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投資,臺灣的新功課

最近越南電子錢包公司MoMo進行新一輪融資,總共籌到1億美元,對於一個新興市場產業新創企業來說,是很驚人的數字,也說明越南和東南亞市場的潛力

近期大陸禁止臺灣鳳梨進口,引起市場過度依賴中國議論,值得注意的是,臺灣出口到大陸鳳梨數量是東南亞的一百倍。雖然政府與民間發動一波吃鳳梨熱潮,但臺灣畢竟不是中國大陸,無法用「內循環」方式帶動經濟美國封殺華爲,習近平改用內需取代出口,但臺灣沒有這個條件,一定要走出去,東南亞市場是首選。臺商目前東南亞佈局生產製造爲主,不像中國大陸當年康師傅和旺旺搶佔消費市場

投資東南亞,必須有正確的思維與方法,包括以下幾個重點:

第一,東南亞整體是一個經濟體。臺商過去習慣以單一國家思考,主要原因是把東南亞單純當作生產基地。但東南亞各國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無法分割。過去已有東協,現在又通過RCEP,因此未來東南亞經濟勢必會進一步整合。

第二,東南亞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特色。雖然世界以整體角度看東南亞,但每個國家還是有自己的語言風俗商業習慣,不能一概而論,這對臺商是極大的挑戰。

第三,「政治」是東南亞關鍵字。近期緬甸政變全球爲之譁然,許多外商多年投資毀於一旦。臺灣和東南亞沒有邦交,相對處於弱勢。值得注意的是,東協各國對美國和中國採取等距關係,雖然在經濟上與中國合作,但並不代表接受中國主權擴張,都想在「一帶一路」和美國勢力中取得平衡。如果臺灣存着聯美抗中、以「南」制中的心態,恐怕沒有國家願意和臺灣打交道。因此,同時和美國及中國維持友好關係,是在東南亞成功的關鍵。

第四,「市場」比「工廠」重要。臺商佈局主要集中在製造,但這並不代表未來趨勢。以越南爲例,臺商投資尚落在日本、中國大陸、南韓新加坡之後,但近期電子大廠佈局越南,急起直追。製造重成本,會不斷變更地點,如同臺商當年在中國大陸從華南移到華中,再轉到華北。單純逐水草而居很辛苦,但擁有自己品牌就不一樣,價值會隨時間而增加。

第五、「本土」比「臺商」重要。臺灣人一定要脫離自己小圈圈,和各國文化、商業和經濟接軌,融入當地社會。以往臺商在中國大陸,因爲語言相同,所以沒有障礙,但東南亞完全不同,必須重用當地人才,尋找策略夥伴,避免陷入單打獨鬥局面。

展望未來,臺灣企業在以下幾個領域,可以加強佈局:

首先,是資通訊數位經濟產業。這裡所指的並非只有資通訊產品,更包括涵蓋5G、AI、物聯網智慧解決方案。臺商不應只有產品或零組件製造思維,還須具備系統整合能力,以「AI+」方式,將各種產業數位化、智慧化平臺,向東南亞輸出。與歐美大廠相比,臺商有「性價比」和「接地氣」等相對優勢。

其次,可深耕醫療健康產業。新冠肺炎後,全球認識到臺灣醫療水平乃世界一流。除了醫藥和醫材以外,臺商更可探討如何將「臺灣經驗」醫療解決方案和醫院管理能力,與東南亞市場需求結合。

再者,應瞄準消費升級。東南亞商業結構纔剛起步,隨着經濟發展,人民都渴望擁有更好的產品,當年康師傅在大陸一炮而紅的經驗,可以在東南亞複製。臺商最大問題是規模和膽識不夠,不敢走出去掌握商機

新經濟浪潮已來襲,徹底改變傳統遊戲規則,線上與線下結合,國界已不再有意義。臺灣有科技與傳產,懂美國也瞭解中國,既生產也有銷售,沒有理由不能在東南亞成功。連來自新加坡的新經濟龍頭蝦皮都能重塑臺灣電商市場,現在正是臺灣前進東南亞的最佳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