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日韓接近,國內政治和岸田外交的邏輯(張望)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資料照/美聯社)

日韓交惡,自2018年起持續將近5年。 兩國先是在慰安婦協定上對立,然後就二戰日本強徵韓國勞工賠償問題爭執。 韓方認爲:前政府和日本簽訂的慰安婦協定是不可接受的,因爲日本並沒有承認強徵慰安婦的存在,而且韓國勞工的個人索賠權並沒有被放棄。 日方則認爲:戰後日韓已經簽了不少相關賠償協定,且在2015年的協定中兩國當時都同意賠償問題已經解決且具不可逆轉性,但是,文政權上臺後撕毀條約拋棄共識,日方難以再與言而無信的韓方對話。

2018年末,歷史糾紛尚未解決,在日本海上發生了韓國海軍驅逐艦火控雷達照射海上自衛隊P-1巡邏機事件。 韓軍面對日方指控堅不承認,令兩國關係進一步陷入低點。 2019年6月的大阪G20首腦峰會,安倍首相與中美首腦舉行高級別會晤,唯獨就是沒和韓國舉行首腦會談,當時兩國關係之差,可想而知。 在剛出版的《安倍晉三回憶錄》(中央公論新社,2023)中,安倍毫不忌諱地表達了對文前總統的不滿,認爲當年日韓關係倒退責任全在韓方,並因退出《軍事情報保護協定》(GSOMIA)這種意氣用事的做法而引來美方對韓施壓。

本次日韓關係回暖,主要和國內政治有關,離真正和解距離尚遠。 敏感的觀察家會發現,2023年伊始,岸田就展開了凌厲的外交活動。 從1月的歐洲行,到3月日印首腦會晤,乃至於突訪烏克蘭首都基輔,都是懷着高度的國內政治動機, 即爲了準備4月後的統一地方選舉和參衆兩院5場補選。 日韓接近,需要放在這一國內政局脈絡下來解讀纔可以被理解,而不能只關注外部的美國因素。 由於岸田內政乏善可陳,外交成爲了岸田提升內閣支援率的工具。 3月23日,就在烏克蘭外訪結束回國後不久,日本的統一地方選舉活動正式開始,外交活動在日程上恰好滿足了岸田的國內政治議程,爲自民黨的地方選戰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東京電視臺3月29日最新民調顯示,岸田支援率提升到48%,不支援爲44%,岸田的內政危機暫時脫險。

有觀點常常把日本和歐美的對外政策相提並論,這樣的解讀在微觀層面的把握是否準確,值得討論。 今年3月,日本NHK電視臺新聞節目回顧伊拉克戰爭20週年,談到了當時德法兩國對英美銳意開戰的懷疑(可見即使在歐美內部也存在分歧,並非鐵板一塊),並指出這一戰爭實際上是2022年俄國侵略烏克蘭的其中一個遠因,可見作爲西方國家一員的日本也對美國當年的做法抱有疑問。 同樣,解讀岸田的對華外交,有必要留意日本與歐美國家在處理方法上的不同。 雖然岸田在過去一年作了不少迎合美國的政策,但也在多處展現照顧中方意向的舉動,例如:在2021年12月民主峰會上強調需要尊重每個國家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的努力推動民主深化;2022年2月北京冬奧會不跟隨歐美國家杯葛中國,派遣奧會主席橋本赴會; 2022年12月日中首腦會談後拒絕向日媒透露具體詳情,以確保中日兩國首腦相互信任關係等等。

在中國國內,不少分析認爲岸田繼承了安倍的鷹派理念,是一種對自身政治信念的背叛,但這樣的分析忽略了對兩位首相國內政治支持強弱的比較觀察。 過往日本政治的歷史經驗一再證明:鷹派首相往往能管控中日關係,反而是鴿派首相容易令兩國關係失控。 安倍晉三在2006年/2013年後停止參拜靖國神社,並在2017-2020年對華實施戰術接近,反而得到了自民黨內保守鷹派的諒解,令中日關係止跌回升; 如今,親中宏池會背景的岸田只是第5大派閥領袖,對華讓步往往在黨內/國內面對激烈的反彈,令中日關係跌宕起伏。 鴿派岸田目前的對華做法,更在意的是來自國內/黨內鷹派的壓力,並非打算在外交上與中國全面決裂。

面對日韓接近,中國應以柔力應對,措辭過硬易產生逆反效果,反而加速把日韓推向美國。 北京對日韓「和解」應樂見其成,充分展現大國風範,亦可考慮協助解決日韓面對朝鮮的安全憂慮,以爭取日韓政治家和兩國社會對中國的諒解。

(作者爲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教養學部準教授)

(本文來源《海外看世界》,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