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前行不忘來路,青年考古人接續奮鬥

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28日下午就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爲題舉行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指出,要積極培養壯大考古隊伍,讓更多年輕人熱愛、投身考古事業,讓考古事業後繼有人、人才輩出。

總書記的講話讓考古學界深感振奮。在“考古圈”中,有這樣一羣年輕人出於熱愛,選擇考古作爲自己的學業與事業,走上了與前輩們一樣的探索之路。總書記的講話讓他們備受鼓舞,也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初心和熱愛與古人對話

“我從小就喜歡歷史和文物,受到樊錦詩先生的影響,所以報考了考古專業。”今年,湖南女孩鍾芳蓉以676分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專業引發熱議

無獨有偶,近年來,像鍾芳蓉這樣因爲熱愛而選擇考古專業的學生越來越多。南京大學歷史學院考古學專業2017級本科生霍紅莉就是其中之一,“考古學不是看見,而是發現。選擇考古學,是我沒有後悔過的一件事”。

曾主持發掘河南安陽殷墟的李濟先生是霍紅莉的“偶像”。她說,考古行規“不藏古、不鬻古、不鑑定”中的“不藏古”就與李濟先生有關。“所謂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考古人應該避嫌。”從初次聽到時的不解,到逐步明白其中的深意,霍紅莉越來越敬佩考古工作者,也對考古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它是一門從一塊石頭推斷整個文明的學問。”

總書記的講話讓霍紅莉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選擇,她打算繼續在考古專業讀研深造,投身考古事業,“希望可以成爲考古隊伍‘新鮮血液’的一份子”。

學習總書記的講話,復旦大學文物博物館學系科技考古研究院青年副研究員寧寧備受鼓舞:“國家對考古文博事業的重視,一方面爲我們以後更好地開展工作提供了機遇,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們必須以身作則,幫助大衆正確認識考古,用更生動的語言傳播考古,真正做到讓文物活起來。”

2019年冬天董寧寧(左一)帶領學生在新疆整理動物骨骼受訪者供圖

作爲一線教育工作者,董寧寧注意到,這幾年選擇考古專業的學生慢慢增多了。“生源來自全國各地,這對考古來說是一個好現象。”董寧寧說,“同學們可以以此瞭解不同地區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培養追溯文化背後歷史深度的興趣。”

董寧寧表示,考古研究的核心是人,無論今人還是古人,認識到人的多樣性,學會尊重由此帶來的文化多樣性,才能更好地和古人對話。

用堅守和專業讓文物“說話”

吳偉故宮博物院考古部的工程師,總書記的講話讓他既興奮又激動:“對我來說,這是最好的激勵和鼓舞,我爲中國考古學今天取得的成就感到無比自豪!”

在故宮,“一邊上房頂一邊下地”是吳偉的工作日常。“考古人的工作就是手鏟釋天書。”吳偉說,除了“證經補史”,考古發現的遺物、遺蹟也可以使古代社會的歷史文化更立體、更鮮活,社會大衆也更容易共情。“我們在故宮考古發掘中發現了很多現在不存在的宮殿基址,這些‘地下的宮殿’不僅對故宮的歷史變遷研究有重要價值,也能讓觀衆感受到故宮600年的變遷。”吳偉說。

對吳偉來說,“下地”可以考古,“上房頂”也可以考古。負責故宮大高玄殿修繕保護項目時,他大膽創新,系統應用考古學研究方法,取得了很多新發現和新收穫,讓“屋頂上的考古”成爲一大亮點。

吳偉在故宮進行考古工作。受訪者供圖

如今,故宮博物院在年輕人中的影響力和吸引力不斷增強,向吳偉諮詢故宮博物院專業崗位的學弟學妹也越來越多,“我們考古部門每年都會向各大院校考古專業招聘實習生,報名人數常常爆滿”。

談及未來,吳偉表示,要努力踐行總書記提出的4點要求,虛心學習和傳承前輩們的考古精神專業知識,發揚“傳幫帶”的優良傳統,同時積極參加文博活動,普及考古學知識,激發青少年對考古的興趣。

今年7月初,董寧寧帶領兩名學生到新疆昌吉州奇臺縣整理研究了一萬六千餘塊石城子遺址出土的動物骨骼。這是她入選2020年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兩漢時期新疆邊防城址的動物考古學研究”課題中的一部分。“動物考古本質上是爲了獲取和人有關的信息。”董寧寧說,“從動物視角切入,不僅能關注古人的生產生活,還能爲保護和開發新疆考古資源提供思路。”

對董寧寧而言,考古既是興趣亦是責任。“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大學教育讓考古學窮極的問題得到繼承,這讓我感到了生生不息的活力”。

董寧寧表示,作爲教師,踐行總書記的要求首先是要做好本職工作,第二要努力將考古工作與當下社會更好地聯繫起來,第三可以藉助自己海外求學的背景優勢,提高中國考古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在世界舞臺講好中國故事

匠心沃土讓年輕人留下

“考古是一項基於實物資料的科學研究,一次偶然的發現就可能改寫歷史。因此,考古是一門帶給人類希望和期待的學科。中國考古學是在研究中瞭解我們祖先的歷史文化,乃至其對人類文明的貢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在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說。

如今,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了考古和文博專業,爲立志投身考古的青年耕作出一片“沃土”。王巍說,“建國初期,全國僅有兩所大學設有考古和文博專業,改革開放後升至10所。去年年初,我們統計發現全國有40多所大學開設了約90個考古、文博、文保專業。這是前所未有的局面。”

如何吸引更多像鍾芳蓉和霍紅莉一樣的新生力量熱愛、投身考古事業?王巍建議,考古和文博工作者要將遺址和出土文物所包含的歷史文化信息進行深入研究、闡釋,並以故事的方式講出來,以喚起青少年羣體對考古的興趣。同時,改善田野考古工作的設施和生活條件、爲考古單位增加編制、提高田野考古人員的待遇等措施也可以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考古隊伍。

“從實利主義來講,考古對很多文明遺蹟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從理想主義來看,考古爲揭示文明起源、傳承文化而盡力。”董寧寧說,“考古人真正的浪漫是行走在大地上、掩埋在黃土下。”當古老的文明遺蹟遇上年輕的考古力量,當青年考古人從老一輩考古學家身上習得“擇一事、終一生”的堅守與奉獻,熠熠生輝的中國考古精神,正代代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