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TW/蔡英文執政柔中帶剛 推進改革成績斐然

文/郭宏章 陳鄭

圖/多維TW提供

數百名退休軍警公教人員4月19日聚集在立法院外抗爭企圖阻止年金改革方案《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法》草案在立法院的審查立法工作,部分激動的羣衆辱罵推擠官員與立委,還有人動手毆打,甚至設下「崗哨」,檢查出入人員身份。

英文總統4月19日當天得知立法院外發生暴力抗爭、阻擾年金改革立法工作,臨時決定在下午前往民進黨中常會之前,在總統府召開記者會發表談話。她首先感謝軍公教同仁的體諒,換取了年金改革的空間,強調年金改革不是針對誰,也不是爲了污名化誰,年金改革就像懸崖勒馬,當務之急,就是把年金從破產邊緣拉回來。蔡英文表示,「相信在這個最關鍵的時刻,大家會再拉國家一把」,對軍公教人員訴之以情;也強調不能放任暴力來拖延改革的腳步,請抗議者理性冷靜。蔡英文這次態度堅決卻不失溫度的談話,再度顯示出蔡英文堅持改革、貫徹到底的決心。由於蔡英文的決心,有民進黨在立法院的多數席次作爲實力,加上時代力量的支持,年金改革方案預料將會順利通過立法,逐步落實這項重大改革工作。

很多人在問:爲何選前被稱爲「女版馬英九」的蔡英文,會一反溫和持從不當黨產處理開始,接着持續推動「一例一休」政策勞動基準法》(簡稱《勞基法》)修法、年金改革、司法改革等工程浩繁、吃力不討好的重大改革工作?

蔡英文接連在不同戰場點燃戰火,似不在乎因此造成民調數字難看,其支持度至今仍在30%至40%附近低點徘徊。蔡英文與傳統上的民選總統大大不同,她在就職後的第一個任期頭一年就推動各項「得罪人」不利民調的改革大動作。就以前任總統馬英九來說,2008 年雖然以高票當選,但剛上任時步步爲營,先求保險平穩地做完第一個4年任期,在2012年連任之後、沒有選票壓力時,纔去推動重大改革。蔡英文則是很明顯地「跟你想的不一樣」,或者說和馬英九不一樣,這樣的決策選擇也讓很多人費解,是不是蔡英文從選前到選後變了一個人?

蔡英文跟你想的不一樣

整體來說,蔡英文自去年「5.20」上任後,雖刻意引入各種反映民意的民主決策,予人一種柔軟印象,但隨着「蔡英文-林全」體制的滿意度持續走低,都讓不少人開始質疑蔡英文團隊的總體執政是否缺乏核心價值與推動力

然而,從蔡英文執政初期的紛擾作爲中,卻又能夠看到她在面對政策爭議社會分歧時,其實很有想法和推動力。我們看到她自詡謙卑卻早有定見,婉言開放社會溝通,施政的總體方案卻早已寫入她預想的議程。這從蔡英文主導完結國道收費員一案、強勢通過《不當黨產處理條例草案》和《勞基法》修法等幾件事上,都可看出蔡英文的執政行事並不如她語調中那般溫婉,鏡頭前總是微微低頭、看似羞怯的蔡英文,心底實有強勢與「狠」的一面,絕不是將議題簡單放入社會討論,任由社會輿論推波助瀾,而是有着清晰的方案和節奏

蔡英文有着溫暖的保護色

回顧蔡英文的仕途發展,系學者出身,爾後進入政府體系充任技術官僚、官拜行政院院長,直至2008年民進黨敗選開始,政黨活動纔在最後一刻成爲她政治生涯的第三階段。正是如此,蔡英文個人所發散的氣息,纔會有別於傳統的政治人物,「非政治實務」出身反倒讓蔡英文保有一定的「政治清新」,而被視作政治人物的「非典型」。

綜合學者出身、女性特質,甚至是政治公關包裝下的「文青形象,都讓外界似是「約定俗成」般地認定蔡英文是一名柔性的領導人。一方面,上臺後的蔡英文亦持續推送謙卑政府、溝通政府的說帖,從由總統府走出與凱道抗爭的原住民面對面,到公開訴說「勞工是民進黨心裡最軟的那塊」等言行,蔡英文十分善用自己既有的溫暖形象,持續加溫營造自己親民、愛民的領袖招牌。

儘管鮮少輕易表態、過於謹慎而不把話說死的性格,讓蔡英文自己爲自己貼上「空心蔡」的標籤,但她充分理性、冷靜、剋制、柔軟的特質,實在有別長年以往的藍綠政治人物,所以依舊讓選民對如此的蔡英文形象,寄予深厚的信賴。也正是由於民衆對於蔡英文存在一種極度刻板的溫婉印象,讓外界更難窺見她行事充滿狠勁的那一面。

蔡英文溫婉背後的悍然

細究蔡英文溫婉形象的首次出格,當爲她親自與遠東集團總裁徐旭東商討國道收費員權益一案,蔡英文「進行一個企業社會責任的勸說」,竟成功促使商業巨賈徐旭東讓步,讓這起「擺爛」多年的爭議戛然落幕,博得不少好評。

對比同一時間,蔡英文正深陷年金改革各方爭吵不休、司法院正副院長提名爭議延燒,蔡英文的執政力與領導力廣受四方質疑;是以,是時的評論多將蔡英文成功交涉國道收費員一案,歸功於她見長談判使然,並未從蔡英文行事作風其實悍然的一面進行理解。

