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御筆熙春洞石匾額迴歸圓明園 字跡模糊只見「洞」

▲「熙春洞」石匾額。(圖/翻攝自中新網,下同)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圓明園兩件流散文物乾隆御筆「熙春洞」石匾額和嘉慶御筆「稱鬆巖」詩石刻近日從民盟中央翠園啓程「回家」。乾隆御筆「熙春洞」石匾額曾安放在圓明園澤蘭翠交軒前的石室洞門上,而嘉慶御筆「稱鬆巖」詩刻石則是曾安放在圓明園的如園

圓明園流散文物捐贈儀式19日在民盟中央機關舉行,民盟中央與北京市海淀區圓明園管理處正式簽署文物捐贈協議。據圓明園流散文物數據庫提供的線索,圓明園經過多次協商、接洽,最終與民盟中央達成一致,促成了此次流散文物的迴歸,圓明園也贈予民盟中央的兩件流散文物的複製品

據《新華社》報導指出,圓明園文物考古科科長陳輝表示,乾隆御筆「熙春洞」石匾額曾安放在澤蘭堂翠交軒前的石室洞門上,澤蘭堂則是位於長春園西洋樓遠瀛觀、大水法南的山坡上,清帝在這裡可居高觀覽西洋樓景觀。嘉慶御筆「稱鬆巖」詩石刻曾安放在如園,如園是長春園中一處江南園林風格的園中園,乾隆三十二年倣江寧明代中山王徐達的瞻園而建。

嘉慶十六年(1811年)重修如園,並於嘉慶十七年(1812年)御製《如園十景》詩。如園內曾有嘉慶御筆字「轉翠橋」和「平安徑」石碑及「稱鬆巖」、「鏡香池」、「披青磴」等石刻。除此次迴歸的「稱鬆巖」及2017年如園考古出土的「披青蹬」和「鏡香池」外,其他石碑和石刻如今已不存在。

▼圖爲圓明園贈予民盟中央的兩件流散文物的複製品。

這兩件流散石刻文物的複製品目前位於民盟總部後院中式庭院中。據瞭解,這裡原叫翠園,原爲東城區翠花衚衕太平胡同一號古宅,始建於明代,清代曾爲王府。1949年3月5日,民盟總部從香港遷至於此,民盟中央曾於1985年將諧奇趣北側的噴泉池石刻文物捐贈給圓明園管理處,文物現在原址展出。

照片中可以看到,兩件文物位於中式庭院裡亭子邊的假山石塊下,周邊種滿了花草,若不仔細尋找很難發現。乾隆御筆「熙春洞」石匾額只能清晰地看到「洞」字,另外兩字很難辨清,而嘉慶御筆「稱鬆巖」已不完整,中間出現了兩三條裂縫

爲了將兩件文物完整運回圓明園,圓明園找了專業的文物搬運公司。五六名工作人員先對「稱鬆巖」進行搬運,藉助各類工具小心翼翼地移開文物周邊的石塊和泥土,用特殊紙張將「稱鬆巖」頂部包裹,用膠帶緊緊綁住。接着,工作人員又用泡沫板進行包裹,打上了綁帶。陳輝表示,「就像醫生骨折病人夾板一樣,由於這塊石刻已經風化,我們先把頂部進行捆綁,再從根部慢慢撬起來。」

▼「稱鬆巖」詩石刻。

經過近兩個小時的工作,兩處文物終於移動成功,由專車運回圓明園。陳輝表示,文物迴歸的路很艱難,文物只有回到原本的地方纔更有生命力,作爲圓明園人,已經迫不及待地想把這兩處文物帶回家,「我們之前來了十幾次現場,反覆商討了文物搬運方式、運輸路線等。」

陳輝提到,「當文物回到圓明園後,專家會進行集中會診,商討修復方案。」他也說明,「目前,圓明園已迴歸了40多件流散文物,工作人員正在給每件文物訂做保護罩,預計6月底在圓明園天心水面進行流散文物展,歡迎市民前來觀看。」

▼圓明園流散文物捐贈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