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進校園|南京非遺週週學系列創新課:傳承有高招 創新無極限

中國青年網北京1月6日電 (記者 宋莉)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推動“非遺校園工作。中國青年網開展了第二屆“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徵集宣傳活動並推舉出十大優秀案例。近日,中國青年網走進“甘熙故居”,探訪江蘇南京市“非遺週週學”系列創新課程實踐案例。

“青磚小瓦馬頭牆,迴廊掛落花格窗”。很多人走進獨具特色的江蘇南京“甘熙故居”,都被這裡的江南民居風貌和歷史文化氣息所感染,如今,這裡也是南京市民俗(非遺)博物館所在地。

2006年5月25日,江蘇省南京市“甘熙故居”被公佈爲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南京市民俗(非遺)博物館所在地。網絡圖

該館目前是江蘇南京唯一研究、展示和保護南京民俗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業性“雙博館”。“2018年,我們館被專家和老百姓共同票選爲‘南京十大文化地標’和‘南京十大歷史文化地標’,同年也被南京市文旅局評爲‘最富活力博物館’。”南京市民俗(非遺)博物館副館長劉媛之介紹。

爲做好傳承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讓廣大青少年深度瞭解、體驗非遺的獨特魅力,該館從2016年開始,創新開展了“非遺週週學”系列創新課程,開發各種成效顯著的非遺定製課,諸多非遺傳承人在該館擁有自己的工作室,在館內外進行非遺技藝展演和教學

非遺傳承創新之博物館兼“校園”:多間非遺教室全年開展非遺課

你能想象在博物館裡上課是一種什麼體驗嗎?

在南京民俗(非遺)博物館裡,有多間非遺教室,一次可容納500名青少年學習非遺,博物館全年開展各類非遺課程。在這裡,可看到南京現有的100多項非遺項目,20多項非遺項目所涉及的50多位非遺傳承人師徒,以及他們的現場展演工作室。

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秦淮燈綵代表性傳承人曹真榮在南京民俗(非遺)博物館的工作室

在這些非遺課堂中,有南京藝術學院文化遺產與保護專業學生的非遺課,也有南京拉薩路小學校本實踐課以及寒暑假非遺課等等。

每週,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布藝”代表性傳承人祁競會準備好每個學生需要的布貼畫材料給南京藝術學院學生上課。從最初讓學生臨摹她的作品,到學期最後學生自主創作設計自己的作品,祁競帶領着學生一步步深入瞭解布貼畫的魅力。

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布藝”代表性傳承人祁競正在南京民俗(非遺)博物館非遺課堂給南京藝術學院學生講課,教授布貼畫製作技藝。

聊起布貼畫的傳承,祁競表示,布貼畫雖然已成爲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布藝”傳承項目,但是,瞭解並從事布貼畫製作的人很少,就更少有人去傳承傳播。從剛開始大家抱着獵奇心裡看學布貼畫,到現在布貼畫成爲非遺博物館裡的品牌課程。越來越多的人對布貼畫、對非遺技藝感興趣,她感到十分欣慰。

和祁競一樣,每週,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木藝”代表性傳承人常慧君都會帶着木板、鋸和刻刀等工具來到非遺課堂給學生們上課,她告訴記者,來學習的南京藝術學院學生,每學期的優秀作品都會在非遺博物館和高校展出。

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木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常慧君正在南京民俗(非遺)博物館給南京藝術學院的學生上專業課,教授木雕版畫製作技藝。

除了大學生固定的非遺課程之外,據南京市拉薩路小學劉寧副校長介紹,在拉薩路小學的綜合實踐課程裡有一個“非遺小傳人”的項目,每個年級到四年級的時候,都會有一週的時間學習非遺,其中有一天會在非遺博物館跟非遺傳承人學習非遺技藝。“南京的非遺博物館叫做99間半,那時會留20間教室給拉薩路小學四年級的孩子上課,約25人一個小班,20多位非遺傳承人同時授課,不僅孩子們學,老師也跟着學。”從2014年開始至今,拉薩路小學的這項課程已經開展6年多,目前,這個項目也獲得了全國的教育改革創新獎。此外,據劉媛之介紹,博物館專門爲南京市拉薩路小學四年級學生定製的“500娃娃學非遺”校本課程2017年榮獲2013-2016年度南京市博物館(紀念館)“十佳”青少年教育項目、2018年榮獲“2015-2017年度江蘇省博物館青少年教育課程 ‘十佳教學設計’”、2020年榮獲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國博物館協會主辦“2015-2019年度博物館研學課程及線路推介活動”之優秀課程(自然類、科技類、民族民俗類)三重殊榮。

