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來造新能源車,會不會產能過剩?警惕短期投資過熱

都來造新能源車,會不會產能過剩?警惕短期投資過熱

要說當前投資最火熱的領域,新能源車無疑是其中之一。

方面小米百度、華爲、阿里、吉利等各類資本巨頭都蜂擁殺入,直接造車佈局新能源車產業鏈。另一方面,很多地方政府的造車熱情格外高漲,新能源相關項目也是“一路綠燈”。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四川樂山太陽能研究院院長姜希猛帶來了《關於新能源汽車產業健康發展建議》,其中指出:“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投資面臨產能過剩的苗頭”。

姜希猛建議,各級政府和企業齊心協力,儘快培育、發展、壯大消費市場,與此同時,相關部門應完善相關政策法規體系優化政府補貼扶持方式,加強行業監督管理

巨頭涌入

“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投資面臨短期產能過剩的風險”,姜希猛說道。一方面,傳統車企紛紛行動,宣佈了幾何級的產銷增長計劃,北汽新能源、比亞迪等斥巨資佈局新能源產線。另一方面,蔚來、小鵬、理想等造車新勢力在獲得阿里巴巴、騰訊互聯網巨頭的投資後,一路“高歌猛進”。

事實上,跨界造車已經成爲一種新潮流

2月19日,小米傳出造車傳聞,引發市場關注。隨後小米於2月21日作出“耐人尋味”的迴應:集團一直關注電動汽車生態的發展,但還沒有到正式立項階段。雖然如此,但小米集團旗下汽車相關專利技術已達數百項之多。

此前在1月11日,百度與吉利控股集團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共同宣佈組建智能電動汽車公司;一週後,即1月19日,騰訊也與吉利汽車集團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圍繞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等六大領域展開全方位深度戰略合作。

再往前追溯,去年11月阿里入局造車,與上汽聯合打造全新智能電動汽車品牌智己汽車”,創始輪融資達100億元。除此之外,一些傳統行業的龍頭企業也開始跨界“造車”,恆大地產、格力集團、中信集團漢能集團等均通過各種方式投資新能源汽車產業

“許多沒有造車經驗的投資主體紛紛殺入該市場後,在短期內快速形成了大量產能併爲產能過剩埋下隱患。”姜希猛表示。

根據國務院《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到2020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生產能力達200萬輛的發展目標

但在實際落地過程中,新能源汽車的產能規劃遠超此前設定的目標。

根據中國流通協會發布的數據,僅僅在2015年至2017年6月底,國內已經落地的新能源整車項目超過了200個,相關投資金額超過10000億元,各類車企已經公開的新能源汽車產能規劃超過2000萬輛,是設定目標的10倍。

2020年11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的新規劃,提出了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的新目標。

從地方來看,上海、北京、浙江等大部分地區也相繼出臺了各自的《新能源汽車五年規劃》,堆積了更加巨大的資金投入。

多重利益驅動

產能過剩隱憂的背後,有着一系列深層次的原因。

一是造車入局者原本所處的行業競爭激烈或面臨天花板,需要新的業務實現增長。業內人士認爲,對於小米、阿里、百度、蘋果等科技互聯網企業明確造車或傳出造車傳聞,這些企業既有業務轉型的需求,也有新能源車的生產製造工藝已經日漸成熟的現實考慮。

與此同時,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資本市場的熱烈追捧,導致這些外部企業都想通過新能源汽車來提升自己的價值。就在小米傳出造車傳聞的當天,即2月19日,小米股價一度暴漲,截至當日收盤,其股價上漲6.42%爲30.65港元/股,市值大漲466億元至7723億港元。

而在2020年,新能源汽車在資本市場更是迎來高光時刻。特斯拉市值從去年年初不到800億美元,一度上漲至今年1月的8371億美元,一年暴漲近10倍。同期國內的造車新勢力蔚來的表現亦十分亮眼,市值從不到40億美元,一度暴漲近25倍至980億美元的歷史高點。

