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城市裝上“大腦”

原標題:給城市裝上“大腦” ——杭州智慧城市建設調查

工作人員在操作杭州“城市大腦”餘杭平臺精密智控防疫系統。 (資料圖片)

隨着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治理議題日趨複雜多元。爲進一步挖掘城市發展潛力,讓羣衆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16年,杭州在全國首創“城市大腦”,加快建設智慧城市。如今,通過不斷探索創新,杭州“城市大腦”建設成效如何?如何從數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不斷前行?經濟日報記者就此進行了調研,爲讀者尋找答案。

當城市裝上“大腦”,會產生怎樣的奇妙反應?今年初,杭州“城市大腦”數字界面亮相,集成“先離場後付費”“先看病後付費”“多遊一小時”“非浙A急事通”等38個應用場景,把“城市大腦”打包裝進市民手機。

這是杭州“城市大腦”提升治理效能的最新成果,也是這座城市從數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不斷前行的生動截面。

2016年,杭州在全國首創“城市大腦”。在此推動下,杭州探索城市數字化建設的步伐不斷加快。根據最新發布的《中國城市數字治理報告(2020)》,杭州數字治理指數居全國第一,正在成爲“最聰明的城市”。

一鍵直達 全程在線

“親清在線”勾勒數字政府

數字,是城市治理的密碼,“城市大腦”讓杭州成爲一座數字系統治理之城。

“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這是不少企業對於政府優惠政策難以落地的感受。但在杭州,不需要跑現場,不需要繁瑣流程,各級政府的惠企資金,一鍵兌現,“秒到賬”。

僅通過一個新平臺,點擊申報杭州市“鯤鵬計劃”製造業企業上規模獎勵,100萬元獎勵金即時自動到賬——這是歐文斯科寧複合材料(中國)有限公司財務人員王曉丹日前的真實經歷。

杭州市經信局經濟運行處處長陸夏峰告訴記者,這是杭州實施的“新制造業計劃”配套政策,主要對製造業年營業收入首次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分檔給予一次性獎勵。但該政策申請流程較複雜,及時兌付難度大。“去年獎勵企業30家,僅審覈材料就耗時30天;今年增加至300多家,如仍用人工審覈,難度可想而知。”陸夏峰說。

同樣是這個平臺,在去年2月,杭州很多企業員工通過它領到了政府給予的每人500元新冠肺炎疫情補貼,且實時到賬。這一做法一經推出,廣受好評。

這個企業紛紛點讚的平臺,便是“親清在線”。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杭州率先建立“親清在線”新型政商關係數字平臺,開啓了惠企政策精準推動、補貼資金實時到賬的先河。自平臺上線以來,共有27萬家企業、80.5萬名員工通過平臺享受到政府補助資金77.3億元。

“‘親清在線’體現出城市大腦最基本的治理理念:誠意、誠信和直達。”中國工程院院士、杭州“城市大腦”總架構師王堅說,這是近年來浙江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與“城市大腦”的有機結合,倒逼政府流程再造,讓更多部門實現政務數字化協同,引領基層治理變革。

在“親清在線”平臺總框架下,杭州將無感智慧審批納入城市智慧管理體系中,打造“線上行政服務中心”,圍繞企業辦事生命週期,上線“工業項目全流程審批”“企業五險一金登記”等“一件事”聯辦事項

過去,新華三集團爲1.5萬名員工辦理“五險一金”繳納事項時,需要4個人忙3天,對接多個部門。如今,“親清在線”平臺將分屬人社、醫保、公積金的4個事項合併,企業只需一次填報,便同步完成所有登記事項。公司政府事務部專員戚傑輝說,“現在1個人忙兩三個小時就能辦好”。

“要讓羣衆和企業辦事像網購一樣方便,最終實現‘零紙質’‘零人工’‘零時限’‘零跑次’的‘四個零’無感智慧審批。”杭州市行政審批服務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施甜甜告訴記者,“親清在線”上線惠企、惠民直達政策330條,累計有52.3萬家企業登入平臺,服務普通市民200餘萬人。

一方面,大數據“跑腿”,羣衆和企業辦事像網購一樣方便;另一方面,政府職能轉變,政府部門像淘寶客服一樣隨時在線。

“公司有位應屆畢業生去年10月剛參保,爲什麼申請生活補貼會失敗?”杭州某企業通過互動交流板塊在線諮詢,“應答D小二”3分鐘內響應,隨即將問題轉派給“業務D小二”線上回覆。