南京市民俗(非遺)博物館不僅在博物館裡爲學生開設課堂,還在館裡給非遺傳承人開設工作室,並幫助非遺傳承人創立自己的品牌和培養非遺傳人,對於這樣的非遺傳承方式,劉媛之副館長表示,目前博物館工作人員還在開拓更多有助於非遺傳承、創新的“高招”。

“在南京民俗博物館,很多非遺項目可以有一個集中的展示,也可以接觸到世界各地的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絨花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趙樹憲通過博物館給予的幫助扶持創立了自己的品牌,培養了十多名包括市級非遺傳承人的徒弟,更讓“絨花製作技藝”通過博物館這個平臺走向世界。

非遺傳承創新之工匠變“園丁”:多所學校實現“非遺週週學”

南京白局、南京麪塑、抖空竹、南京雲錦織造技藝、絨花製作技藝、南京剪紙……這些極具傳統特色的非遺項目,除了在南京非遺博物館裡展現,據劉媛之副館長介紹,博物館每週都會和大中小學以及高中、幼兒園等學校共建社會實踐課,很多學校週週都可以學非遺。博物館工作人員會根據學校情況,溝通一到兩位,有時七到八位非遺傳承人去校園同時開課,學生們想學什麼就選什麼課。

對於非遺傳承人而言,從一名“非遺大師”到成爲一名面對多個年齡段學生的“非遺園丁”,會有哪些挑戰和不同的體驗?

抖空竹又名抖嗡,“南京市空竹協會”抖空竹團隊正在給江蘇南京雨花臺實驗幼兒園大班小朋友上課,教孩子們學習抖空竹。

“聽着這些‘小蘿蔔頭’喊爺爺的時候,心裡特開心,我感覺自己也年輕了。”每週,“南京市空竹協會”抖空竹團隊78歲的領隊黃祖祥和他的團隊成員們都會到各個學校進行抖空竹表演、教學。今年受疫情影響,第一次走進幼兒園,教小朋友學習抖空竹的老人們很激動,“我們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都有教,今年第一次來幼兒園,小朋友只能學一些簡單動作。推廣民族文化,感覺年齡越大越有緊迫感。”

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區實驗幼兒園朱青老師介紹,每年11月下旬,幼兒園都會開展《甘熙故居》主題活動。在這個主題活動中,幼兒園支持並鼓勵孩子們通過多種途徑瞭解甘熙故居。有時會讓孩子們帶着問題走進甘熙故居去參觀體驗,有時會邀請非遺傳承人來到幼兒園,教孩子們扎花燈、抖空竹、做絨花等等。“對於今年大班的孩子來說,因爲疫情,他們今天是第一次體驗抖空竹,孩子們都很積極、專注,看得出孩子們很喜歡這次非遺體驗課。”

對於博物館和幼兒園共建非遺課程,雨花臺區實驗幼兒園黨支部書記兼執行園長孫毅敏表示,實驗幼兒園和非遺博物館從2010年開始共建校園課程。“我們特別感謝甘熙故居10年來對我們幼兒園課程的支持,從早期的工作人員做現場講解,到如今的非遺傳承人空降課堂,靈活多樣的參與形式,讓我們看到甘熙故居對孩子、對我們課程的用心與尊重。我相信共建非遺課程是值得繼續做下去的,希望未來我們能繼續愉快合作,讓更多的孩子更好地成長。”孫毅敏說。

