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感性和高體會

《未來在等待的人才》將提供六種攸關最近的未來有無前途關鍵能力。(示意圖/shutterstock)

這個世界原本屬於一羣高喊知識就是力量、重視理性分析的特定族羣──會寫程式的電腦工程師,專搞訴狀的律師,和玩弄數字的MBA。如今,世界將屬於具有高感性能力的另一族羣──有創造力、具同理心、能觀察趨勢,以及爲事物賦予意義的人。

我們正從一個講求邏輯與計算機效能的資訊時代,轉化爲一個重視創新、同理心,與整合力的感性時代。如果你是對現有工作生活不滿足的職場人士、或是急於想了解下一波潮流的創業家與企業領導人、乃至於關心自己下一代未來的父母,或是兼具敏銳情感和靈活創意,卻在資訊時代備受忽略與貶抑的族羣……。

本書將提供六種攸關最近的未來有無前途的關鍵能力,它們分別是:

一、不只有功能,還重設計

二、不只有論點,還說故事

三、 不只談專業,還須整合。

四、不只講邏輯,還給關懷

五、不只能正經,還會玩樂

六、 不只顧賺錢,還重意義。藝術家、發明家、設計師、說故事高手、看護者、諮商員、及宏觀人士,將成爲下一波職場新貴,入主社會高報酬階級,坐享快意人生。

高感性(High Concept)指的是觀察趨勢和機會,以創造優美或感動人心的作品,編織引人入勝的故事,以及結合看似不相干的概念,轉化爲新事物的能力。

體會(High Touch)則是體察他人情感,熟悉人與人微妙互動,懂得爲自己與他人尋找喜樂,以及在繁瑣俗務間發掘意義與目的的能力。

在高感性時代,我們必須在左向推理之外,補強六種關鍵右向能力。這六項高感性和高體會能力可以協助我們開發新時代不可或缺的全腦新思維。

一、不只有功能,還重設計。光是提供堪用的產品、服務、體驗或生活型態,已經不夠了。如今無論爲賺錢或爲成就感,都必須創作出好看、獨特,或令人感動的東西。

二、不只有論點,還說故事。現代人面對過量資訊,一昧據理力爭是不夠的。總有人會找到相反例證來反駁你的說法。想要說服別人、灌輸資訊,甚至說服自己,都必須具備編織故事的能力。

三、不只談專業,還須整合。工業時代和資訊時代需要專業和專才,但隨著白領工作或被外包出去,或被軟體取代,與專業相反的才能也開始受到重視:也就是化零爲整的整合能力。今日社會最需要的不是分析而是綜合──綜觀大趨勢、跨越藩籬、結合獨立元素成爲新好產品的能力。

四、不只講邏輯,還給關懷。邏輯思考是人類專屬能力之一。不過在一個資訊爆炸、分析工具日新月異的世界裡,光靠邏輯是不行的。想在未來繼續生存,必須瞭解他人的喜好需求、建立關係,並展現同理心。

五、不只能正經,還會玩樂。太多證據顯示多笑、保持愉悅心情、玩遊戲和幽默感,對健康與工作都有極大好處。當然該嚴肅的時候要嚴肅,不過太過正經對事業不見得有益,對健康更有害。在感性時代,無論工作還是居家,都需要玩樂。

六、不只顧賺錢,還重意義。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極爲充裕的世界。無數人因此掙脫了營生桎梏,得以追求更深層的渴望:生命目的、出世意義,以及性靈滿足。

【精彩書摘

想在現今世代生存,個人與組織都必須重新檢討自己的生計,問自己三個問題:

一、海外勞工是否比我更便宜?

二、電腦是否比我更快?

三、我的工作在富裕時代是否還有需求?

如果第一和第二題你回答「是」,第三題你回答「否」,那麼你麻煩大了。今天光是餬口,都須具備海外知識工作者無法低薪提供、電腦無法更快完成,和能滿足富裕時代非物質需求的工作能力。

這就是爲何高科技已經不敷所需。我們必須在優秀的高科技能力之外,培養符合高感性和高體會的工作能力。

高感性和高體會在全球各地的影響力都不斷升高。爲了加強說服力,我們不妨從一般認爲最不可能受影響的地方看起。以醫學院來說,長期以來都是成績最好、分數最高、分析能力最強者匯聚的大本營。但如今美國的醫學院課程,卻正經歷二、三十年來的最大變革。哥倫比亞大學和其他學校的醫學院學生需要上所謂的「敘事醫學」(narrative medicine),因爲研究顯示雖然電腦也具診斷能力,但正確診斷很重要的一部分,卻是聆聽病患對病情的描述。在耶魯大學醫學院,學生必須到耶魯英國藝術中心培養觀察能力,因爲懂畫畫的學生通常也擅於辨認病情的微妙細節。在此同時,全美有超過五十所醫學院在課程內加入了性靈科目。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安排了一套住院體驗課程,讓二年級學生模擬生病,在醫學裡過夜。爲何要讓學生演戲?「是爲了讓醫學院學生體會病人的感受,」校方表示。費城的傑佛遜醫學院甚至增設了一項醫生評比指標──同理指數(empathy index)。

看過美國教學醫院現狀,再來觀摩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例子。日本從二次大戰廢墟中重新站起,靠的是大力鼓吹左向思考,但如今連日本人也開始重新檢討他們的國力根本。雖然日本學生數理成績領先全球,但許多日本人懷疑過度強調教科書的教育方式可能已經不合時宜。因此日本當局正在重新改造過去自豪的教育體系,以培養學生髮揮創意、藝術品味,和趣味性。也難怪,因爲最近幾年日本最賺錢的出口項目不是汽車,也非電子產品,而是流行文化。 另一方面,有鑑於年輕學子面對巨大的課業壓力,日本文部省也鼓勵學生思考生命的意義和目標,推行所謂的「心靈教育」。