走進西湖區行政服務中心“親清在線”“親清D小二”服務中心,辦公桌上“首席D小二”“督辦D小二”“管理D小二”的工號牌格外顯眼。翻開“D小二”工作日誌,上面詳細記錄着企業諮詢時間、解決方案等,從去年6月29日“親清D小二”服務平臺上線以來,這項工作從未間斷。

爲推進線上線下服務有機融合、補充配合,杭州市推出了1750餘名“親清D小二”搭檔智能客服,爲企業提供上線事項和政策“7×24小時”的1對1專屬在線服務,累計接受諮詢應答8.6萬人次,企業好評率達90%以上。

以“親清在線”爲代表,在杭州“城市大腦”的全面支撐下,包括“健康碼”“復工復產數字平臺”等在內的諸多“首創”,爲全國打贏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戰作出貢獻。

數據指路 服務上門

駕駛艙”內感知城市脈搏

“先生您好,貴公司於2016年申請的許可證將於2021年2月到期,目前系統中暫未看到您申請辦理延續,請問需要辦理延續嗎?”“是嗎?我都忘了,謝謝提醒。”

這段對話,是杭州高新區濱江)相關部門和一家醫療技術公司的通話內容。這樣的服務,通過電話、短信、面對面告知等多種方式在高新區(濱江)各地展開。

助企服務的“不請自來”、精準發力源於什麼?原來,去年11月,杭州在“親清在線”平臺試點鎮(街)“親清”數字駕駛艙建設。通過數據共享、算法集成,駕駛艙內可實時監測轄區內企業在“親清”平臺的日常運營情況;同時指導條線或屬地及時開展線下工作,實時追蹤任務進度,破解爲企業提供服務的“最後1公里”問題。

眼下,由數字駕駛艙推動的基層治理應用場景在杭州已屢見不鮮。

樓宇園區,駕駛艙充分發揮數字賦能企業服務的乘數效應,服務主動靠前、需求主動發掘。

走進杭州江乾區四季青街道的“親清”數字駕駛艙,記者看到大屏幕上跳動着註冊企業數、今年累計稅收等數據。有了數據指路,職能人員僅需坐在“駕駛艙”內,就能感知城市動態、把握管理全局。

“我們街道是杭州樓宇經濟的主戰場,有88幢商務樓宇9971家企業。怎麼管理?怎麼服務?駕駛艙建設爲我們指明瞭方向。”四季青街道辦事處主任孫強告訴記者,依託駕駛艙,街道企業發展服務中心的50名“D小二”分工協作,從規劃樓宇產業定位、安商穩商、協稅護稅,到樓宇企業綜合治理、城市管理等,爲企業發展提供全生命週期服務。

濱江區長河街道駕駛艙,是杭州市首個街道級平臺“親清”駕駛艙。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當有新登記企業註冊資本達到1000萬元以上時,駕駛艙將發佈走訪提示,由網格“D小二”發起組團上門服務,爲企業精準提供政策解釋、諮詢應答等服務。

施甜甜告訴記者,今年杭州在完成各區、縣(市)試點鎮街“親清”駕駛艙落地應用基礎上,還將根據各地實際需求,定製個性化數據接口開放給基層數字駕駛艙,幫助基層管理者做好分析研判與企業服務。

在商業街區,駕駛艙接入市場監管公安、城管等系統,打破數據壁壘、提升治理效能。

位於杭州下城區東新街道的新天地街區,集商務、百貨、娛樂等多元業態於一體,依託數字駕駛艙,便捷泊車、智慧電梯、“10秒找房、20秒入園、30秒入住”等場景得以有效落地。

以智慧電梯爲例,駕駛艙協同市場監管電梯管理系統,對街區內123部電梯狀況在線監測,一旦發現電梯故障,會立即自動向社區、物業等相關工作人員發送短信,從發出警報至現場處置僅需7分45秒。

“得益於城市大腦中樞協同機制,街道層級數字駕駛艙才能協同到市場監管、公安等系統的數據,實現精密智控。通過打破數據壁壘,新天地街區的特保人員從原有170人減至80人,總體治理效能卻提升了。”東新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湯靈峰告訴記者。

在基層社區,駕駛艙協同“人頭熟”“地頭熟”的“武林大媽”,打造線上線下互動治理模式,問題實時可控、處置精準高效。

“白澤弄3號2單元門口的水管凍住了,請儘快處理。”1月8日,杭州下城區武林街道數字駕駛艙平臺彈出一條新事件。由於寒潮來襲,武林街道竹竿巷社區不少水管出現問題。經街道協調後沒多久,水務部門便上門處理。

