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韓日真正和解 遙遙無期(張曉剛)

韓國總統尹錫悅「成功」訪日以及兩國在勞工賠償問題上的「和解」,韓日關係近期出現轉暖跡象。(示意圖/shutterstock)

衆所周知,隨着韓國總統尹錫悅「成功」訪日以及兩國在勞工賠償問題上的「和解」,韓日關係近期出現轉暖跡象。那麼,長期以來困擾兩國的歷史遺留問題何以在短時期內得到較大程度的改善,韓國爲何主動向日本作出讓步並自掏腰包解決本國二戰期間勞工的賠償問題?箇中因由值得探究。筆者擬拋磚引玉提出幾點淺見謹就教於方家。

一、韓國謀求韓日和解的原因

對於韓國而言,此次韓日關係之所以出現轉圜,有內外兩個層面的原因。

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是中美摩擦的加劇。一方面美國在技術、經濟、外交、軍事上不斷對中國施壓,另一方面,美國也試圖重組產業鏈,迫使其盟國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在現階段以及可預見的將來,中美之間的摩擦仍將是亞太國家關係中最大的不確定因素。韓國也因此不得不直面其原本在經濟上依附中國,在安全、政治上靠攏美國的外交政策帶來的不確定性後果。值得注意的是,韓國在戰略上選擇了進一步向美國靠攏,強化與美國的同盟關係。作爲該戰略的前提,韓國必須設法改善與同爲美國盟友的日本之間的關係。

從韓國內部來看,受新冠疫情、烏克蘭危機以及文在寅政權時期韓日關係惡化等因素的影響,韓國的經濟狀況並不樂觀。由於經濟不振,韓國國內輿論場中討論繼續堅持強硬的對日立場是否必要的聲音不斷高漲。同時,尹錫悅上臺後,其在韓朝問題上的強硬態度也遭到了一些非議,某些韓國媒體報導了韓國國內一些反日民間團體與朝鮮之間的關聯,指責這些團體有意攪亂韓日關係,此外韓國媒體也在對烏克蘭境內親俄勢力分裂行徑進行大肆報導,韓國民衆也因此對外國援助下的「左翼」政治勢力的活動有所警惕。而這也導致對朝態度強硬的尹錫悅處境尷尬,尹錫悅急需在韓國輿論場中打造自己的新形象。對朝強硬是尹錫悅贏得大選的政治標籤之一,在對朝緩和時機尚不成熟之時,改善韓日關係也就成了尹錫悅的不二選擇。

應該看到,韓國保守派與親日的財閥關係密切,歷來推行崇美親日政策。這次尹錫悅當選總統標誌着保守派重新執政,重拾朴槿惠時期日韓達成的諒解和情報合作。此前的文在寅政權始終堅持對日強硬對朝示好的外交思路並未爲韓國帶來實質性的「好處」,反而導致日韓互相制裁,經濟往來受挫,而朝鮮又對韓方提出的半島統一舉措始終反應冷淡。在多種內外因素促成下,尹錫悅政權不得不調整外交方針,淡化其政策的理想主義色彩,轉而追求實際的經濟、安全利益。

二、日本接受日韓和解的意圖

對於一些日本的學者、政客、媒體人而言,他們對此次日韓關係轉圜持積極評價。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此舉有利於日韓深化在經濟、技術、情報方面的聯繫,強化日本在東亞事務中的話語權。近年來,在中美摩擦加劇、中國經濟發展放緩的背景下,日本媒體不斷宣傳和鼓勵本國企業從中國撤資或轉移。今年4月,中國逮捕日本間諜事件發生後,被日本媒體大肆炒作,日本輿論界也不斷渲染中國對日本民衆個人安全的威脅。此時,韓國與日本關係改善,日本對華脫鉤的「底氣」似乎也會更強。

二是日韓關係的轉圜,有助於日本配合美國的亞太乃至全球戰略,進一步加強美日韓同盟關係。受烏克蘭危機爆發、朝鮮頻繁試射飛彈以及臺海問題激化的影響,日本的安保壓力陡增。2022年12月16日,日本政府出臺新版《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等「安保三文書」,提出要擁有「反擊能力」、將防衛預算提升至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等。在此基礎上,日韓關係轉圜有助於營造一種緊迫氣氛,即日韓在面對所謂來自中、朝、俄的「壓力」面前,達成歷史性的和解,進而可以共同對敵。這也有助於日本進一步使其提高防衛預算,提升自衛隊「戰爭」能力的舉措合理化。

三是和韓國一樣,日本也可藉日韓關係改善所形成的輿論環境,藉機打壓國內左翼勢力。儘管近年來,日本左翼勢力的影響力已不及韓國左翼勢力影響之大,但其在日本國內仍有一定的「勢力範圍」,在涉及安保、日臺、日美、日中等問題上仍有一定的發揮空間。此次日韓關係轉圜很有可能進一步削弱日本國內左翼勢力的話語權。韓國放棄對日索賠,實際上顛覆了日本左翼勢力強調日韓修好必須以日本政府對歷史上的侵略罪行進行徹底反省爲基礎的基本立場。這會削弱日本左翼勢力在戰爭責任問題上對政府的批評力度,導致左翼勢力在日本政壇的影響漸趨式微。

