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子絕孫爪,披麻戴孝頭,18禁幼齒……這些以後都“嚴打”

新賽季CBA已揭開戰幕,除了各隊實力升降和球員表現外,一些新規則的變化同樣引人關注。

原來在《2020-2021賽季CBA聯賽特殊規定及解釋》新增、修改條款,出臺了這樣一條新規:運動員裝備規定方面,如圖所示的頭飾,不論各種顏色,不屬於規則允許的髮帶,聯賽中不允許佩戴。

這條規則很容易讓人想到王哲林。畢竟上個賽季,王哲林經常佩戴類似款式的束髮帶出戰,其長帶飄飄的場景令人印象深刻。因此,這一條款就被很多人認爲是針對王哲林所設置的。

其實在上賽季王哲林開始使用白色束髮帶時,就引起了不小的爭議。許多人認爲王哲林的這一造型太容易讓人想到中國傳統的“孝帶”,顯得非常不吉利。

受到非議的王哲林,在之後的比賽中有所收斂,將束髮帶的顏色改爲了黑色或者藍色。儘管顏色發生了變化,但這種束髮帶容易影響場上其他球員的視線,也可能會影響到裁判的判斷,對比賽造成不利影響。

因此本賽季CBA聯盟出臺規定,明令禁止了這一行爲。王哲林髮帶飄揚的場景,在CBA賽場上就此成爲了歷史。儘管之前佩戴髮帶並不止王哲林一人,但由於他的名氣最大,觸發這一新規的時間點又如此接近。因此大部分媒體和球迷,將其稱爲“王哲林條款”。

另外,本賽季的規則中還新增了這樣一條:比賽中,防守隊員利用防守動作或進攻隊員利用要位動作,猛烈地、直接地擊打對方隊員的頭部,或掏、打、抓、蹬、踏對方隊員的要害部位,將取消其比賽資格

這一條款的出爐,很明顯是針對上賽季CBA賽場上所出現的“掏蛋”行爲。在今年8月4日進行的CBA半決賽第一場、廣東對北京之戰中,當比賽戰至第二節還有7分32秒時,廣東內線球員曾繁日,在籃下雙手緊抱北京外援尤度,阻止其快速進攻。在此過程中,曾繁日的一隻手精準“襲擊”了尤度下體的要害部位。

裁判通過觀看錄像回放,確認了這一違規動作後,吹罰了奪權將曾繁日直接驅逐出場,他還因此被追加停賽一場。賽後的曾繁日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通過社交媒體進行了公開道歉。

如今,CBA公司在新賽季開啓之際,通過明確的條文規定了對類似惡劣行爲的處罰,給予所有參賽球員予警示。這一規則也可以被稱爲“曾繁日條款”。

其實在NBA,以球員名字命名”記錄一條條款的情況並不鮮見,在NBA悠長的歷史中,曾有過諸多以球員名字而命名的制度條文,如“拉里-伯德條款”、“羅斯條款”等。

不同於“王哲林條款”和“曾繁日條款”針對比賽規範,NBA的這些條款,主要涉及球隊薪資體系方面。CBA在本賽季開始正式落實“工資帽”和“奢侈稅”,有關薪資條款的探索剛剛起步。不過在CBA歷史上,還有一些條款是針對球隊和比賽內容本身的,比如新賽季風頭正勁的郭艾倫,能夠在2010-11賽季就開啓自己的CBA“處子秀”,要感謝籃協的一次規則改革

在郭艾倫登陸CBA之前,籃協於2008年4月30日曾出臺規定:CBA聯賽的參賽球員註冊時,其年齡必須滿18週歲。當年籃協制定這一條拒絕CBA“童工”,也是不得已爲之。此前CBA並不限制球員參賽年齡,導致歷史上出現了很多14、15歲就征戰CBA的“神童”,而這些球員往往在官方年齡超過30歲後沒兩年就退役了,令人不得不懷疑其年齡的真實性。

虛報年齡青年隊時期“以大打小”,是中國籃球多年以來的痼疾。因此從2008-09賽季開始,籃協官方要求CBA參賽球員年齡必須滿18週歲,希望遏制這一不正之風。這樣那些改小了年齡的球員,到了自己的真實年齡也只能留在青年隊,推遲上一隊的時間而自食苦果

但這項政策也有一個負面效應,就是未滿18歲就展現出極強實力的天才球員,征戰CBA的時間也必須延後,有可能耽誤其關鍵的漲球期。出生於1993年11月14日的郭艾倫就是這樣,2010年8月,當時還不滿17歲的他就被鄧華德召入國家隊,征戰了男籃世錦賽

按照CBA的“18禁”規則,郭艾倫必須等到2012年纔有資格打CBA,這就很可能耽誤他的成長。因此當時他的主隊遼寧隊便提出,希望各隊可以“註冊一名18歲以下球員”的名額,爲了郭艾倫上一隊“開綠燈”。

時隔三個月後的2010年11月8日,籃協公佈的2010-11賽季《競賽規程》中,明確表示:球員註冊時未滿18週歲的,到18週歲生日時即可上場比賽(國家隊正式隊員不受此限制)。正是括號裡備註的內容,讓已是現役國手的郭艾倫具備了當前賽季的出場資格。

郭艾倫進入CBA後不負衆望,第一個賽季便在25.5分鐘的出場時間內,場均貢獻10.3分和3.1助攻。之後他的出色表現不斷延續,很快成長爲國家隊的主力後衛,至今仍是國內頂尖水平的後場之一。“郭艾倫條款”不僅讓他本人圓夢,更爲今後的“天才少年”鋪平了道路。

