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南海升溫阻擋不了兩岸統一進程(陳淑英)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問中國3天,在重大議題上沒有取得任何突破性進展,來中國批評中國,浪費公款的外交活動沒啥必要。(圖/路透)

國人有一個沿襲了千百年的傳統風俗,那就是每年在3-4月間除了會在慎終追遠中傳承祭祀,還會出門踏青賞花、插花戴柳、放風箏和做青團,人們用親近大自然的方式來表達對生活的美好祝願和期待。唐代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中「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就是古人春遊在中華文化歷史中的印記。

隨着疫情的解除,這樣的風俗也使得更多的政客紛紛來中國春遊:美國財長葉倫於4月4日至9日訪華。這是她上任以來第二次訪華。這次不同的是,葉倫的訪問期限長達7天。財長還沒走,就有消息對外公開稱布林肯隨後會在4月23日也會訪華4天。4月1日至11日,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前來大陸出席祭軒轅黃帝陵大典,這是馬英九時隔一年再度來大陸。他這次來大陸有10天,這個長度也是很罕見。

他們的來訪都很重要,這給外界釋放一個信號,即什麼事情都可以談:一方面,葉倫拿着錢袋子在大陸晃悠談金融穩定;另一方面,馬英九們意圖告訴大陸,臺灣還沒有完全被臺獨侵蝕,還大有認同中華文化的人在。其實,這是美式外交慣用的組合拳手腕:馬英九在大陸參加公祭的時候,現任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和副主席夏立言都去了美國華盛頓「旅遊」;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於4月9日也到了華盛頓去踏青,還在美國國會發表了表忠心的演講。

當然,美國的手段遠不止這些。拜登4月2日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和中國領導人通了電話,親自澄清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這可是前所未有的表態。從2023年3月18日視頻會議時拜登對中國承諾「四不一無意」,到2023年11月14日在三藩市的會晤時,拜登也加碼承諾「五不四無意」,再到這次的「六不一無意」(包括了美國不尋求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強化同盟關係反對中國、不支援「臺獨」,不尋求遏制中國發展、不尋求與中國脫鉤、以及無意與中國發生衝突,美方奉行一箇中國政策)。拜登上任後還沒有正式訪問過中國,但是對中國的承諾卻層層加碼,可見美國有多着急去穩定中美關係。

美國不願意大陸「武統」臺灣,但是,要儘量拖延和平統一的進程,而大棒加胡蘿蔔政策就能在臺海問題上造輿論,麻痹大陸,拖延統一的進程。作爲對以上美國組合拳的迴應,大陸4月9日邀請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訪華並受到中國領導人的接見,這說明中俄在諸多問題上是非常警惕的,也能保持高度一致。4月13日,全國人大委員長趙樂際去平壤會見了金正恩,這些外事活動的意義不言自明。

美日菲聯合意欲何爲?

美國過去幾年,拉攏盟友、建立針對中國「小圈子」的事情一直沒停過:如,美國2017年組建了「四方機制(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2021年,美英澳又成立「三邊安全夥伴關係(AUKUS)」。。4月11日,美日菲三國領導人在華盛頓舉行首次三邊峰會後發表聯合聲明,聲稱將加強防務合作以促進「印太地區和世界的安全和繁榮」,並攻擊中國「通過武力單方面改變現狀」,對中方在南海、東海等地區維護國家主權的行動表示所謂「關切」。

這一幕並不意外,也不陌生。這些組織的本質短期內都是爲了在中國周邊搞對立,分散大陸的精力,拖延統一臺灣的進程;長期目標是,以冷戰思維搞集團政治,打壓潛在競爭對手,維護美國的全球霸權。然而,遺憾地,這些機制從未真正發揮過效力,只能停留在概念階段,到目前爲止實施得並不理想。所以,作爲一種策略,美國就需要不停的改頭換面變換組織的名字和成員以期達到威懾中國的目的。

俄烏衝突爆發後,美國很不滿意中國不制裁俄羅斯的態度,因此,美國在此次構建的新組織上下了不少功夫。比如,在安全合作方面,三國計劃於2025年在日本附近海域開展聯合演訓等。美國還向菲方重申,如果菲飛機、船隻或武裝部隊在南海地區遭到攻擊,可以援引《美菲共同防禦條約》。把日本和菲律賓拉進來,美國在北邊可以利用日本鉗制俄羅斯,南邊可以攪亂南海,插手亞太事務。作爲美國的「準殖民地」和原殖民地,日本和菲律賓當然很清楚自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於是乎「狐假虎威」也做着自己的盤算。

