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鷹失事】黃竣民/我們從「黑鷹事件」得到的教訓
▲我國黑鷹直升機引進,一部份是爲了替代空軍救護隊原本的S-70C直升機(圖/James的軍事寰宇提供)。
今年元旦一過,國內就傳來令人悲慟的消息,一場造成8名高階軍士官不幸罹難的空難事件,已經創下我國軍隊中折損層級最高將領的記錄。軍方立即依照程序啓動了「天安特檢」,項目包括髮動機、機身結構、操控與雷達系統,以確保後續同型機的飛航安全。
不過當媒體不斷播出飛機失事的訊息時,除了第一時間在搜救上的訊息紛亂不一外;另一方面,國人對於採購該型直升機也產生了種種的疑慮,卻忽略了國內目前或許還可以精進的搜救措施與基礎建置,值得我們反思。
雖然本次意外的肇發原因仍需要時間調查,但每一次的事故發生後,調查的結果總不外乎是:人爲操作、機械故障與天氣變化等三大因素。以國內媒體的嗜血程度,總是等不到調查真相出爐,在各新聞媒體、談話性節目、社羣軟體裡,早就已經充斥着各種「可能」與「揣測」的假設性論述,搶先「誤植」在人民的腦海中。導致即便後續的調查結果出來,國人也早已麻痹,或抱持着不信任的態度,畢竟新聞的熱度已過。
再者,黑盒子送美經過冗長判讀比對後所公佈的報告,事實的真相也不見得都會令人滿意或接受,如復興航空的南港空難或網紗溪橋戰車翻覆事件,事後的調查報告也都曾逆轉外界先前推測的觀點,所以如果在此時就先預設立場,那麼等到真相出爐,會震碎一堆人的玻璃心也不無可能。
難過的是該事件發生當時正值國內大選,連這樣的悲劇也成爲各政黨之間相互指責與消費的議題,美其名都在悼念那些在意外中喪命的國軍官士,實則夾帶政策議題成爲互相攻訐的話題,這些消費亡者的失德炒作方式其實大可不必!就以目前國內的政治氛圍,要有一片單純論述議題的空間原本就很難,更別說那些成天只會帶風向的網路訊息。
▲我國空勤總隊在黑鷹直升機引進成軍不到3個月,就發生了第一起空難事件。(圖/飛安會提供)
雖然意外事故卻不是任何人所樂見,但單就UH-60M「黑鷹」(Black Hawk)直升機的性能而言,在國際現貨市場上要找出性價比更好的選項恐怕也不多,該機系列的衍生機種在全球銷售成績上相當亮眼(全球產量超過4千架),絕對也不是浪得虛名,儘管各國多少都有傳出飛行事故,卻仍然無法撼動它的地位,我也相信「黑鷹」直升機在國內有能力再戰一個世代。
更何況,我國採購的是新機型,幾年前陸續才引進臺灣分到各軍種(含空勤總隊),陸軍更於去年(2019)10月30日才舉辦過「UH-60M全作戰能力成軍暨UH-1H除役典禮」,失事的那一架機齡也只有一年多,如果要硬扯說黑鷹直升機是二流裝備的話,的確是明顯偏離主題。
▲以黑鷹直升機家族的銷售成績而言,其性能是值得肯定,而國外軍隊在救難編組與運用上的經驗,也有我國值得借鏡的地方。(圖/James的軍事寰宇提供)
希望民衆需要有個基本的認知,就是旋翼機的特性在操作程度上較定翼機複雜,飛行員培訓的難度與時間較久,而且在發生機件故障或緊急事故時通常難以逃生(定翼式軍機多還設有彈射座椅,但直升機迄今能配有此項緊急逃生裝備的卻是少之又少),機組人員不是被離心力猛烈拋出機外,就是在碰撞扭曲的機體中摔傷或致死,危險程度並不亞於定翼式的戰鬥機。
更甚者,這架是擔任高級長官的專機,飛行前的機械檢查、飛行員(正/副駕駛/機工長)的挑選、天氣預報狀況的掌握與各種應變作爲,相信在事前的飛行簡報與檢查程序中都不會輕忽。
再者,若牽扯到安排行程的參謀人員有疏失,也是一種無的放矢,不諳軍隊作業程序的偏頗言論,畢竟年節慰勞的單位多位於交通不便的高山偏遠地區或外(離)島,如果是民間私人所擁有的專機,當然可以視個人開心程度而決定搭乘人數,但以目前國軍軍機或車輛在任務簡併的前提上,怎敢有如此揮霍納稅人民脂民膏的鋪張行徑。
那種有錢企業家的天真想法,並不是資源日漸緊縮的軍方,所能夠打腫臉、充胖子的作爲,這樣的評論,或許只會令國人更有着「有錢人就是任性」的感嘆,或是「何不食肉糜」的無奈!
綜觀臺灣多山的地形,在山區造成的登山意外或航空器墜毀事件頻傳,但因爲山地通訊基地臺建置不足,收訊狀況不良,交通運輸的基礎建設簡陋,所以往往在這些事故發生之後,僅能倚賴山青或民間搜救單位徒步前往搜救,待通報到救難人員抵達事發地點後,常常有已經錯過黃金救援時間的遺憾。
▲蘭嶼空難後,運安會曾指出多項缺失,包括:機師訓練不足、標準作業程序不完整、欠缺完整的訓練教材等。(圖/花蓮消防局提供。)
雖然目前我國空軍有俗稱「海鷗部隊」的救護隊(Air Rescue Group),而內政部也有「空中勤務總隊」在執行這類山、海難的救援(難)任務,但總覺得此類單位不是被民衆濫用,就是平時不怎麼被重視的感慨,這與國外許多先進國家的觀念與作法恰好形成反差。
經歷這一次的事故,也有人提出我國軍方是否該認真思索,去整合或建立一支類似國外「戰鬥搜尋與救援」(Combat search and rescue, CSAR)專責單位的聲音,以提升後續在面對這一類事件的反應能力。畢竟我國的醫療資源算是普及,國土面積也不大,透過空中更即時的救援能量,足以大幅縮短搶救的時間。
最後,儘管人爲因素再怎麼完善,面對未來仍然會有不測風雲的存在,但針對事件後如何習得更多的經驗與教訓以求精進,纔不會重蹈「今日公祭、明日忘記」的覆轍,枉費這些國軍官士的犧牲。
熱門推薦》►國軍「聯兵營」會是下一個「西普連」?
►【黑鷹失事】最深沉的哀慟!
►看更多【黃竣民】專欄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臺,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