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彈陣地上的“父子兵”

李遵龍兒子李佳浩一起探討專業問題吳永星

張澤覲考上火箭軍工程大學張思田專程休假陪他一起去報到。胡銀

佘建斌和兒子佘立明一起探討裝備接收要點。肖兵

隱星稀,夜戰正酣。在一場火力突擊演練中,一對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們時而一起研究戰場保障計劃,時而共同爲裝備把脈排障……他們,是火箭軍某旅的一對“父子兵”――導彈專家、高級工程師佘建斌和助理員佘立明。

同一個強軍夢,凝聚起兩代人。金秋時節,記者踏訪祖國大江南北的座座導彈陣地發現,像他們一樣的“父子兵”還有不少。他們,有的相距千里相互勉勵研戰謀戰;有的同在一個營連並肩作戰;有的共同奮戰科研戰線攻堅克難……

後浪推前浪,終究匯聚成改革強軍的滾滾浪潮;新兵與老兵,共同戰鬥在礪劍鑄盾的火熱戰場。

連日來,與火箭軍部隊3對父子兵面對面交流、零距離跟訓中,記者聆聽他們接力從軍、攜手戰鬥、逐夢沙場的故事,從中感受到了當代軍人軍營的摯愛深情和爲國擔當的濃濃情懷。

“讀懂您的嘮叨,我有了前進的動力”

金秋十月,西北高原,寒意濃濃。

漆黑一片的大漠中,一盞孤燈格外顯眼。野戰帳篷裡,火箭軍某旅保障處助理員佘立明埋頭加班――他要連夜準備完第二天裝備交接所需的物資。

這樣的裝備交接他已組織過很多次,就算不熬夜準備,他也大概清楚需要什麼。但這次不同,負責技術把關的是他父親――火箭軍導彈專家、旅高級工程師佘建斌,一個在佘立明眼中極其嚴格且刻板的人。

父親佘建斌從事裝備工作已經整整37年。佘立明8年前軍校畢業後,開始進入這個領域。這些年,佘立明參加過許多次任務,和父親一起奮戰的就有13次之多。即便如此,對於佘立明的工作,父親依然沒有放心的時候。

“總有嘮叨不完的‘提醒你一句’。”佘立明的孩童時代記憶裡,父親是個寡言少語的人,可到了部隊後,父親雖然威嚴不減,卻變得嘮叨了。

父子工作重疊的日子,是佘立明心慌彆扭的時刻。2017年9月,父子倆同時參加某裝備接收任務,佘立明作爲牽頭人負責安排和協調,由於經驗不足、指揮不當,致使接收現場車輛和人員出現了短暫的混亂。

“佘立明,我提醒你一句,裝入列車的數量和你手上的清單是不是一致?和廠家交出的是不是一致?編號是不是一致?”在現場把關的老佘看出問題,板着臉提醒,語氣之重讓佘立明完全沒有感受到那是他的父親。

不過有問題就是有問題。佘立明趕緊盯住現場,迅速逐一指定負責人,對每節車輛進行清查,覈對包裝編號,這才避免了混亂。

工作上,高級工程師佘建斌出差,大都由擔任裝備助理員的佘立明安排負責。資料準備是否齊全、情況是否掌握清楚、時間是否對接準確、考慮問題是否周到,一定是父親必問的問題。從旅裡去往高鐵站的路程只有短短數十分鐘,父親佘建斌硬是用這段時間講了一堂課,讓負責帶車的佘立明神經緊繃,生怕答不上來或者出錯挨訓。

“被誰說都不願被他說。”父親爲何嘮叨,佘立明心裡雖然也懂,卻總覺得不服,他無數次暗下決心,讓父親找不到嘮叨的機會。每一次受領任務,佘立明都特別細緻,涉及到的數據資料,不反覆覈對個三五遍絕不放手。多位領導這樣誇他:“年紀輕輕就有這樣細緻的高標準,難得!”

佘立明的工作得到肯定,在圈內贏得了一定名聲,可父親從未當面表揚過他。直到那年,佘立明在體檢中被查出心臟室性早搏,複查確診後被強制安排住進了醫院

得知情況,在數千公里外剛參加完某產品出廠評審會的佘建斌,連夜購票乘飛機趕到了醫院。

佘立明住院期間,母親換班照料時告訴兒子:“其實你爸最疼你了!”這句話,佘立明打心裡不太贊同。可看着頭髮花白的父親忙前跑後,又找醫生詢問病情治療方案,又問護士諮詢生活飲食注意事項,還不斷給老同學打電話瞭解偏方妙招,佘立明心裡五味雜陳。

一個陽光灑滿病房的午後,老佘正坐在兒子病牀前認真地看書,不時扶一扶鼻樑上的老花鏡,兩鬢的白髮有些扎眼。時光靜謐恬淡,佘立明終於忍不住開口:“爸,爲啥你總愛叨叨我,有時還當着那麼多人的面?”

