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中美應敦促在聯合國框架下制定AI與戰爭管理規範(陳淑英)

(圖/達志影像)

Sora問世引起業界驚呼,甚至有人斷言眼見爲實的時代要結束了。Sora不過是AI技術進步的一個側面,如果說Sora的出現會加劇了AI倫理和網絡安全治理方面的擔憂,那麼AI的發展對國際關係和全球局勢的影響更值得高度警惕,尤其是AI在現在戰爭中的應用。

利用AI進行圖像識別大約10年前就已存在,軍隊目前廣泛地使用AI助力的算法來分析地理空間情報。如果再進一步,AI工具可以預測一個國家應如何運作、裝備和部署其軍事力量,以達到威懾對手的目的。但是,不可否認,AI的安全治理依然落後於 AI 的發展,這就需要大國在國際框架下在AI與戰爭的管理規範上達成共識。

Sora可以根據文字生成一段60秒的視頻,是一種全新的生成式AI模型,這是繼2023年ChatGPT後AI上的又一技術突破。Sora展現了對物理世界理解的進步,在逼真度上更勝一籌遠超市面上其他AI視頻模型。它會給廣告和電影業者帶來一些衝擊,讓需要人工來製作和編輯的短視頻可以通過Sora進行替代。

然而,現階段的Sora並非完美無瑕,在展示的視頻中仍有不少生成式AI的漏洞:比如咬一口餅乾,Sora無法讓餅乾留下齒痕等。如何對視頻的真實性進行識別,篩選並加以規範,這就給管理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不過,技術產生的問題一定能通過技術來解決,未來在視頻應用中添加追溯技術以辨別是否爲深度僞造即可。由此來看, Sora不是洪水猛獸,它的出現讓普通人可以享受到AI進步的紅利,讓更多人能享受到利用AI獲取短視頻的樂趣。這好比傻瓜相機的出現,讓更多非專業的攝影者也能夠享受到拍照的樂趣。

AI在軍事領域的應用將給戰爭帶來革命性變化,對於軍事力量的提升和戰略戰術的改變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一些公認的戰爭倫理將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衝擊。儘管目前世界上正在發生的衝突中都使用AI技術,而且使用頻率相當高,但是從效果上看,AI和自主技術僅限於某些任務和用例。

AI與巴以衝突:巴以衝突以來以軍正使用AI和自動化技術,快速準確地識別並打擊哈馬斯目標,最近大約又有1200個新目標被鎖定。有外媒體稱以軍打響了人類史上第一次AI戰爭,AI成了殺人機器,新聞有神話以色列之嫌,實際上,在一些國家的反恐行動中、警方對要犯的篩查過程中,使用包括面部識別技術、信息追蹤技術、物理定位技術等在內的人工智能技術,早已非常普遍。即便在一些發展中國家,也都已經在嘗試和應用AI技術。

AI與俄烏衝突:俄烏兩軍在戰爭中都使用了具備自主能力的無人機和巡航飛彈。美西方明裡暗裡不遺於力地向烏軍提供的AI軟硬件設備可以分析和彙總不同的機密數據、商業數據和開源數據,攔取敵對方的作戰通信和信息提高烏軍的戰場態勢感知和目標識別能力。當然,俄軍也部署了AI系統提高信息戰能力。然而,俄烏衝突已經2年多了,烏克蘭既沒有獲勝也沒有看到衝突有結束的跡象,由此判斷,AI戰爭暫時還無法取代傳統戰爭,傳統武器裝備、傳統戰術戰法仍是最主要的戰爭形式。

AI的特定功能無法被忽視:目前AI在戰爭中的使用還無法打破既有的核大國之間的核威懾維持的核平衡,但是AI在小型衝突的威力不能被忽視,尤其是在反恐或斬首行動中。3年前美軍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擊殺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聖城旅司令官蘇萊曼尼,就使用了無人機+AI技術+地獄火導彈的組合。

AI改變了傳統戰爭的形態:人員的巨大傷亡一直是制約現代戰爭發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AI在現代戰爭中的應用,能明顯降低戰爭中人的成本,從而降低戰爭決策的門檻,在傳統戰爭中需要的大量的戰前動員和調度以及部署在平時就能完成,這將模糊平時與戰時的界限,大大刺激了軍事大國在武力使用上的隨意性。藉助遠距離傳輸的視頻或電子信號,作戰人員無需到達作戰現場就能遠在後方操控,敵對方的AI系統也有能力直接去對方的後方進行遠程攻擊,這又模糊了前後和後方的界限,這將刺激大國發展更先進的AI參與到戰爭中,形成新一輪的軍事競賽。

AI不是戰爭的絕對勝算:可以確定的是未來戰爭中將會使用更多的AI技術,智能化信息指揮系統將成爲戰場主角。但是,AI不是決定戰爭的絕對勝算,AI人工智能首先是人對載體的賦能,這就決定了主觀和客觀,因此AI再強大也無法替代人完成戰爭的戰略目標的制定,儘管AI可以降低戰爭中人員的動用和犧牲,但是仍屬於戰術和戰役層面。再者,AI必須通過網絡傳輸來進行,一旦敵對方切斷信號的傳輸通道,AI的武器也只能是一堆廢鐵。