直到民進黨以迅雷之勢通過《不當黨產處理條例草案》,快狠準地掐住國民黨銀根開始,外界纔開始意會蔡英文處事並不如想像中那般柔弱。俗稱「一例一休」新制的《勞基法》修法,更是直曝蔡英文施政作風的強勢;儘管「一例一休」修法引來勞資雙方激烈的抗爭,但在蔡英文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狠勁下,依舊可以看到蔡英文在面對昔日稱心頭一塊軟肉的勞工時,其推動修法的決心未見絲毫動搖。

不過,蔡英文的改革決心與自己的處事節奏,執行結果未必都是完美的。《不當黨產處理條例》完成立法後,隨即於行政院成立了「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簡稱黨產會),要終結掉過去黨國不分、暗中吸取國家龐大財富的畸形發展,讓政黨接受法律完全的監督,使臺灣政治健康發展。這項重要的政治改革工作,其立意值得高度肯定。不過,實際執行時,卻讓不少人感到「政治清算」的反感。黨產會針對國民黨的黨產與運行資金都加以查扣凍結,一度讓國民黨連黨工的薪水都發不出來,還將其「附隨組織」救國團、婦聯會等都逐一追查、連根拔起,甚至是用現在的社會情況去評斷過去歷史的矛盾之處。被逼到牆角的國民黨向法院上訴卻多次勝訴,似乎連法官都同情國民黨的處境,黨產會的動作甚至還被解讀爲「消滅國民黨」的政治追殺,屢屢讓蔡英文希望推動臺灣政黨政治改革的心意遭受質疑。

在勞資關係上,蔡英文爲了要落實選前對於週休二日的承諾,倉促強推《勞基法》修法,法條內容未能針對各行業工作種類的實務上的差異有充足的關照,甚至造成勞資關係進一步惡化。勞動部目前僅能以「打補丁」的「函釋」方式,來補充《勞基法》條文修改後產生個別行業適法的漏洞,不只資方爲了增加人事成本而頭疼,也讓勞工滿頭霧水,不知道該如何上班與休假,引發勞資雙方對立升高,所遺留的問題仍有待進一步解決。

理性、堅持、斷然下決策,同樣的情事也發生在同性婚姻平權草案的審議上。然而,這事件在蔡英文的堅持之下,並非一路衝到底,而是權衡現實與理想平衡點的適時「煞車」。蔡英文曾於2016年大選前拍攝競選影片,明確表態「我是蔡英文,我支持婚姻平權」,受到不少好評。儘管她在執政後面對同婚議題所造成的社會意見分歧、甚至民進黨內也出現世代分歧的情勢,但她沒有貿然直衝推動立法。蔡英文並未完全倒向許多年輕世代要求儘速對同性婚姻平權立法的立場,雖引來部分支持者的噓聲,也顯示蔡英文認爲「婚姻制度」這項數千年來傳統家庭價值觀與新的性別/婚姻定義觀念之間的鴻溝,不只在臺灣才存在歧異;且認定這樣的重大改變,在臺灣社會還不是已有高度共識且必須立即推動的重大改革,而是屬於需要持續溝通的政策,很明顯地,理智的蔡英文有自己的堅持底線。

這些案例所呈現的,是蔡英文在黨內已然握有絕對的「拍板權」,也十足顯見蔡英文對於既有政策,有說推就是要推的意志。不論是否會面對劇烈的社會衝突、黨內阻礙橫生,甚至是支持者的羣起反彈,都無礙於蔡英文堅定推動爭議法案的決心。

謎底是,蔡英文想的和你不一樣

面對上任迄今,外界質疑政府施政滿意度持續走低,蔡英文藉2016年終談話場合,自言「執政的節奏很清楚」,迴應「改革路上一定會有不安的情緒,但更重要的是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優先秩序是什麼」,強調她選擇在執政初期,便正面迎戰所有的困難,是她相信政府先苦後甘,人民才能苦盡甘來等等。簡言之,蔡英文藉由年終談話所訴求的,是她還需要時間,這立場與她就職百日時「別用100天評斷我」的說法並無二致,蔡英文軟中帶硬地將外界對她的質疑,解釋爲外界還看不明白她的施政節奏使然。

回到臺灣現況,以蔡英文上任後爲了推動週休二日,強推的所謂「一例一休」與年金改革爲例,其背後企圖改變的,是臺灣社會最根本的個人利益分佈與結構,牽一髮而動全身,這也成爲蔡英文在推動各項變革時,民調直線下挫的主因。就理性選擇的解釋,在就任初期、民望甚高的當下,蔡英文不當如此作爲,向社會既得利益結構開戰,不啻拿石頭砸自己的腳。

但既然蔡英文如此做了,背後必然有其一套邏輯支撐她。回顧上任之初,蔡英文便言明「解決問題」與「溝通政府」,配合她慣性將各項議題攤在同一個時間、空間,納入社會各界的利益團體、進步團體一同商議,以尋求共識的作爲,或許這正是蔡英文想要實踐的施政模式:結合民間參與,拉着社會背書、推動深層改革。

臺灣目前的確面臨許多迫切需要改革的問題,大部分的人民也沒有耐性繼續等下去。然而改革需要由有能力、有決心、有韌性的政治領導人帶領,才能成功。蔡英文展現能力、決心與韌性,敢於挑戰臺灣過去舊的「政治方程式」,改變遊戲規則,與一般民衆只顧眼前利益的短視相比,這樣的執政決心更值得肯定。

但於此同時,推進改革的過程中,蔡政府也應記取「一例一休」倉促闖關造成「爛尾」的教訓。另一方面,對於臺灣民主政治未來發展,蔡英文也要有開放的心態。如果民進黨政府真的藉由追查不當黨產讓國民黨泡沫化、或甚至「消滅」,這樣的鬥爭思維,即不利於彌合臺灣的政治撕裂,也可能抵消蔡英文堅持改革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