此外,姜希猛稱:“政府的財政補貼成爲推動新能源汽車佈局的動力。”

早前工信部、財政部四部委發佈的《2013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標準》顯示,純電動乘用車每輛最高補助6萬元,燃料電池乘用車每輛補助20萬元。

最新政策顯示,2021年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標準在2020年基礎上退坡20%,續航里程在300公里-400公里(含300公里)的純電動乘用車補貼下降至1.3萬元;400公里以上(含400公里)的純電動乘用車補貼下降至1.8萬元。

“除了中央補貼,很多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比例對新能源汽車進行配套補貼,兩級政府的補貼總額較高,”姜希猛表示,大量企業不按市場實際需求,過量生產以換取國家補貼,有的企業甚至違規造假“騙補”,如此操作產能過剩不可避免。

此外,他表示,新能源汽車產業一旦形成規模化投產,利潤高、產值大、附屬產業帶動性強,對於地方經濟增長具有大幅拉動作用。“僅僅在上海市就規劃出臺了嘉定、青浦臨港三個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合肥、武漢,包括與武漢同屬湖北的襄陽,以及西安、重慶、深圳等城市,都各自宣佈了要打造‘新能源汽車之都’的計劃。”

姜希猛認爲,不顧本地是否具有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具體條件,而盲目跟風上馬的做法,將給以後的產能過剩埋下隱患。

在崔東樹看來,新能源汽車產能面臨過剩苗頭,從另一方面來看也是好事情,“因爲更多的企業進入,能提升產業競爭力,促進行業高水平發展。”但他同時也提到,要防止借新能源汽車圈地圈錢的行爲,這對地方政府也是巨大的壓力。

從“養”到“治”

姜希猛表示,各級政府和企業齊心協力,儘快培育、發展、壯大消費市場,“擴大市場是解決產能過剩的首要良策。”

姜希猛的建議是,同時從“軟件”和“硬件”兩個方面加強相關基礎設施建設,“軟件”方面包括出臺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方案等,“硬件”方面包括充電樁、充電站、售後服務站等配套設施建設。

與此同時,還需要不斷創新商業模式,努力開拓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支持國內過剩產能走向國際市場,加快培育知名的新能源汽車自主品牌,以及探索推進電動汽車租賃服務等。

“從更深的層面看,政府對於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思路要有所轉變”,姜希猛表示,“政府要從‘養’過渡到‘治’,從初期的大力培養過渡到當前的有序治理。各級政府要切實掌握新能源投資的實施數據,根據市場節奏適當控制投資規模進度;在產業引導資金,及跟投資金方面進行控制防止短期過熱,造成後期對整個市場的傷害。”

2020年底,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發展改革委等四部委發佈的《關於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提到,切實防止重複建設,推動提高產業集中度。加強汽車投資項目和生產准入管理,嚴控增量、優化存量,嚴格執行新建企業和擴大產能項目等規範要求。

下一步,姜希猛建議,管理部門應繼續優化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優化政府補貼扶持方式,加強行業監督管理。

第一,繼續加強各級政府部門對新能源汽車的優先採購和強制採購,出臺相關採購細則,通過技術標準控制、比例控制等推進政府採購活動有序開展,有效防範新能源汽車的過剩產能。

第二,進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車產品進入目錄的技術門檻,並對進入目錄的相關產品進行動態調整;改變當前補貼發放的“普惠制”,轉爲“獎優扶強”,提高財政補貼的扶持效率。

第三,對於新能源騙補行爲,可以通過建立匿名舉報機制和獎懲辦法,利用互聯網及媒體對“騙補”行爲實現社會監督。

長安汽車黨委書記、董事長朱華榮日前表示,當前新能源市場總體呈現出高端放量、低端爆發、中端不盡如人意的情況,建議進一步優化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各地方政府與國家戰略規劃要保持一致;行業組織建立“積分池”管理機制,調控市場供需;加強標準體系建設,探索新能源汽車與電網互動應用,降低新能源汽車全生命週期成本。

杜一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