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TW/欲獨又怯戰 蔡英文越不過的現實
文/劉燕婷
蔡英文初入政壇時,曾有「民進黨白玫瑰」之稱,予人冷靜、清新的知性感。然而經歷陸委會主委、民進黨黨主席等職務歷練,如今身居總統之位的蔡英文,已不復當年的不慍不火,而是在臺灣日漸極化的政治氛圍中,改以強悍反中的面目示人,故又被青年支持者冠以「辣臺妹」的別稱。
但隨着中美近期摩擦漸顯,兩岸與國際媒體上皆不乏「新冷戰」的相關論述,位處兩強前線的臺灣雖屢自我催眠,對內宣稱臺美關係「歷年最佳」。但細察民進黨政府的相關舉動,蔡英文顯然對局勢的緊張有所覺察,自6月30日「港版國安法」通過以來,蔡英文便極力剋制臺灣的介入力道,就連7月的中美閉館逐使風波,其也採取相對低調的迴應態勢,不似過往般一味地爲拍手叫好。
「辣臺妹」驟然失語,固與民進黨剛贏得總統大選,眼下無須操弄反中情緒汲取選票有關;但臺灣「欲獨卻不願戰」的精神矛盾,也註定了自己身處地緣狹縫間,只能兩面圓融以保存續的宿命,這纔是蔡英文面對中美對峙時,被迫放棄辣臺妹角色的關鍵。
自陷歷史虛無
此般精神矛盾之源,來自近年的史觀之爭。對民族國家來說,歷史的詮釋至關重要,但臺灣過度沉溺其中,以致社會整體迷走在論述的字裡行間,最終不僅忽略政權的立身之基,也將實質獨立的模糊空間,一寸寸親手扼殺。
在臺獨知識界眼中,「臺灣非中國」是證成獨立合理性的論述核心。爲了強化此前提,其首先否定中華民國的統治正當性,並在經歷本土政治格局變動後,攻佔了政治正確的橋頭堡,吹響下一波進攻號角:解構中國歷史。此次目標,並非僅是證明中華民國的外來殖民性,而是要一勞永逸地解決臺灣曾被中國統治、且與中國文化緊密相依的尷尬。
在此氛圍下,「元清非中國」、「屈原不是中國人,而是楚國人」、「孔子不是中國人,而是魯國人」、「中國不是國」等說法逐一興起,且蔚然成風,不僅知識界對此屢有討論,也吸引到大批青年在網上追逐膜拜,當中又以「元清非中國」的聲量最爲驚人。
在臺獨的理解中,元朝與清朝不僅是朝代,更是其揭露中華史觀虛假性的「獨門暗器」。而這般謎之自信,源於其緊扣元清的血統與政權外來性,「本非中國卻成中國」,由此證成中華史觀的一廂情願、自欺欺人。在此論述下,元清成了臺灣的隱喻,滿蒙則是臺灣人的湖中倒影。
然而這般論述看似直擊傳統中華史觀的要害,其實反而是對臺獨史觀的割喉:楚魯元清證明了「中國」的建構性,但臺獨界標舉的南島原住民主體,又何嘗不是對「臺灣」的概念解構?且倘若深入探究,則楚、魯、元、清、南島等單元也皆可再解構,如此一來,全世界皆成無主之地。
且史觀與政權的共生關係在於,思想催化行動,行動實踐思想,但史觀能否促成政權建立,關鍵並非論述本身合理或荒謬,而是相應的政治勢力是否能不惜鐵血,以革命或殺伐建立實踐基礎,否則論述再合理,也不過書齋喧囂,難有實質政治作用。而眼下臺獨論述雖正大殺四方,但面對其欲聲討的現實中國,便暴露了上述矛盾:反中論述鋒芒畢露,作戰氛圍卻委靡不振。
臺獨成空包彈
自兩岸分治以來,臺灣的實質獨立空間,便是中華民國政府在內戰中,以軍事對抗打下的既成現實。然而在2000年,臺灣首次政黨輪替,國民黨從此失去獨大地位,社會也在本土勢力崛起的氛圍下,開始了以專業化爲名,裁撤爲實的去軍事化進程,制度如此,精神亦然。
