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之像與微觀之素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的《擊缶而歌》

2015年米蘭世界博覽會中國國家館的主題多媒體裝置“希望的田野

華容點翠(像素畫) 王開立

湖北黃梅挑花圖案

電馭山城(像素畫·局部) 劉海淇、劉越

從清晨至傍晚(像素畫·局部) 朱夢佳

火鍋之城(像素畫·局部) 王躍、杜鏡愚

最美勞動者(像素畫) 曾曉慶

掃描二維碼,瞭解更多精彩內容。

【學人談】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以氣勢恢宏的《擊缶而歌》作爲開篇之語,2008位演員整齊劃一、秩序井然,在雷鳴般的擊缶聲中,幻化出60秒倒計時的圖像,將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上,韓國國家館的地面以色彩斑斕的像素圖形拼接成韓國首都首爾的地圖,以嶄新的符號化空間,爲上海與首爾之間的交流建立起全新的平臺;2015年米蘭世界博覽會中國國家館的主題多媒體裝置“希望的田野”,由數萬根高低錯落的發光LED“麥穗”組成,一片片“立體的像素”構成巨大的動態畫布,演繹着中國大地的旖旎風光……這些藝術作品在全球視野下的大放異彩,無不借鑑了像素藝術獨有的視覺特性和審美理念。從舞臺上的表演者,到建築中的一磚一瓦,再到大型藝術作品裡的每一根裝置,如“像素顆粒”般平凡無奇的個體,在特定的規律下組成陣列,便可以展現出氣貫長虹的視覺震撼。

像素,是構成計算機圖形的基本單位,也是數碼圖像中細分到最小的個體。所謂“屏幕分辨率”是指屏幕縱橫向上的像素點數,這個數量不僅決定了圖像在數字存儲狀態下的文件體積,更影響着我們觀看圖像的方式

以點爲基本元素構成形象的視覺表達方式,可以追溯到一些存在已久的藝術形式,如馬賽克鑲嵌藝術、點彩繪畫以及起源於唐宋時期的中國傳統民間藝術湖北黃梅挑花圖案等。而與它們不同的是,像素藝術更加遵循柵格系統的平面座標體系,並限制使用顏色的數量,它與科學技術發展相輔相成、密不可分。互聯網發展伊始,電腦硬件的顯示侷限讓電腦圖像的創作者們不得不面臨一個問題:在有限的分辨率下,如何用最少的“小方塊”組合來表現明確的物象?這個問題的解決過程,也是“像素”由一種技術元素,轉變爲一種藝術元素的過程。

像素藝術特指那些保留了像素視覺純度與顆粒感,並以“鋸齒與矩陣”這一獨特的視覺效果作爲藝術語言的創作。它追求宏觀微觀的和諧統一,在呈現整體圖像的同時,強調個體的重要性。作爲一種藝術風格,像素藝術有其獨特的魅力和不可替代的審美價值。

像素藝術的興起,最初依賴於電子遊戲產業的發展。當下,許多美術院校專門在遊戲美術相關的專業教學中設置“像素藝術課程”,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像素畫的創作,深刻理解像素藝術獨有的語言規則。像素藝術中透視規律的一致性表達使其具備特有的秩序性,典型的形式是等軸和等角的透視表現,即“無滅點透視”,這與中國傳統界畫創作技巧異曲同工。學生們以這樣的語言體系繪製建築、人物,表現故事場景,從而對像素畫的規律之美和藝術魅力也有了更深層的認識。以獲得“靳埭強設計獎”金獎的四川美術學院學生集體作品《火鍋之城》遊戲界面爲例,作品以鳥瞰視野展現廣闊的場景,呈現出華麗又不失趣味的幻想空間。作者重慶標誌之一——火鍋作爲設計理念的基石,在此之上結合重慶的城市風貌、紅色地標、工業設施等元素,共同組合成一鍋豐富多彩的“麻辣盛宴”。

隨着時代的發展,像素藝術早已不侷限於遊戲美術領域的應用。作爲藝術家和設計師們創作與表達的方式,其形式常見於平面、標誌等諸多設計領域。

在分辨率較低的“低位數”像素作品中,藝術家們往往會在模糊、混沌的觀感體驗裡建立一種特殊的視覺秩序,強化物象的顆粒感,賦予作品豐富的想象空間。如曾曉慶以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形象爲基礎創作的像素畫《最美勞動者》中,每個人物僅佔據3000左右像素點的區域,要以如此有限的分辨率表現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需要藝術家強大的概括能力。在色彩的選擇方面,作者將每個人物都歸納在二至三種主色調中,再通過在服飾細節上點綴亮色,既保證了每個人物都有獨特的色彩偏向,又保有多彩的局部細節。

而對於“高位數”的像素作品,其創作風格則走向兩個不同的方向。一類是繼續強調“模塊化”和“柵格化”的特徵。如王開立的《華容點翠》以京劇繁複華麗的服飾爲切入點,通過對傳統紋飾的精煉與提取,並用像素語言將它們進行融合與再造,讓人們以全新的方式領略中國傳統戲曲服飾之美。另一類則更加接近傳統寫實繪畫的表達方式。如朱夢佳的《從清晨至傍晚》生動描繪了不同時間段的自然風貌,微妙的光感與色差皆通過一個個像素點傳遞出來;差異君的《流浪地球》則選取了同名科幻電影裡的宇宙場景進行描繪,在顏色的過渡區域,藝術家採用“噴槍畫法”替代傳統的“像素抖動”技法,使得畫面更具朦朧的光感。由於對每一個像素顆粒都能精確控制,像素藝術家們完全可以創作出與傳統架上繪畫一樣富有人文氣息的作品。

不同藝術形式間的交流互鑑,爲藝術的發展帶來活力。如今,廣義上的像素藝術已然突破了屏幕媒介的限制,可以通過多種材料與形式來呈現。在帶有像素風格的藝術審美取向的驅使下進行創作,將像素藝術的內核與其他藝術門類相結合,是許多藝術家探索的方向。如韓旭東的木雕作品《秋天之潮》,便是在寫實的形象中融入局部的像素化形態。空間中的木塊可以通過推拉調整位置,爲靜態的雕塑作品賦予動態的視覺感,也爲傳統木雕藝術注入了現代科技的新元素。像素從二維平面向三維空間延伸,立體化的像素也被稱爲“體素”,體素不僅應用於藝術領域,更在三維成像、科學數據與醫學建模等領域發揮着巨大作用。

在現代服裝設計中也能看到像素藝術的身影。如以像素組成的迷彩——數碼迷彩。不同於傳統迷彩的平滑邊緣,數碼迷彩將像素進行抽象和無序的排列,在紅外探測和夜視鏡下具有更大的隱蔽性優勢。

像素藝術是宏觀與微觀相輔相成的藝術,也是在科學與技術的共同催化下生成的藝術。它強調了每一個像素微粒的重要性,更凸顯了對個體的尊重。當像素作爲個體的點時,也許微不足道,但只要組合在一起,構成線、面、體,便會綻放出非凡的藝術魅力。對於身處新時代的我們亦是如此,每一個人都是一顆平凡的“像素”,而當這些“像素顆粒”同向同行,形成合力,一幅亮麗的時代圖景便徐徐展開。

(作者:張劍,系四川美術學院影視動畫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