日本想和美國共治世界:東亞戰略博弈中,中美日三方關係微妙。作爲二戰的戰敗國,日本右翼沒有哪一天停止過成爲「正常國家」的想法:軍事方面,日本希望獲准擁有航母、潛艇、核武等武器,以洗清戰敗的恥辱;政治方面,日本渴望擺脫美國對日本媒體、司法、情報等機構的結構性控制。正是基於這種心態,隨着中國的發展壯大和美國實力的相對下滑,日本利用了「中國威脅論」,利用了美國對日既利用又防範的複雜心理,通過對中國叫嚷,讓美國放鬆控制。所以日本願意迎合美國的各種召喚,日本的每一次附和都是希望藉機向正常化國家邁進。

儘管美國仍很自信,認爲日本就是囊中之物,一切皆在掌控之中,但是,安倍晉三的激進也讓美國擔心過度鬆綁會給自己帶來什麼後果。所以,美國大行霸權主義,一方面要遏制和防範中國,一方面也要防範日本等盟友對美國的「威脅」。日本清楚中國的發展會改變世界的格局,與其要面對中美共治世界,不如藉助美國,讓美國再拉一把依靠大國來尋求安全感。所以,岸田文雄在華盛頓美國人面前,表揚了美國——力挺美國繼續發揮全球領導力,批評了中國是對整個國際社會的和平與安全的最大戰略挑戰,然後毛遂自薦了自己——日本已經準備好與美國一同承擔國際責任。這已經是赤裸裸地告訴美國,日本決意與美國共同治理世界。

岸田的稿件當然是事先被審過稿的,不過,美國人盤算過,自己單槍匹馬地治理世界已經力不從心,找個日本來做事,裡外裡內還是自己說了算,正中下懷。這就是很多議員多次起立鼓掌,事後美國兩黨都對岸田表示讚賞的原因。日本想和美國共治世界是不可能的,一個戰敗國從道義上就不能服衆,這點日本清楚。但是,美國對日本的投資肯定會增加,再扶持日本一把去對抗中國,再不濟,利用日本的人力和資源讓日本經濟慢慢復甦,到時候再來一個《廣場協定》就都解決了,畢竟,成功的經驗就擺在那裡呢。再說,將來能在日本部署中導看住俄羅斯,從安全的角度上來看,美國多了一個說明看門的,也省不少心。

爲啥是菲律賓?印太戰略提出多年後,收效甚微,美國感覺印度真的指望不上,不僅僅是印度和俄羅斯明裡暗裡脫不了干係,關鍵是不管美國在背後怎麼使勁,印度始終都不敢對中國越雷池一步。失望之下,菲律賓就成爲無可奈何的選擇。好在菲律賓原來是美國的殖民地,還有一些在地家族利益與美國深度粘連,加上美國也清楚臺灣早晚也被統一,在臺灣部署再多都是白搭。繼中國破解了C型包圍圈之後,美國現在想在日本、菲律賓和中南半島加上北極形成一個倒三角把中俄圍住,菲律賓是那個倒着的角,所以在菲律賓身上投資是值得去嘗試的。

而菲律賓這邊呢,希望在安全和軍事上得到域外大國扶持,還指望在經濟上能夠分得甜頭。而經濟合作,正是美國拋給菲律賓的另一個誘餌。除了總統小馬可仕家族在美國有利益被人拿捏了之外,他本身也希望藉助美國的力量鞏固在菲律賓的統治,這也是一拍即合的買賣。所以,他向美西方提出要求1000億美元資助的請求,這個要求能不能實現,就看美國的誠意了。而美國也是這麼想的,也要看菲律賓的誠意。因此,菲律賓在南海地區就可使勁表演,這本質上就是一場「投名狀」。美國認定未來如果在菲律賓部署中導看住中國,受打擊的是菲律賓自己,美國本土又沒啥損失,死道友不死貧道,美國判斷這筆買賣可以做。

中南半島融入大陸:中國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有着充分的歷史和法理依據。美日兩國不是南海問題當事方,本不該干涉南海問題,但是隨着美西方變換各種姿勢插手亞洲事務,中南半島的國家已經開始覺醒了。東南亞國家都非常清楚美國干涉南海只會進一步強化該地區的對抗而非合作,加劇南海緊張局勢。寮國副總理、越南外長、東帝汶外長於4月2日至5日分別訪問中國可以理解爲這些國家都期待進一步和中國增強聯繫。

2024年3月越南國家主席武文賞在執政僅一年後提交了辭呈,可以理解爲越南將調整對華政策;4月11日越南宣佈計劃在2030年前開建連接河內和中國的高速鐵路,該專案被視爲越南交通網路現代化、促進越南與中國「互聯互通」以及支援越南整體經濟發展目標的關鍵一步,這也預示着泛亞鐵路的西線會很快開工建設。一旦泛亞鐵路的三條線路貫通,以後中南半島勢必與大陸捆綁得更爲緊密,成爲真正意義上的命運共同體。