從雨花臺區實驗幼兒園來到南京市第九初級中學“非遺週週學”課堂上,學生們正在跟着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學習南京剪紙和南京雲錦織造技藝。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南京雲錦織造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周雙喜正在南京市第九初級中學給學生們上課

對於“南京雲錦織造技藝”項目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周雙喜來說,雖然已經做了48年雲錦,但是給初中生教授織造技藝繁雜的南京雲錦確是一個“挑戰”。“對於我這個工匠來說,講課不是我的強項,每次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課程,我都在嘗試他們能接受的教學方法,一定要把這項技藝講得他們能懂,能感興趣是最好的。”在周雙喜看來,除了做雲錦之外,傳承非遺技藝也是他的一項重任。

“前輩們做了一輩子云錦,可能我們連他們的名字都不知道,現在我們處於一個好時代,南京雲錦和我們的團隊被人熟知,那我們更有義務把南京雲錦傳承下去。”現在,在周雙喜的南京雲錦團隊裡,有些學得好的“徒弟”也可以跟着他進校園給學生上課了,已經成爲南京市級非遺傳承人的陳林就是其中的一位。學習雲錦紋樣設計18年,對於陳林而言,她希望“可以保持雲錦課程的持續性。”

關於開設“非遺週週學”校本課程,南京第九初級中學張翼飛校長表示,讓非遺文化進校園,是深受學生喜愛的,除了學校每週三開設的非遺課程之外,很多孩子還主動利用午休或者課餘時間去學習非遺文化。現在,非遺文化傳承實踐校本課程已經成爲校館共建的辦學特色,下一步,學校計劃與博物館合作,在博物館內舉辦學生作品展。

非遺傳承創新之非遺課程可定製:跟着大師精學非遺技藝

除了非遺傳承人走進校園,非遺課程隨意學之外,另一種非遺定製課也頗受學生喜歡,因爲這是跟着“非遺大師”精學一門非遺技藝的好機會。

在南京莫愁中等專業學校非遺學院有一門非遺定製選修課——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絨花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趙樹憲的絨花課,可謂是選修課必搶的熱門

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絨花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趙樹憲正在給南京市莫愁中等專業學校學生,講解絨花製作技藝。

從事絨花工作近50載,趙樹憲的“絨花製作技藝”曾在熱門宮廷劇《延禧攻略》中有所展示,他也是201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辦的世界民間藝術大會“組委會最高榮譽大獎”、 201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辦的世界青年大會“世界青年眼中的‘最美中國手工藝’大獎” 的獲得者。在趙樹憲看來,“絨花製作技藝”這個非遺項目難就難在入門。

對於“絨花製作技藝”課程的火爆,南京莫愁中等專業學校的老師表示,“絨花這門非遺課程,不管是從歷史文化角度,還是現在的社會、經濟效益來看,對學生來說都是很有吸引力的。”學校除了開設“絨花製作技藝”選修課之外,還開設了“秦淮燈綵”、“惠山泥塑”、“雕版印刷”等選修課程。

在非遺學院開設“絨花製作技藝”課程2年多來,趙樹憲的絨花工作室也吸引了幾位畢業生去就業。和學習過“絨花製作技藝”的畢業生選擇將絨花製作當作自己的工作和事業一樣,00後“南京白局”學員袁穎也表示想在以後的工作中去傳承南京白局這項非遺。

“我的家鄉在南京,六朝古都是金陵,城中處處是美景……”在南京市拉薩路小學禮堂,四年級的學生們正津津有味地,聽着袁穎和她的“師父”黃玲玲,以及其他南京白局表演者帶來的南京曲藝項目“南京白局”。

國家級非遺項目“南京白局”江蘇省非遺傳承人黃玲玲團隊和南京市拉薩路小學“南京白局”的學生表演者合影。

袁穎,是南京金陵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導遊專業的一名學生,學習南京白局已經三年多,現在已經可以說唱不少經典段子。“我的就業方向是導遊,黃老師希望在我以後的工作中,可以把南京白局傳播給更多的遊客。”說起學習南京白局,袁穎着實佩服老一輩非遺傳承人的認真:“一開始學的時候,我是走調走音的,因爲傳承白局是口口相傳,黃老師一句一句地教唱,當死磕一兩個字的時候,我都堅持不下去了,她一教能教四五個小時。平時看她就是一個很和藹的老奶奶,上課的時候她就非常認真嚴格。”正是老師的這份認真,袁穎現如今感覺收穫很大。

