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者”號“大腦”和“雙手”研發團隊分享萬米深潛故事

“首次到達萬米海底時,外邊的景象一直吸引着我們。海底是一片黃色荒漠,上面躺着透明的海蔘,另外還有幾毫米長的白色多毛生物在淡藍的海空中緩緩遊動。海底作業的6個小時過得很快,有點意猶未盡。”“奮鬥者”號副總設計師、控制系統負責人趙洋近日告訴記者

今年11月10日,我國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深度10909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28日,“奮鬥者”號凱旋中國科學瀋陽自動化所四名科研人員隨船參加海試,近日接受採訪時,和記者分享了萬米深潛故事

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所負責研製智能化控制系統、電動觀測雲臺以及主從伺服液壓機械手有力支撐了“奮鬥者”號實現高精度航行控制、全景科學觀測、高精準作業取樣等功能

“如果把‘奮鬥者’號比作一個人的話,那麼智能控制系統就相當於人的大腦,兩臺全海深機械手就相當於人的雙手。”“奮鬥者”號控制軟件負責人趙兵說。他作爲主駕駛試航員共完成8次下潛,下潛深度由300米逐漸加深,最終抵達萬米深淵

“奮鬥者”號創造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離不開科研人員的艱辛付出。

“從立項到最終完成萬米海試任務歷經四年半,最後一年我們大多時候都出差在外,即使是疫情期間也努力克服工作安排上的不便,加班加點完成科研工作。”趙洋說。爲不讓家人擔心,海試任務結束前,他一直沒告訴他們自己具體從事的工作內容和相關風險。他不希望把自己的壓力轉移到家人身上

談到海試期間遇到的困難和風險,負責潛水器水面監控軟件編程工作的孟兆旭說,早在“探索一號”母船出發前,三亞就一直陰雨綿綿。

“‘探索一號’母船剛駛離三亞南山碼頭的時候,我就感受到了颱風威力,無休止的超重、失重感和前後左右各個方向無規則搖晃讓我整個人陷入了一種混沌的狀態感覺身體裡的液體都在隨着船的搖晃四處遊走,隨時可能迸發出來。”孟兆旭回憶當時的感受。

“90後”的趙詩雨作爲年齡最小的海試隊員,擔任控制硬件設計師,負責控制系統硬件設計、調試與保障工作。全年累計出差237天,其中海試77天。

“從課題新丁到初步獨當一面,再到代表團隊、在海試過程中撐起整個控制系統的工作,我覺得自己隨着項目進程在不斷成長。”趙詩雨說。

談到“奮鬥者”號命名由來時,趙詩雨說,這個名字不僅代表中國自主研製的全海深載人潛水器一直突破技術挑戰,勇創新紀錄歷程,也象徵着全體海試隊員爲海洋探索事業不斷奮鬥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