新起點,華僑城仍將嚴格按照“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的工作要求,以“六個邁向”探索“後扶貧時代”鄉村振興的華僑城模式,助推精準幫扶開啓新階段、再上新臺階、邁向新徵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