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店超2000家 又一服裝巨頭"破產"!滿滿的青春回憶殺

(原標題:關店超2000家,又一服裝巨頭"破產"!滿滿的青春回憶殺…)

中國基金報 張雪

學生時代大牌一個接一個地沒落了。

拉夏貝爾真維斯、達芙妮之後,這次輪到女裝品牌艾格了……

女裝品牌艾格被申請破產重整

雙11衆多款式1折變現

又一個曾經的服裝巨頭悄無聲息地倒下。

天眼查顯示,上海艾格服飾有限公司已於去年被上海陸針織服飾有限公司申請破產重整,經辦法院爲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案號(2019)滬03破155號。

民事裁定書信息,上海陸洲針織服飾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陸洲”)曾因加工合同糾紛,與艾格公司對簿公堂。2018年12月,法院作出民事調解書,由艾格公司支付上海陸洲449.73萬元。然而艾格公司並未履行相關義務,上海陸洲遂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2019年3月,因艾格公司名下暫無可供執行的財產,最終執行程序被終結。

因此,2019年7月,上海陸洲以艾格公司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爲由,向法院申請對其進行破產清算。2019年10月8日,法院作出滬03破155號民事裁定書,裁定受理債務人艾格公司破產清算一案,並指定了管理人。今年3月,破產文書被送達艾格公司。

不僅如此,艾格於1994年進入中國市場時設立的分支企業——上海英模特製衣有限公司也同時被申請破產重整。

截至目前,兩家公司涉及的法律訴訟合計高達超過1500件,主要集中在勞動爭議、勞動合同糾紛、加工合同糾紛、買賣合同糾紛等,並多次被列爲被執行人,和失信被執行人。此外,其總經理和法定代表呂益遜已被法院列爲限制高消費人員。

今年雙11,上海破產法庭公衆號發佈的一則“雙11特輯消息,更是以“全場一折”的跳樓價處理艾格的剩餘資產

這批服裝上架的店鋪名稱是“上海艾格管理人特賣店”。目前相關網店中僅剩一款商品,售價僅爲39.9元,銷量超過200件。

曾經開店超3000家

如今中國市場全面敗走

作爲首批進入中國市場的海外服裝品牌,艾格的本土化策略不可謂不成功,採用“本土採購、本土生產和本土銷售”的商業模式,更好地貼近了中國市場的需求。時至今日,談及對艾格的印象時,還有不少消費者誤以爲其是“僞洋牌”。

事實上,艾格(Etam)於1916年憑內衣及襪子起家,雖爲法國品牌,但創始人是德國人。1994年,艾格正式進入中國市場,並於1995年在上海開出了第一家零售實體店。隨後近10年,艾格在中國一路順風順水,截至2012年,艾格在中國開出了3460家門店,達到最高峰。

艾格最輝煌的時候是在1999年至2007年,當時其在中國區業績能保持兩位數的增長,而法國區的盈利能力並不強,中國區的發展彌補了品牌在歐洲的業績,如今情況卻恰恰相反。

但自從2012年起,艾格業績便開始斷崖式下滑。2012年艾格集團在中國市場的營業收入由2011年的2540萬歐元驟降至150萬歐元,公司將原因歸結於分銷渠道的發展、激烈的市場競爭和缺乏吸引力的產品。

2014年下半年,公司開始在中國陸續閉店,至2017年,艾格在中國門店縮減至2442家,而如今的2020年,艾格在中國幾乎消失得無影無蹤。“慢”品牌終究沒能敵得過“快時尚”浪潮。

分析人士認爲,Etam在激烈競爭中日漸式微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公司在華擴張的主要方式爲加盟,飛速增長的門店一度被視爲增收利器,但過度擴張也帶來了隱患。客源分流、庫存積壓零售點效益低下、加盟商瓜分利潤等問題,伴隨零售點的數量增加接踵而至。此外,其早年授權品牌、代理製作的生產模式存在漏洞,也導致後來源源不斷的利益糾紛,勞心勞神

二是其變化速度跟不上整體行業趨勢,在太平鳥、歐時力國產品牌不斷髮力的同時,Etam仍舊在原地踏步。尤其是在快時尚品牌入華後,其在中國快速擴張的速度也大幅積壓了艾格的市場份額。艾格的產品設計遠不如優衣庫、H&M、ZARA、Forever 21等吸引人且具備高性價比。

爲拯救中國市場業績,艾格曾試圖引入內衣門店。2015年11月,首家艾格內衣店正式開業,但依舊無力拯救品牌頹勢。2015年和2016年,艾格集團中國市場的運營虧損達到740萬歐元和1940萬歐元。

在於中國市場全面敗走的同時,2017年8月,艾格母公司Etam Développement(以下簡稱“艾格集團”)終於正式退市。

網友:青春結束了

對於不少80、90後來說,儘管隨着時代變遷、各種潮牌層出不窮,但艾格依舊是她們青春時代裡印象最深刻的“白月光”。因此,此番時隔許久後在熱搜上突然看到“女裝品牌艾格破產”的消息,無疑是晴天霹靂。

有網友回憶說,學生時代穿艾格實在是一件倍有面子的事情,很多女大學生以有一件艾格的衣服爲榮,但時光荏苒,輝煌不再,跟不上時代的事物終將被淘汰。

但更多的網友還是感嘆:自己學生時代的潮牌居然就這麼涼了,青春結束了。

兒時的“大牌”紛紛淪爲時代的眼淚

實際上,在新零售模式和電商衝擊下,被拍在岸上的前浪不止艾格一個,當代青年人學生時代的大牌子一個接一個地沒落了……

於1993年正式進入大陸市場、曾如龍捲風一般席捲中國的真維斯如今在中國的業務卻呈現一片衰敗之跡,裁員6000多人、關店1300多家、業績下滑超65%以上。

成立於1998年、有“中國版ZARA”之稱的拉夏貝爾,在達成“國內首家A+H兩地上市的服裝企業”目標後也火速衰敗了。在2017年營收104億元的高光之後,2019年拉夏貝爾關閉了4391家門店,平均每天關閉12家門店,同時背上了高達73億的負債。和業績共同遭遇滑鐵盧的還有拉夏貝爾的股價A股上市三年來,公司股價暴跌75%,最新股價僅剩1.86元,走到退市邊緣。

創建於1990年的一代“鞋王”達芙妮也已徹底退出實體零售。2016年至2019年,公司5年共虧損近40億港元,門店也從2012年巔峰時期的6881家,暴降至如今的不到300家。更令人唏噓的是,二級市場上,公司自2012年11.17港元/股的歷史高點至今已經跌去97%,市值縮水近200億港元。

對此,有分析人士指出,在新零售模式和電商衝擊下,若老國民品牌不積極尋求戰略轉型升級、放棄重資產思維,終將在時間的衝擊下逐漸被拋下,整個國內服裝行業的洗牌或仍將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