中美要尋求共處方案

數位化的發展打破了美西方原有的能源結構,這導致戰後形成的慣性利益平衡被打破。在利益重組的過程中,由於出現了搶奪資源和地盤的情況,但是受制於有限的資源,導致美國內部在重新充分劃分勢力範圍的過程中出現了分裂和紛爭,而外溢效應又導致中美關係不穩。新一代的美國領導人缺乏長期的戰略謀劃能力,在全球供應鏈重組的過程中,美國過於依賴慣性槍炮手段治理世界,用零和博弈思維對他國進行威嚇和拉攏,但是沒有考慮到世界已經進入工業化時代這個現實。

尤其是中國整體發展了,美國和西方世界相對衰弱了,物質基礎差距被縮小了之後上層建築也隨之改變,但是美西方落後的思維模式跟不上超前的現實改變,因此必然導致新衝突的產生。當年美蘇爭霸時,美國和蘇聯的經濟經歷了長達30年的動盪期,雙方的日子都不好過。儘管中美都不承認中美間正在進行新冷戰,然而事實上中美「冷戰」已經開啓,因而中美這種膠着的狀態也將會持續30年左右,直到2049年左右。但是,未來的30年如何相處,是中美都需要共同去尋求的方案。

中國要學會擔任新角色:在南海升溫中,中國要學習瞭解美西方在背後折騰的邏輯。巴以衝突導致紅海的商船無法正常通行,這讓美西方的商業集團感到擔憂,害怕哪天亞洲發生衝突時,南海地區的航行會遭遇同樣的問題。美國清楚,中國從來都是保障南海的航行自由的,但是其它國家呢?萬一發生衝突,南海周邊國家如何確保它們也能保證航行自由呢?這就需要中國有超前思維,對這個地區的治理有預見性和預判性。中國應該在聯合國框架下,主導制定南海商船航行安全通行規範,確保各國海運在南海地區不受侵犯,打消美西方利益集團在南海航運利益上的焦慮。

美西方秉持的是零和博弈,非此即彼,中國的傳統政治哲學是稱雄不稱霸,如果中國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登頂,這將給未來世界的治理帶來新的理念並呈現出自工業時代開啓以來不同的世界形態。但是,在中國能成爲世界的領導者之前,如何與美國共處是中美都需要去尋求的方案。中國目前最需要去做的是,培養更多有國際化視野的領導型人才,在學會利用國際法去治理世界的同時,對於世界治理的方式有更大突破。同時,中國要認真面對美國在下滑過程中所犯下的錯誤,一定不要重蹈美國失敗的覆轍。

美國應務實對待中國:美國4年一次的選舉其實是有很大弊端的,其中1年要忙着選舉,1年要忙着適應,實際執政只有2年的時間,中間若再加上國會換屆選舉,2年時間裡也是相互掣肘,這對一個國家的長期治理是不利的。但是,選擇什麼樣的政治制度需要美國人自己覺醒對其現狀進行審視和變革。

中國領導人2023年曾前往三藩市。那次領導人會晤中,中國領導人第一次在美國向全世界公開闡述「中國終將統一,也必然統一」,這也是新中國的領導人首次在公開場合告訴美國中國的國家意志。川普在任期內就曾訪問過中國。雖然,他執政後期發起了對華系列競爭,但是,去年他在確定參加新一屆總統大選後,在臺灣問題上拒絕表態「保衛臺灣」:川普瞭解美國目前的困境,一定會做一個戰略收縮者。拜登是近年來爲數不多的一位在位期間沒有訪問過中國的總統。作爲執政黨的首領,拜登是一個有40年政治經驗的政治人物,還是美國曆史上最年輕的議員,他對世界政治的判斷難道都不如一個政治素人嗎?

美日菲聯盟阻擋不了大陸統一的進程。美國應務實對待,與其在南海折騰,拜登不如在任期內來中國看看新變化。今年是美國的大選之年,主要面臨的還是國內問題。槍炮外交解決不了國內的通膨,治安惡化和政治對立,美國需要了解並學習爲什麼中國發展了,而不是老想着怎麼才能讓中國不發展。拜登更應該面對現實來北京談點實際的,不要像葉倫和布林肯他們那樣來中國主要是爲了來批評中國的,那種純粹浪費公款的外交活動沒啥必要。拜登應該有面對未來的智慧,談談等臺海統一後中美兩個大國要如何面對多極化的世界,併發揮大國的責任和擔當,共同解決世界性的發展難題。中國可以考慮給拜登發個邀請。

(作者爲美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獨立學者)

(本文來源《海外看世界》,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