瞭解了日本教育改革,再來看看第三個例子──大型跨國企業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幾年前,通用找了一位叫羅勃魯茲(Robert Lutz)的人來擔任高層主管。魯茲不是那種跟着感覺走,滿口藝術品位的人。他滿頭白髮、滿臉風霜,年紀七十好幾,美國三大車廠的主管他都做過。他看起像個陸戰隊軍人,事實上也真的是陸戰隊出身。他喜歡抽雪茄,自己開飛機,更深信全球暖化是環保人士編的鬼話。可是當魯茲接下通用的職位,《紐約時報》請教他將採取何種新的經營方針時,他竟這麼回答:「我強調右腦…我認爲我們屬於藝術產業。我們的產品是藝術、娛樂、行動雕塑。只是湊巧也是交通工具罷了。」

好好想想這句話。通用汽車代表的還不只是資訊時代,而是更古早的工業時代,這樣一家企業的主管,竟然自稱是藝術產業。而且這位帶領通用進軍右腦世界的人,不是頭戴扁帽手拿畫筆的藝術家,而是年逾七旬,渾身陽剛味的前任陸戰隊員。套句水牛春田合唱團(Buffalo Springfield)唱過的歌詞:「這裡變得不太一樣了」──而這改變將會越來越明顯:高感性和高體會已經從邊陲,進佔我們生活的重心了。

金錢與意義

就在工作轉變爲高感性和高體會的同時,感性時代帶來的最大改變,卻是發生在職場以外──在我們的內心和靈魂裡。譬如對人生意義和性靈層面的追求,就幾乎已經像雙份大杯拿鐵一樣普遍。在美國有一千萬成年人固定練習冥想,人數是十年前的兩倍。另外有一千五百萬人做瑜珈,是一九九九年的兩倍。美國電視現在充斥性靈相關節目,連《電視指南》(TV Guide)雜誌也宣告「心靈電視」現象興起。

美國嬰兒潮世代老化──以及日本、歐盟更爲明顯的人口老化──也加速了此一變化。「隨着年齡增長,」心理學家大衛.伍爾夫(David Wolfe)寫道:「人的認知模式也變得較不抽象(左腦傾向),更爲具體(右腦傾向),因而對現實感受更敏銳,情感更豐富,更重視天人合一」(括號內爲原文照抄)。 換句話說,當人年老,看待生命的重點就轉爲生命目的、內在圓融,以及人生意義等年輕時汲汲營營而忽略的東西。

事實上已經有兩位學者表示,這些關懷人羣、努力尋找意義的嬰兒潮世代已經成羣浮現了。保羅.雷伊(Paul Ray)和雪莉.魯斯(Sherry Ruth)在二○○○年一份研究報告中將五千萬美國人歸類爲所謂「文化開創份子」(Cultural Creatives)。報告中說,這些文化開創份子佔了全美成人四分之一,大約相當於全法國人口。此一族羣有很多特徵都與右向價值相符。例如「文化開創份子強調綜觀全局,」報告寫道:「他們擅長綜合線索,」而且這些人「認同女性看待事物的方式,包括:關心他人的感受與想法;用對方的角度看事情;相信個人經驗和聆聽他人傾訴也是重要的學習方式;正視關懷的價值。」

邁進感性時代的嬰兒潮世代很清楚自己的年紀。他們知道自己活過的日子,已經超過能活的日子,簡單的算術事實,自然有沉澱人心的作用。追求名利數十載,財富的吸引力日漸消退。對他們以及許多同時代的人來說,人生意義已經取代了金錢。

這一切對我們來說又意味着什麼?我們要如何因應感性時代?就某個層面來說,答案其實很簡單。在一個受到富裕、亞洲,和自動化因素掌控的世界裡,左向思考仍屬必要但已不足夠,因此我們必須熟習右向思考,學會高感性和高體會技能。我們必須選擇海外代工無法以低薪完成,電腦無法快速執行,而且可以滿足優渥階層美感、情感,和心靈需求的工作。不過從另一個層面看,這樣的答案並未解決問題。到底,我們該做那些事情來因應?

過去幾年我潛心研究這個問題,並把結果整理爲六個明確的高感性高體會能力,有待我們學習掌握。我把這些能力統稱爲「高感性的六種力量」,包括了設計、故事、整合、同理心、玩樂,和意義。

(本文摘自《未來在等待的人才》/大塊文化)

【作者簡介】

丹尼爾‧品克

Daniel H. Pink

知名趨勢寫手,曾於《哈佛商業評論》大膽提出「藝術碩士是新的MBA」觀點。系暢銷書《自由工作者國度》(Free Agent Nation)作者、《連線》雜誌(Wired)特約編輯,經常在《紐約時報》雜誌、《哈佛商業評論》就勞工、商業與政治議題發表文章,並就經濟轉型以及企業策略於世界各大學、企業進行巡迴講演,也在無數電視、廣播媒體解析商業與社會趨勢,他也是前白宮講演撰稿員。《自由工作者國度》曾是《華盛頓郵報》非小說與商業類暢銷書。《出版人週刊》讚譽此書已成爲「人力資源管理關係的基石」。《未來在等待的人才》已翻成十二國語言版本,strategy +business, The Miami Herald, Fast Company等媒體推薦爲二○○五年最佳企管書。

《未來在等待的人才》/大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