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雜誌/德國綠能、日本節能 臺灣萬萬不能?

文/楊瑪利

今年底,從計劃興建至今長達33年、總投資金額超過3000億元的核四,預定將交付公投。 但其實,臺灣必須面對的能源問題,核四只是其中之一。在覈四背後,是臺灣未來電力該從哪裡來,會不會缺電,纔是更關鍵的。

面對未來,臺灣能源該朝什麼方向走,目前仍衆聲喧譁。《遠見》歷經三個月密集籌劃,走訪德國法國日本等三種不同能源模式,看看人家如何做能源抉擇?除了分析成功之道,也關注他們付出了怎樣的代價

如果要向「核」走的話,一向自詡爲歐洲領導者的法國,堪稱全球最成功的典範

歷經1960年代失去殖民地天然資源供應,加上1970年代石油危機,促使法國人決心發展核電,40年來的極速衝刺,讓法國獲得了接近50%的能源自主度,更成爲全球最大的電力出口國,把核電變成外銷主力產業

身爲全球最大觀光勝地的法國,同時也是歐洲核電密集度最高的國家境內遍佈19座核能電站與58個反應爐,每年提供全國超過3/4的電力。使法國成爲歐洲能源價格最便宜的國家,40年來維持了不錯的安全績效。

只是,爲什麼這麼浪漫又重視人文歷史的人民,會這麼高比例願意繼續使用核能?法國人民難道不怕核災嗎?核能專家是如何說服人民接受核能的呢?這些都是《遠見》採訪法國試圖要尋找的答案。(頁231)

向綠走?理性德國發1/4綠電

若要向「綠」靠攏的第二種模式,德國無疑是典範。早在20世紀末,德國就訂出了終極廢核的長期目標,2011年爆發福島核災,更喊出2022年終結核電,廢核速度領先各國。

德國能大聲向核電說不,最大本錢就是比重愈來愈高的再生能源。去發電量接近1/4,來自逾風力太陽能水力生質能等綠色電力。到2050年,還要提高到80%!

德國如何發展再生能源?成功之道是什麼?十年來德國電價已成長一倍,目前是臺灣的四倍。德國人民爲何願意付出高電價呢?這些都是《遠見》本次採訪想了解的答案。(頁206)

第三種模式是資源與地理狀況接近臺灣的日本。原本核電佔三成的日本,在福島核災那年,隨即暫停50座反應爐當中的48座,剩下兩座機組亦將於今年9月大修停機,進入「零核狀態

長久以來依賴核電的日本,如何因應驟缺的三成電力呢?後來我們發現,原來全國上下都在努力節電,用節電來度過危機。他們又是如何節電的呢?(頁255)

看了三個國家的發電、用電電費後,再分析臺灣狀況,其實面臨三難。

一是幾乎無法新設任何新電力。不要說核能,火力、風力等都面臨抗爭

二是低電價,因此沒有節能誘因

若真要調漲電價來促使節能,也難推動,漲價永遠是最不討好的政策。面對電力未來,臺灣會不會「萬萬不能」?沒有一條路走得通?(頁278)

本期精采文章專題甚多。包括行政院長江宜樺首次接受雜誌專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9月來訪前的獨家專訪、以及引起廣泛討論的大陸總理李克強改革大陸經濟等專題。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9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網】【立即購買遠見雜誌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