三、韓日和解的侷限

雖然韓日兩國在政府層面達成了一定程度的和解,但這種和解有着極爲明顯的政治操弄色彩,既缺乏民意積累的基礎,也難以經得起歷史的檢驗。竊以爲其侷限性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此次和解的根源在於國際形勢的巨大變化。烏克蘭危機、中美摩擦等重大國際事件對於韓日兩國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烏克蘭危機爆發後,國際能源、糧食供應鏈受到嚴重衝擊,同時,中美、俄美摩擦的加劇也導致國家之間技術、資金、信息的流動受到影響。相對而言,同樣資源匱乏,經濟主要依賴於對外出口的韓日兩國均暴露出整體結構的短板和脆弱性,其戰略選擇的餘地不大。一旦國際供應鏈及產業分工出現重大改變,韓日兩國的應變手段相對比較匱乏。

在中美摩擦加劇,韓日無法擺脫對美同盟依賴的前提下,兩國就只能選擇政治經濟全面向美國靠攏。美國樂見韓日和解,兩國也就只能協商解決或暫時擱置彼此間的爭執和矛盾。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此次韓日關係轉圜,是外部政治壓力直接作用的結果。而一旦兩國外部的政治壓力有所緩和,可以預見兩國間的固有矛盾也會在一定的時間內適時凸顯出來,進而推翻此次關係轉圜取得的成果。朴槿惠執政時期對慰安婦問題的處理即是明證。

其次,由於韓日關係轉圜事起倉促,兩國政府對於歷史問題的處理不僅不徹底,還帶來了很多新問題。客觀上近年來韓日關係冷淡,兩國民衆中「厭韓」「厭日」者比例不在少數。此次和解,不但沒有緩解民衆之間互相厭惡的情緒,反而是對這種情緒的推波助瀾。很多日本民衆認爲,雖然尹錫悅提出將由韓國承擔勞工賠償,但此舉只是韓國爲解決國內問題而進行的政治操弄。

日韓關係既然已經淪爲政治工具,那麼爲了解決其他問題,在日韓關係上出爾反爾的可能性反而更大了。而對於「厭日」的韓國民衆來說,尹錫悅主導的對日和解是不能被接受的,這不但沒有緩解他們對日本厭惡的情緒,反而因爲尹錫悅對日和解帶來的「屈辱」轉而「厭尹」。尹錫悅訪日遭到國內民衆的激烈抗議和聲討也是韓國民意的一種真實寫照。這種情緒對於尹錫悅政府的影響究竟多大還有待進一步觀察,但是這種情緒的蔓延顯然會加重韓國社會的「撕裂」。

韓日兩國民間的「厭惡」由來已久,不易從根本上得到改善。除了勞工賠償之外,還有「慰安婦」、獨島(竹島)的領土糾紛等難題。無論哪一個爆發,尹錫悅政府都難以招架,進而導致支持率的大幅度下降。可以說,尹錫悅在韓日關係上的「大膽躍進」是缺乏民意基礎的。這種缺乏歷史和解與善意沉澱的政策很難持續,兩國真正意義上的關係轉圜與和解也很難達成。而尹錫悅打開了肆意操弄韓日關係的大門,恐怕也會引得訴求不同的政治勢力蜂擁而入,韓日關係的走向也會更加撲朔迷離。

結語

韓日關係極爲複雜,歷史恩怨與現實問題糾結纏繞,牽一髮而動全身。對於韓國來說,其面臨的最大的問題依然是韓朝問題;對於日本來說,非正常國家的現實又將日本牢牢地與美國綁定。這些因素讓韓日兩國都無法專注於解決兩國之間的諸多問題。而一旦韓日關係淪爲解決其他問題的「抓手」,影響和決定韓日和解的因素不但不會減少,反而會越來越多,韓日實現真正和解恐也只能遙遙無期。

值得一提的是,與日韓同爲東北亞鄰國的中國近年來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在亞洲太平洋事務上的影響力亦日趨增強,從而招致世界「老大」美國的圍堵與打壓。那麼對日韓兩國來說,除了維繫美日韓同盟這個三角關係之外,還不得不考慮與比鄰而居的中國的關係,即另外一個三角關係。是片面強調和追求所謂的「價值觀外交」把中國視爲意識形態威脅進而加入美國圍堵、打壓中國的陣營,還是把中國看作維護地區乃至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努力維繫與中國的友好合作、互惠互利關係,確乎是考驗日韓兩國政治家和社會各界人士政治智慧的不可迴避的選題。

(作者爲長春師範大學教授)

(本文來源《海外看世界》,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