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韓延、演員易烊千璽談電影創作

“相信美好,相信人間值得;相信隨手送出的一朵‘小紅花’,能開出漫山遍野的紅霞;相信人性的微光,能匯成滿天星火,溫暖你我。”新年伊始北京朝陽醫院眼科醫生陶勇在微博發了一篇影評,分享電影《送你一朵小紅花》帶來的感動,迅速被頂上當日熱搜榜。

被感動的不只是陶勇醫生。這部講述兩個抗癌家庭故事的電影,自上映以來,牽動了廣大觀衆的心。日常生活裡的不普通,平凡人生裡的不平凡,故事裡的人真誠訴說,故事外的人感同身受。日前,該片已突破10億票房,印證了它在觀衆心中的分量。

近日,影片導演韓延、主演易烊千璽接受本報記者專訪,講述了創作中的所思所悟

記者:《送你一朵小紅花》是韓延執導的第二部抗癌題材電影,爲何持續關注這一題材?

韓延:5年前,我在拍攝電影《滾蛋吧!腫瘤君》時,就萌生了拍“生命三部曲”的想法。《滾蛋吧!腫瘤君》講述漫畫家熊頓作爲個體與病魔抗爭過程。《送你一朵小紅花》則更多從抗癌的層面切入,讓我們看到芸芸衆生相,看到病患家庭乃至陌生人之間的陪伴與前行。片名“送你一朵小紅花”,“你”是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小紅花”則寓意一種獎勵和鼓勵,代表了人與人之間的善意。新冠肺炎疫情讓大家對生命的思考沉重了許多,我們需要做這樣一部電影去表達當下的思考,也讓大家在電影院獲得宣泄和療愈。

記者:整部電影探討了我們的怕和愛、命運的剝奪與贈予。抗癌是一個沉重的話題,電影基調卻明亮溫暖,人物樂觀堅強。爲什麼選擇這樣的主題、這樣的風格?

韓延:生活可能比任何影像都來得生動,我們不需要也不應該把痛苦展示給觀衆。實際上,文藝作品最該給觀衆帶來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治癒。我們想通過電影表達的是,生活不易,但我們還是要笑對生活,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一位觀衆曾告訴我,《滾蛋吧!腫瘤君》陪伴他抗癌的艱難時刻,讓他獲得了戰勝病魔的勇氣。這件事深深觸動了我。我們拍一部電影的投入非常大,如果觀衆看完電影沒有任何觸動,無疑是資源的浪費。希望《送你一朵小紅花》也可以撫慰同樣有人生疑惑的觀衆。

易烊千璽:影片中的韋一航跟我年紀相仿,我很好奇,他經歷的人生和看世界的角度是怎樣的。開拍前,我查找了一些關於腦癌的資料,原本以爲要演比較虛弱的病人,但我們的影片並不是着重描述疼痛和苦難。拍攝的過程,讓我明白,越平實自然的敘述,傳遞出來的力量反而更真實更強大。

記者:抗癌少年韋一航的藝術形象讓人印象深刻。他最初的性格讓年輕人有親近感,他與命運抗爭、成長的蛻變也說服了很多年輕觀衆。

韓延:韋一航身上有三重矛盾,自我的矛盾、與父母的矛盾、與社會的矛盾。他的成長蛻變,就是與這三重矛盾和解的過程。生活經歷讓他慢慢明白了一個道理,這個世界很公平,有愛他的父母、支持他的朋友,自己的“喪”其實是一個標籤。而當他勇敢邁出那一步、積極擁抱生活時,發現了生活中處處是獎勵。這種變化,我們在影片中是掰開揉碎去講,就像小火慢燉一般。

《送你一朵小紅花》的主人公正值青春期。我最初擔心同齡演員,沒有經歷過人生的起起伏伏,很難與角色契合。但與易烊千璽接觸後我發現,他對生活的感受出人意料地成熟。我把他本人的生活習慣性格特點融入韋一航這個人物。開拍後,他又加入很多自己對於角色的揣摩。比如,他設計了韋一航握着筷子中間吃飯的習慣,幾乎騙過了劇組所有人。故事前半段,韋一航一直駝揹走路、蔫着說話,與易烊千璽本人也完全不一樣。

易烊千璽:我們這個劇組的氛圍特別好,大家潛心創作,在那個環境裡一些想法總能自然地流淌出來。剛開拍的前兩天,我發現韋一航的外表、髮型、衣服搭配,跟我完全一樣。我擔心,熟悉我的朋友看電影時會出戲,覺得這個人物跟我重合度特別高。我就嘗試着,從人物的外觀比如坐姿、走路的姿勢、肩膀的斜度,這樣的細節做改變,讓大家看到另外一個普通男孩的樣子。

記者:細膩的生活質感是這部影片的突出特點。韋一航與父母的日常生活,外賣小哥、醫院病友等“閒筆”人物,都讓觀衆很容易代入、產生共情。你們如何將自己對生活的體悟融入創作?

韓延:我看過一個短視頻,凌晨兩三點鐘的公交站,結束一天工作的清潔工夫婦在慶祝生日。看到老先生揮舞熒光棒老伴兒跳舞時,我的眼角溼潤了。對很多人來講,那個公交站只是必經之地,但對他們而言,幾乎是生活的全部。其實只要我們用心觀察,生活中這些很美的場景和畫面,總會走進我們心裡。我把這些年陪家人看病,對生活的積累與觀察,點點滴滴都放在了裡面。外賣小哥、異地求醫的父女倆等,都是在生活中與我擦肩而過、給過我感動的普通人

易烊千璽:我的感受是注意細節。人物的成長變化是一點一點積累而成的。儘量豐滿細節,纔可能塑造一個大家相對熟悉、相對真實的人物。

有句話說,“人要跳出自己的小世界,才能變化成長”。我覺得,這對於演員來說更加重要。但人與人的接觸總歸有限,我想真正瞭解生活,往深處往廣處研究人物,除了留心觀察,還可以通過戲劇電影紀錄片等藝術形式吸收養分

隨着年齡增長,見識豐富,演員對不同人物、臺詞、故事,會有不同的理解和表達。這就是經典作品流傳數百年,依然持續被演繹的原因。某種程度上,演員的生活閱歷,決定了角色的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