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成廣東第三個千萬人口城市 這些板塊增長最快
人口首破千萬 性別比高達130.6
東莞市統計局發佈的顯示,2020年11月1日零時,東莞常住人口爲1046.66萬人。2020年,東莞常住人口首次突破一千萬大關,進入千萬人口城市級別行列,成爲繼廣州、深圳後,廣東省第三個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的人口大市。
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比較,全市常住人口增加224.64萬人,增長27.33%,年平均增長率爲2.45%,增速比上一個十年的年均增速(1.72%)提高了0.73個百分點。東莞市佔全省人口總量從2010年的7.88%提高到8.31%,提高0.43個百分點。
全市常住人口中,流動人口爲795.22萬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增加146.08萬人,增長22.50%。其中,外省流入人口619.35萬人,省內流動人口爲175.87萬人。
大量外來務工人員流入之下,東莞的年齡結構也比較年輕。數據顯示,東莞市60歲以上人口占比5.47%,在全省排名第二低,僅次於深圳(5.36%),比全省(12.35%)低6.88個百分點,比全國(18.70%)低13.23個百分點。
東莞市統計局網站發佈的七普主要數據解讀文章(下稱“解讀”)稱,從人口年齡結構上看,東莞市屬於“年輕城市”,適齡勞動力人口占比大,經濟發展保持活力,從人口紅利轉向人口紅利與人才紅利並存。老年人口的規模平穩增長,人口老齡化程度對比全國水平相對較輕,將有利於該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人口和經濟社會持續協調發展。
從性別比來看,東莞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人口爲100)由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17.81上升爲2020年的130.06,位居廣東第一,在主要一二線城市中也高居榜首,呈現明顯的“男多女少”格局。
前述解讀文章稱,東莞常住人口性別比升高主要是受流動人口性別比偏高的影響。從戶籍人口來看,2020年東莞戶籍總人口性別比爲96.31,性別比趨於均衡狀態,但外來流入人口男性多於女性,因此帶來全市常住人口性別比顯著升高。
“外來人口流入的性別比高低與產業結構有密切關係,東莞作爲製造業名城,製造業從業人員數量龐大。從我市的產業經濟發展情況來看,傳統產業持續升級轉型,新興產業、高技術、先進製造業等新動能加速發展對用工需求結構產生較大影響,對男性勞動力需求量增加。”該解讀稱。
實際上,包括東莞在內,多個珠三角的製造業大市性別比都比較高,深圳達到了122.43,佛山爲119.12,中山是117.12。從全省來看,整個廣東省以113.08位居各省份第一。
人口專家、廣東省人口發展研究院院長董玉整對第一財經分析,不要過分擔憂東莞等城市男多女少、多出來的男性不好結婚的問題。總人口性別比偏高,並不意味着婚配人口性別比就一定偏高。
“考慮到這個現實的因素,對於總人口性別比偏高的問題,就不要過分擔心了。當然,性別比偏高的問題確實是存在的,不能視而不見,全社會都應該樹立正確的觀念,想想有效的辦法,切實幫助大家解決婚配問題,共同構建幸福家庭,打造和諧社會。”董玉整說。
從區域分佈來看,東莞33個鎮街(園區)中,人口超過60萬人的有3個,分別是虎門鎮83.81萬人、長安鎮80.74萬人、塘廈鎮62.90萬人。這些鎮的經濟實力都非常強,GDP總量甚至超過了中西部的很多地級市。比如位居東莞鎮街第一的長安鎮2020年GDP首次突破800億元大關,達到801.95億元。
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33個鎮街(園區)中,有32個人口增加。其中有7個鎮街人口增長超過10萬人,依次爲:大朗鎮、虎門鎮、塘廈鎮、長安鎮、南城街道、厚街鎮、東城街道,分別增加24.59萬人、19.95萬人、14.69萬人、14.32萬人、12.90萬人、11.25萬人、10.43萬人。
從區域分佈來看,位居東莞南部的臨深板塊增長非常快。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深圳面積較小,功能外溢多。過去東莞環深圳一帶比較興旺,產業發達、人口多,深圳人過來居住多。近幾年在華爲帶動下,松山湖產業園崛起,帶動周邊區域人口大增。
去年9月,東莞市委召開第十四屆委員會第十一次全體會議,會議審議了《關於進一步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 推動南部各鎮加快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東莞南部臨深的虎門、長安、大嶺山、大朗、黃江、樟木頭、鳳崗、塘廈、清溪9鎮高水平對接和融入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範區,探索與深圳共建“深莞深度融合發展示範區”。
值得注意的是,與東莞相似,珠三角的另一個製造業大市佛山,十年人口增加230.46萬人,增量主要集中在臨廣區域。數據顯示,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超過200萬的南海、順德兩區,2020年雙雙突破300萬人。南海常住人口繼續位居全市第一,達366.72萬人,增加107.84萬人,增長41.66%。
彭澎分析,一線城市的溢出效應很強,佛山的不少常住人口中,是屬於異地居住,即工作在廣州、生活在佛山。深圳和東莞之間也是類似情況。目前隨着軌道上的大灣區建設加快,未來大灣區內部交通無縫對接後,這種功能外溢還會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