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北方,饑饉的南方,病危的地球
蔡育岱 譚偉恩
唯一的地球是所有人類最應該時時關心與愛惜的生存空間,但它現在被切割成兩個對比非常強列的世界。一個是富裕的(儘管考慮了金融危機因素)北方,一個是窮困的(排除新興經濟體國家)南方。富裕的北方世界有許多不友善於地球的行爲,但有一個現象是本文更想關注的議題,就是富裕與北方國家人民越來越肥胖之間的因果關係。
2007年Lobstein與Foresight的研究指出,GDP與肥胖症現象具有正向互動的線性關係。也就是說,一國經濟的成長和該國人民的體重增加有高機率的因果關聯(但有些太平洋島國是例外情況)。這個現象背後的故事是,經濟條件的改善直接或間接帶動人口結構、都市化程度,以及消費行爲的變化。
其中消費行爲包含了民衆對於食物的選擇,以及這樣的選擇導致了食物供應者生產方式的調整。以麥當勞官方網站提供的資料爲例,北美與歐洲地區,共有36個國家設有該公司食品的銷售據點,而非洲地區只有埃及和南非有麥當勞。「36比2」的懸殊差距反映了像非洲這樣以南方國家爲主的區域,無論是在經濟和公共健康議題上,都與北方國家迥異。
1990年個人年均GDP超過1萬美元的國家都在北美與歐洲,而個人每日GDP不到2塊美元的國家均在非洲。2000年,北美與歐洲國家變得更爲富裕,甚至有國家的個人年均GDP達到超過2萬美元的水準,但非洲國家的經濟情況沒有太大改變,直到2010年依舊如此。然而,請不要忘記,非洲絕多數國家在過去持續貧困的20多年裡饑饉指數(hunger index)一直明顯「優於」北方國家,指數大於30的嚴重個案盡數全在非洲。
肥胖的北方和饑饉的南方是經貿全球化背後鮮爲人知的故事,而這個故事與廣泛討論的氣候變遷議題緊密相關。2008年以降,The Lancet,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New Scientist等刊物陸續揭露造成肥胖症的飲食消費與氣候變遷的關聯性。像漢堡、薯條、炸雞等易造成體重增加的食物往往與能源消耗率高和溫室氣體排量大的糧食生產活動脫離不了關係。這些過度工業化的生產活動在跨國食品企業的經營下早已散佈全球,過程中增加了土地沙漠化、水資源耗損、病菌傳播,以及食物衛生安全的威脅。巨幅能源使用加上溫室氣體的排放使得地球均溫越來越高,各種極端氣候導致的災變越來越頻繁,而災變中可觀的農業損失加劇南方國家饑饉問題的嚴重程度。此一惡性循環鏈就是目前地球實際遭遇的狀況。
美國疾病管制和預防中心(CDC)的資料指出,全美成年人肥胖症比例逾3成,且人口持續增加中。歐洲國家,即便如自豪於飲食文化和烹飪藝術的法國,肥胖人口也在緩慢攀升。這是一個高度值得注意的警訊;從人權的角度觀之,肥胖的北方其實有較高的選擇彈性,故而較不需要我們的關心。但饑饉的南方和病危的地球卻是無辜與無力自救的受難者,長期飽受人類安全的匱乏與生態系統的危機。或許這是眼前我們應該在地球日認真反省和仔細思考的事。
●作者蔡育岱,中正大學副教授;譚偉恩,政治大學博士研究生。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文章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