1997年起,國軍實施「精實案」,之後陸續推動「精進案」、「精粹案」,兵員總額從45.2萬人逐步裁至如今的18.8萬人;國防支出佔GDP的比重,在馬英九時期甚至維持在2%以下;持續多年的徵兵制改成了徵募並行制,如今役男役期已由2年至3年大幅縮減至4個月的軍事訓練;軍隊管理更較早年寬鬆許多。在此變化下,國軍雖仍年年演習,卻已有訓練不足跡象,今年包含漢光演習在內,軍方已發生多起意外,憾事連連。
而在臺獨的文化語境上,中華民國與國民黨長年被論述爲外來殖民政權,國軍也因此成了「殖民打手」、「威權餘孽」,受盡社會揶揄嘲諷。在此氛圍下,若要實現沒有國軍的臺獨建國大業,似乎只能依靠人民的作戰意志。然而,此路偏偏不通。
根據ETtoday新聞雲於7月20日公佈最新民調指出,若兩岸開戰,將有40.9%的臺灣民衆願上戰場。然而放眼現實,年輕人普遍不願服役,對「教召」更是避之唯恐不及。某些教召達標率達95%的地區,其實是動員了160%以上的人數纔有此結果;另,平均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後備軍人在接獲教召通知後,會以國外旅遊等諸多借口逃訓。對安逸多年的黎民百姓而言,在冷氣房與電腦桌前做民調問卷、高喊建國,畢竟比行軍操演輕鬆得多;至於真槍實彈的血肉橫飛,既未曾遭遇,自也無從想像。
臺獨史觀發展至今,雖已匯爲臺灣內部的一種政治正確,卻也持續削弱臺灣的抵抗能量:真正支撐獨立現狀的國軍,尊嚴遭棄;知識界整體則沉溺在史觀辯論的氛圍中。如今的臺灣社會,建國大業淪爲沙龍裡的空談、政治鬥爭的藉口,青年的革命之火看似熾烈,但充其量是在某種廉價的自我傷懷下,談論無法企及的詩與遠方。
鎖在冷戰前線
冷戰期間,臺灣曾是兩方陣營的對峙現場;如今中美關係惡化,臺灣依舊難逃前線宿命。雖說有部分臺灣人視此爲建國契機,認爲美國將要承認臺灣獨立,但政府看來並未被輿情迷惑,而是選擇了自我剋制。
原因在於,在「欲獨卻不願戰」的精神矛盾下,兩岸倘若真擦槍走火,臺灣能否撐到美國到來尚未可知,更何況美國或許根本不會來,畢竟棄子先例,班班可考。以烏克蘭爲例,在北約東擴的過程中,其向來被視作反俄新橋頭堡,但當俄國在2014年併吞克里米亞時,以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也僅是予以譴責,頂多祭出經濟制裁過場一番,近來的港版國安法爭議亦若是。西方到頭來,要的僅是能用來擾亂對手的馬前卒,而不是找個重負壓身的累贅。
臺獨雖不時以巴勒斯坦自比,但潛意識中更想做受美國扶植的以色列。然而即便以色列有列強奧援,其之所以能在四次中東戰爭下存活,靠的也並不僅有錫安主義(Zionism)的強力主張,而是男女皆兵的鐵血動員,這也正是臺獨所欠缺的真實底氣。
因此,面對如今的中美「新冷戰」氛圍,蔡英文首要之務,便是掌握騎牆的能動性,避免過度單邊的表態。風聲鶴唳下,草木皆兵,倘若一心挑釁、激化對立,則稍有不慎,便會在國際的駭浪中滅頂。辣臺妹於選後悄然謝幕,剛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