AI與潛在的臺海衝突:長期以來,美軍所面臨的潛在的最大挑戰被認爲是解放軍的體量,這種恐懼源自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陸軍英勇的表現。鑑於此,美國一直意圖在不新增加軍費、且兩年之內即可部署的情況下,打造龐大AI網絡企圖去改變臺海戰爭的遊戲規則,具體做法就是增加部署數千套小巧、智能、低成本的無人機和衛星羣等新的武器系統。這樣的戰爭指導思想根本是無濟於事的,不可能改變臺海衝突時中國必勝的結果。不管這些AI智能的武器需要從臺灣本島起飛還是從附近的美軍基地起飛,大陸可以瞬間切斷其聯絡信號,使得這些武器裝備無法實施攻擊。但是,大陸有能力不通過大規模的戰爭模式來統一臺灣,對島內的臺獨頭子進行斬首行動時AI就可以發揮功能。

AI戰爭打得不光是系統的先進性,還要有強大的工業體系和生產力做後盾。中國有全世界最大的工業製造業基礎,近年來中國海軍正在下餃子讓美國頭疼不已。憑藉全球最大的製造基地,中國的商業和非傳統國防企業可以比西方同行更快、更便宜地生產AI武器和裝備,中國還能夠在亞太地區調動比美國更多的資源。大陸對臺灣地區的AI布控早就着手,現在只是在等待時機而已。

中必輸?:美國在70年代末期就可以進行技術產業佈局:一方面,美國通過優惠的留學政策吸引了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爲其服務,依靠科技壁壘實現了市場壟斷;另一方面,美國爲了確保自己的霸權地位,一直打壓中國的高科技,川普時期抓了華爲的CFO,還有對華發動的科技戰中限制對中國出口芯片,其真實目的都是爲了遲滯中國人工智能的發展。

但是,美國還是擔心中國在AI上會彎道超車。除了強硬地對華科技政策,美國仗着全球的話語權,不遺餘力地唱衰中國,從1997年IBM深藍問世到2023年OpenAI推出Sora,中國科技一直在玩完了中必輸的氛圍中在超算,超導,新能源和AI等領域倔強地成長。由於衆所周知的原因,中國A股一直被操縱被低估,中國抵擋住了西方在金融領域發動的各種攻擊,中國崩潰論再次崩潰了。隨着中國年輕一代的成長,這個套路其實已經越來越不靈了。

強大的工業能力:中美在AI領域存在一定的差異,這是國情決定的,美國更注重理論研究和大規模模型的建設,中國更注重AI的實際應用。比如,在工業互聯網和智慧工廠方面,由於華爾街金融業的逐利導致美國工業生產的空心化,美國根本沒有多少工廠根本談不上生產力。川普誓言讓美國製造業迴流,但是收效甚微。拜登當政後也無法扭轉這個局面,美國空有想法卻力不從心。中國國產工業機器人已經佔據了50%的市場份額,安裝量佔了全球的一大半。

工程師紅利:AI的發展還取決於工程師人才的儲備,川普執政後期的仇視亞裔現象對華人工程師的影響至今仍沒有消除,這促使更多的美籍華人工程師返回中國,也迫使更多的的大陸理工科在美留學生畢業後首選回國工作。中國政府也在調整人才培養和儲備工作,2023年的高考數學考試異常的難就是教育部讓有理工科天賦的學生有機會進入到高等學府進行更專業的訓練的一次嘗試,回國的和未來培養的這幾代工程師紅利必將給中國AI的發展帶來積極的影響,而美國的科研院所正在爲失去更多的優秀的大陸畢業生而苦惱着。

對戰爭進行倫理和法律的約束及制衡,是人類社會長期努力的結果,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表現。圍繞AI軍事用途的對話曾在日內瓦四公約及其附加議定書中有規定,把堅持國際人道法原則納入其中,呼籲國際社會應採取以人爲本的方式來處理在受衝突影響地區使用AI的問題。但是僅從人道主義的角度約束AI在戰爭中的使用是遠遠不夠的,AI 發展是全人類的命題。一些國家已經提出給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的軍用無人系統制定國際法和倫理準則,以約束其戰場行爲,然而,政策制定需要權衡各方利益,並且要克服監管過程中的各種挑戰和困難。

作爲大國,中美曾在2015年就網絡安全達到協議,雙方確定不相互攻擊對方的公共設施。作爲兩個軍事強國,中美都有責任敦促各方對其計算設備進行監管,制定相應的政策和監管措施,以應對由AI發展帶來的風險。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應該超前部署,積極倡導國際合作,說服美國並倡議在聯合國的框架下與各國共同協商,共同應對 AI 與戰爭治理的挑戰,讓AI真正爲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去服務,不是朝着相互毀滅而是朝着共贏的方向去努力。

(作者爲美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獨立學者)

(本文來源《海外看世界》,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