如此快速的處置反應,得益於“武林大媽”“碼上報”數字駕駛艙運用場景。

68歲的汪紅武是竹竿巷社區居民,也是“武林大媽”的一員。她告訴記者,以往發現問題,要先用本子登記,再電話反映、登門上報……一整套流程下來,要花費不少時間和精力。如今,一旦發現問題,僅需拍好照片,掃碼後通過“1call”上傳到數字駕駛艙,值班人員會第一時間梳理信息,針對上報問題分配任務。

數據顯示,自去年10月“武林大媽”“碼上報”上線以來,轄區880餘名“武林大媽”、網格員完成登記,彙集信息6117條,數字駕駛艙信息收集、分流、協同、指揮、處置的系統作戰能力凸顯。

“讓數據從‘別人看’變成‘自己用’;讓不同部門的數據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更多價值,這是杭州城市大腦建設的顯著變化。”王堅認爲,數字駕駛艙可以讓政府部門實現“前看看、後看看,左看看、右看看”,從“人腦算數據”變成“城市大腦算數據”,實現城市管理無盲點。

還路於民 還時於民

城市之治折射理念“智”變

城市治理最需要解決什麼、羣衆最盼什麼,就謀劃什麼、推出什麼。這是杭州“城市大腦”加速“進化”的唯一方向。

排隊、不擡杆、不掃碼,杭州西湖景區69根停車杆全部“下崗”,“先離場後付費”讓出場時間由20秒降至不足2秒。作爲國內首個拆除停車杆的城市,杭州市“無杆停車”收繳率達92.5%。

從掛號、檢查、化驗、配藥往返付費,到“先看病後付費”“最多付一次”“舒心就醫”,杭州市紅會醫院成爲全國第一家撤除自助機的醫院。目前,全市343家醫療機構均已開通“舒心就醫”,累計服務5973萬人。

從“低頭錄入”到“擡頭微笑”,從處處排隊到30秒入住、20秒入園,目前“30秒入住”覆蓋杭州市613家酒店、服務642萬人次,“20秒入園”覆蓋206個景區(場館)、服務1835萬人次,促進遊客“多遊一小時”,城市將增收100億元。

這些應用場景均來自杭州近日發佈的“城市大腦”數字界面。界面首頁閃現一句標語:“讓城市會思考,讓生活更美好。”它囊括38個應用場景、366個辦事事項,能找車位、查天氣,也提供健康碼、民意直通車、12345民生平臺。

實用的APP背後,是一座城市數字治理的實力。杭州作爲一座擁有千萬人口的省會城市,人口流動大、管理要求高、突發變數多。2016年“城市大腦”誕生之初,就明確了它的使命——解決城市“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弊病。王堅曾感慨,紅綠燈交通攝像頭在同一根杆子上,但由於沒有通過數據連接,攝像頭看到的東西永遠不會變成紅綠燈的變換。

數據不通,交通不暢。從交通擁堵的感知起步,杭州將目光瞄準城市車輛的“在途量”。王堅拿出了一組數據:杭州機動車保有量是360餘萬輛,高峰期的在途量是30萬輛,平峰時期僅有20萬輛。因此,交通治堵的對象不是360萬的機動車保有量,而是高峰時期多出來的10萬在途量。

2017年,“城市大腦”接管調控了杭州市128個路口信號燈,將試點區的通行時間縮減了15.3%,高架道路出行時間節省了4.6分鐘。在杭州主城區,“城市大腦”日均報警500次以上,精準率達92%。在杭州蕭山區,120救護車等特種車輛到場時間縮減50%。

依據“在途量”,不僅能“指揮”信號燈優化時間配置“治堵”,還能精準“放量”。

根據大數據分析,在杭州交通高峰期時再放入0.5萬至1.5萬輛車不會引起延誤指數直線上升。由此,杭州推出“非浙A急通車”場景,爲非浙A車輛高峰期間到杭州辦事提供通行便利。目前,“非浙A急事通”工作日日均申請量5000次以上,累計申請量已超80萬次。

還路於民、還時於民,從數數開始。杭州已成爲第一個實現“急救車不必闖紅燈”的城市、第一個利用數據計算後有序放寬“限行措施”的城市。在人口淨增120萬、總路面通行面積因施工減少20%的情況下,杭州交通擁堵排名從2014年的第2名,下降至如今的第31名。

目前,杭州已建成覆蓋公共交通、城市管理、衛生健康、基層治理等11個領域的48個應用場景、390個數字駕駛艙,率先真正實現“用一部手機治理一座城市”。(記者 黃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