袁穎的“師父”黃玲玲,從14歲開始學習南京白局,如今75歲的她仍在爲傳承傳播南京白局忙碌着,除了教年輕人學唱南京白局,她還會根據新聞熱點、節日節氣等編寫新的南京白局詞本,在傳統和創新中不斷融合。“傳承人要有毅力,到了我這個歲數,感覺每天的時間都不夠用,看到現在這麼多學生在學習南京白局,是對我的一種寬慰,也是對南京文化的一種回報。”雖然現在有很多孩子已經在學南京白局了,但是在黃玲玲看來,還需要更多人知道、瞭解南京白局。

走出拉薩路小學禮堂,另一間教室裡,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南京麪塑”代表性傳承人錢翠芳正在給教職工上課。

小學老師也要學非遺?

這便是南京一些學校專門定製的非遺課程之一,爲了孩子們更好地瞭解非遺,可以讓在職老師、實習教師先進行學習。“因爲今天的學生是未來的教師工作者,他們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和基礎,希望能對他們今後的教學產生一定的影響,這也是我今天教學的一個目標。”錢翠芳說。

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南京麪塑”代表性傳承人錢翠芳正在南京市拉薩路小學給實習教師上課。

對於有着三十多年麪塑經驗和教育經驗的錢翠芳來說,因爲接觸的學生比較多,在麪塑教學方面,她有着自己獨創的教學方法。目前她和團隊申請了三個南京市教育規劃課題,也編制了全國教學通用教材。除此之外,錢翠芳老師還經常給海外“學生”授課,其中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人員、專家學者、各國政府文化代表團及各國留學生、扶貧公益教學團隊等。

據瞭解,除了“非遺週週學”和“非遺定製課”之外,南京非遺博物館還會組織針對特殊教育學校的公益課,以及大中小學校每年寒暑假的公益性“非遺研學營”。

非遺傳承創新之一鍵開啓雲課程:只需一塊屏非遺大師親臨指導

今年初,疫情來臨,非遺博物館迅速在年初開設了“非遺雲課堂”。“布貼畫老師設計了一幅醫護工作者堅守抗疫的課件進行教學,後來在上課過程中發現學生取材不易,立即將布貼畫創新改爲紙貼畫,這個改進使這個課程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劉媛之介紹。

在開展“非遺雲課堂”時,非遺傳承人會錄製視頻發到學生QQ羣、微信羣中,孩子們看着視頻學習並可隨時提問,然後在羣中反饋自己的作品圖。據瞭解,僅在春節後幾個月,就有16000名孩子參加了“非遺雲課堂”學習。

另外,因爲疫情,很多海外華人華僑的孩子還宅在家裡,博物館非遺傳承人也爲他們開設了非遺課程。“當時有幾千個孩子參加了網絡非遺課學習,他們分別身處美國、加拿大、菲律賓、馬來西亞……學習之後,這些孩子還把自己的作品上傳到網上,分享給網友,共同體會中華文化的藝術魅力。”劉媛之介紹。

可以說,一塊屏實現了非遺教學的傳承和創新。“非遺之所以能夠傳承,是靠人來傳承的,它是活態的,必須融入現在的生活,這樣才能傳下去。”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文化遺產管理處處長吳涓表示,在大力保護非遺技藝的過程中,非遺傳承和創新的方式必然要隨着時代、技術的發展而創新。

據吳涓紹,江蘇南京現有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92項,其中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有4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1項,省級非遺項目75項。現在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傳承人的培養問題。“所以我們需要將非遺推進校園,讓更多孩子去了解非遺,甚至對其產生興趣。不能說把每個孩子都培養爲傳承人,但至少,可以讓他們知道中國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