“郭艾倫條款”當然不是第一個因爲某個人而設定CBA的規則補丁,此前因爲外援的使用問題,另一項規則也被以球員本身命名了,而有意思的是,這次的主角還是遼寧隊。

事情得追溯到2007-08賽季,當時常規賽排名第4的遼寧,在季後賽中異軍突起,連續淘汰了衛冕冠軍八一和常規賽亞軍江蘇,時隔9年重返CBA總決賽

遼寧隊在季後賽的爆發,並非由於他的國內球員打出現象級表現,而是得益於“空降”強援。當時排名第9的北京隊無緣季後賽後,自動與球隊外援解約,其中名氣較大的內線外援奧得捷,被急需補強的內線的遼寧隊所相中。

2007-08賽季,奧得捷場均能砍下18.1分和15.3個籃板,他強悍的籃板球技術和護筐能力正是遼寧隊所缺少的,雙方一拍即合簽約成功。遼寧隊同時擁有了“魔獸”桑普森和“籃板怪獸”奧得捷,這對內線組合的實力,在當年的CBA達到了頂級水平。

於是在常規賽曾“雙殺”遼寧的八一隊,到了季後賽首輪便成了遼寧的手下敗將。常規賽江蘇隊曾在主場15分輕取遼寧隊,倚仗的是內線支柱唐正東的威力;半決賽再與遼寧交鋒時,受限於遼寧“黑色雙塔”的大唐威風不再,江蘇隊以總比分1-3敗北。

遼寧隊這一次博弈成功,在當時的聯盟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原因在於:進入季後賽階段,各隊若正常換外援很難找到高水平的,且新籤外援未必能迅速適應CBA環境;而如果直接簽約非季後賽球隊的強援,則可以將風險降到最低。

但如果默許像遼寧簽約奧得捷這樣的操作,就存在這樣一種隱患。具備季後賽實力的強隊A,可以向B隊的強力外援私下高薪許諾,希望其到了季後賽轉到A隊征戰;但想要實現這樣的“換人”,B隊就不能進入季後賽,那麼該外援就有常規賽“出工不出力”的可能,從而令B隊一個賽季的努力付之東流。

爲了杜絕可能的不道德行爲,CBA於第二年就制訂了新規,要求凡註冊的CBA外援,無論是否參加季後賽或者被球隊中途裁掉,都不允許在當前賽季新註冊另一支CBA球隊。該賽季迴歸CBA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迴歸最初簽約的球隊,進行二次註冊。

CBA外援同一個賽季內“忠臣不事二主”的規則,從2008-09賽季開始執行,延續至今從未改變。這一規則也因此被稱爲“奧得捷條款”。

說起外援,就不能不提CBA對外援曾有的另一項限制,那是在2012-13賽季以前,外援不具備聯賽MVP的參選資格。當時無論是常規賽MVP還是總決賽MVP得主,是清一色的國產球員。

這一規則到了2012年總決賽出現了令人尷尬的局面,當年率北京隊掀翻廣東奪冠的核心球員,毫無疑問是外援馬布裡,他在總決賽轟出了場均33.4分和7次助攻的超級數據。但由於評選規則的限制,總決賽MVP最終的獲得者是李學林

在那屆總決賽中,李學林的場均數據僅有11分、3.4次助攻、4.6個籃板和2.6次搶斷,成爲了CBA史上數據最寒磣的總決賽MVP得主。如此評選結果,對於付出了更多努力的馬布裡,顯然有失公允。

發現了問題的籃協於第二年開始緊急“糾錯”,對聯賽MVP評選規則做出了重大變革,規定:常規賽MVP將由一名國內球員和一名外援共同當選;總決賽MVP則將歸屬表現最爲出色的球員,國內球員和外援都有資格當選。

這項新規則催生了CBA歷史上首個外援MVP,馬布裡在2012-13賽季成爲首位當選CBA常規賽MVP的外援;2013-14賽季,北京隊二度奪冠,莫里斯成爲史上首位當選總決賽MVP的外援;2014-15賽季,北京隊第三度捧杯時,馬布裡終於收穫了遲到了三年的總決賽MVP獎盃

“馬布裡條款”實行至今,8個賽季中有6次總決賽MVP被外援獲得,這一獎項的榮譽獲得者,終於成爲了無可爭議的真正王者。

除了場上的規則之外,CBA近幾年的改革還包括賽場外的一些細則,比如賽前體測。在本賽季,CBA的體測項目中取消了臥推和深蹲。而這正是因爲去年張兆旭的受傷——上賽季,張兆旭在參加深蹲測試時腰部急性挫傷引起舊傷復發,被送往醫院治療,並長時間缺席CBA比賽。

張兆旭的受傷,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上海隊的崩盤,而這也在當時引發了人們關於“體測是否還有必要保留”的討論,事實上,近些年來CBA球員在體測中受傷的情況時有發生(比如之前2016年李曉旭就曾在體測中跟腱斷裂),這樣對球員無意義的損耗顯然並不合理。

於是在本賽季,體測項目中的深蹲測試被取消,受益者不單是張兆旭一人。對於那些膝蓋、腰、腿部位有過老傷的球員來說,取消深蹲是莫大的福音,由於取消緣起張兆旭受傷, 因此也被稱爲“張兆旭條款”,成了CBA公司關愛運動員健康、減少傷病風險的重要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