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範零工市場發展 創造機會積極擴大就業容量

就業是民生之本、穩定之基。一直以來,就業人口總量大、就業人口基數大以及新增就業人數多等問題造成我國就業壓力大;而且,在國內外複雜多變的環境影響下,我國經濟發展和就業發展迎來了新挑戰李克強總理在2021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擴大就業容量”“支持各類勞動市場、人才市場、零工市場建設廣開就業門路,爲有意願有能力的人創造更多公平就業機會”。“零工市場”作爲擴大就業容量的重要選項首次進入政府工作報告,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零工市場:應時而生

零工,顧名思義,就是打短工,是僱傭雙方“短期或臨時”的一種勞動契約安排。零工市場則是由零工從業者、中介服務機構僱工方進行前期就業供求信息溝通對接的線下實體或線上虛擬場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零工市場經歷了從零工馬路市場到線下零工市場與線上就業平臺雙結合的過程。最早的零工從業者或僱工方(尤其是從業者),主要採取兩種形式進行就業信息或僱工信息獲取,達成雙方的短期勞動(務)僱傭契約,一是零工從業者或僱工方走街串巷,以大聲宣傳自身、拍打特定工具來引起僱工方或從業者注意;二是零工從業者或僱工方自制就業需求或僱工需求紙板等,在就業市場或人羣集中場所,沿集市、沿街道攬活,進行自我推薦或招聘。

伴隨互聯網科技的發展與就業政策的利好,網絡靈活就業服務平臺的推出,零工從業者開始轉向線上線下雙結合就業,如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藝術設計與製作、諮詢服務等。通過在網絡平臺上綁定個人信息與發佈就業需求,平臺將僱工方訂單發送至零工從業者客戶端,再進行勞務關係,全過程有零工從業者、平臺、僱工方參與其中,挖掘了就業需求,激發了市場活力,擴大了就業容量。

零工市場:存有隱憂

“零工經濟”打破了傳統勞動僱傭關係,助推了就業模式創新,在爲市場提供大量就業崗位、提高從業勞動者收入水平上發揮了重要作用。零工逐漸成爲就業選擇的新模式、新潮流、新態勢。但是,零工市場因爲其勞動契約安排的“臨時性”,以及長期以來勞動關係的“模糊性”等主客觀原因,也面臨着一些亟待規範的難題。

一是僱工雙方間權責利模糊。零工市場的最大特點之一是高度的“臨時性”,而且多數採取口頭協議或簡單書面協議的形式,並無規範性的文本和格式,對雙方的責任、權利和義務等約定較爲模糊,包括勞動報酬、勞動時間、勞動地點和勞動安全衛生等都是雙方口頭約定,因而發生糾紛時難以得到及時有效處理。

二是勞動安全衛生缺乏保障。零工從業者流動性極大,一般採取彈性工作制,工資按單、按時結算或一日一結,因此多數僱工方並未幫助零工從業者購買工傷保險,而且按照既往法律規定,也無法爲零工從業者購買工傷保險,一旦出現工傷事故,將增添處理難度。另外,不少零工的勞動場所是沒有經過相關部門驗收合格的正規場所,因此勞動安全衛生缺乏保障,甚至條件極差,給零工從業者的身心健康留有隱患

三是工作時間和人員不固定。零工市場的重要特點之一是“自由度高”,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和工作人員的“三不固定”,必然增添零工從業者和僱工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以及由此所帶來的不確定風險,更不可能有長遠的人力資源發展規劃和培訓計劃,勞動者只能跟風“學藝”,僱工方則只是隨行就市,增加勞動力市場的“錯配”。若任由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去調節零工市場的資源配置,可能引起零工市場的波動,情況嚴重時甚至可能危及社會和諧與穩定。同時,在零工市場發達區域,零工從業者聚集區產生了對社區服務管理的新挑戰。

零工市場:規範發展

一要認清形勢,明確定位。一方面,中國勞動力和就業人員總數從2010年的78388萬人與76105萬人增加至2019年的81104萬人與77471萬人,就業增長率從2011年的1.004%降至2019年的0.999%。另一方面,隨着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速度加快,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現代技術在產業中的應用逐步成熟,機械化、智能化快速發展,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受到衝擊,就業增長面臨巨大壓力。“擴大就業容量”“穩就業”仍將是未來相當長時期我國增進民生福祉、確保社會和諧穩定的必選項;零工就業又是擴大就業容量,確保就業穩定的重要渠道和方式。由此,將零工市場作爲勞動力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零工市場健康發展,把零工就業納入就業發展範疇,已成爲必然。

二要建章立制,強化監管。一方面,要適應新時期零工市場發展的新態勢,爲零工市場發展建章立制,將零工就業納入相關法律法規管理的範疇。發佈零工就業規範合同範本,引導簽訂零工特殊勞務關係合同,明確僱工方、零工從業者以及中介服務機構之間的權責利界限,有效規範其行爲,維護各方的合法權益,最大限度減少糾紛。另一方面,要明確零工市場的監管部門及其監管職責。

三要因勢利導,良性發展。一方面,要把握零工市場發展的規律,科學分析零工市場發展的態勢,在零工市場相對發達的區域,要科學規劃佈局,將零工市場從室外搬進室內,建立線上或線下零工市場,優化零工市場的硬件和設施,避免露天、路邊、道旁等“零散”地帶可能存在的隱患。另一方面,合理創造條件,將零工從業者納入社會保險尤其是工傷保險的範圍。

四要互聯互通,信息疏浚。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就業服務機構尤其是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的職能,爲零工從業者和僱工方提供更爲全面及時準確的市場信息,提高市場供求信息對接效率,化解信息不對稱可能帶來的各種風險。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現代科技尤其是網絡技術和平臺的積極作用,建設具有信譽度的零工就業服務平臺,在爲零工市場僱傭雙方提供就業服務的同時,確保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的安全,達到多贏目的。

羅明忠華南農業大學經管學院教授、廣東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陳偉漫:華南農業大學經管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