聽到這一問,佘建斌有些懵又有些心疼。其實他心裡一直有愧,自打兒子佘立明出生,他一直忙於裝備的事,對兒子照顧太少,所以他總想在工作上幫助兒子,彌補缺失的父愛。

“武器裝備是部隊戰鬥力的基礎,是部隊打贏戰爭、戰勝敵人的關鍵。”老佘的這句口頭禪,這一次說得特別認真,“組織把任務交給咱們,咱們就要幹好。裝備工作又細又雜,任何一個小失誤,都可能釀成大錯。”

自覺說得激動了,佘建斌平緩了一下語氣:“我能教給你的東西不多,就唯有裝備工作的嚴謹細緻,所以總想提醒你多注意……”

躺在牀上的佘立明不知啥時候,已是眼圈泛紅:“爸,別說了,我懂了,我會更加認真的。”

出院後不久,父子倆又同時出任務。這次,兩人沒有同行,父親跟大部隊去了西北戈壁灘,兒子去了中原腹地。

雖沒有父親跟着嘮叨,但佘立明心裡始終緊繃着。因爲讀懂了父親的嘮叨,他也要建立自己的標準,讓父親放心,讓組織放心。

“您引領我走好軍旅路,我與您共圓軍校夢”

張思田盤算着,快到兒子軍考放榜的日子了,可又不敢貿然打電話。

正在“地下龍宮”參加某重大值班任務的張思田,一有時間就跑到“陣地話吧”,就這麼坐着等着。

直到一通電話將他“點燃”。“爸,我考上了,考上火箭軍工程大學了!”“好!好!好樣的!”向來沉穩內斂的張思田激動得像個孩子。

這是一年前的事了,可一級軍士長張思田每一次想起來,都會開心地樂呵半天。

已在軍營度過29個年頭的張思田,是火箭軍“東風第一旅”的一名高級士官,也是官兵公認的專業大拿。這些年,他先後發表專業論文20餘篇,多次參與執行重大演習演練任務,兩次榮立三等功……

可與這些相比,最讓他自豪的,還是在他退休前,兒子考上了軍校。因爲,這是他心底那個未圓的夢。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曾經的張思田,也曾想走進軍校大門。爲了這個夢,他通宵達旦地複習。可惜的是,幾分之差讓他與心儀的軍校失之交臂。打心裡熱愛部隊的張思田,後來選擇了士官學校。

沒想到的是,在他做完選擇後不久,提幹政策調整放寬。隨後的兩年中,身邊不少戰友陸續提幹,這讓一直要強且表現出色的張思田心裡不是滋味。

轉變發生在3年前。兒子張澤覲以優異成績考入鄭州大學。入校沒幾天,符合入伍條件的他就打電話“通知”張思田,說自己想當兵。其實,打電話前他已經辦理了保留學籍、參軍入伍的手續。更讓張思田驚喜的是,兒子竟如願分到了火箭軍部隊。

張澤覲入伍的動機很單純,就是想考上軍校,替父親圓夢,在部隊“幹驚天動地事”――這個不知多少次,他聽父親對別人提起過的軍旅生涯的遺憾。

但誰也沒想到,親身經歷部隊嚴格的工作生活後,張澤覲竟出現了動搖。“爸,我想退伍回去讀大學。”義務兵第二年走留之際,張澤覲突如其來的決定,讓張思田措手不及。

“你長大了,有你的想法和人生,但爸爸希望你認真考慮,不要留下和我一樣的遺憾。”將近30年的軍旅生涯,身邊上演過太多這樣入伍前豪言壯語、吃苦後選擇轉身的事,張思田能夠理解,但他不想讓兒子輕易放棄。當晚,他與兒子促膝長談,既是父子,也是戰友。

“爸,沒考上軍校,你爲什麼沒走,還一直幹到現在?”張澤覲說出了好奇了很久的話。

“這麼些年,我覺得軍人不光要有夢想和目標,還得有信念有堅持。”張思田也第一次對兒子吐露心聲:“不管怎樣,我要對得起這身軍裝。”

“爸,我……再想想。”張思田這一番推心置腹的話,讓張澤覲沉默了,觸動了,也想明白了。嘴上沒說,但他心裡已然有了答案。在填寫走留意願的表格上,張澤覲寫下了“留”。

從那之後,張澤覲迅速調整,進入能量滿格的狀態,學習工作都更積極努力,特別是文化課複習和軍體訓練備考。人生第一次高考,他感覺自己脫了一層皮,而這一次,他決定“不惜脫三層皮也要拼一把”。

2019年6月,張澤覲迎來了人生的第二場高考――軍校考試。他既緊張也堅定,畢竟這一次,是父子兩個人的圓夢之戰。

等待放榜的日子最熬人。張澤覲提高了訓練量和工作量,好讓自己累到站着都能睡得着。

7月,成績公佈。考上了!得知結果,張澤覲哭了。從兒子口裡得知消息,張思田也哭了。聽說兒子幫張思田圓了夢,不少戰友也激動得熱淚盈眶,他們都說:不同的時空、同一個夢想,感召着他們父子拼搏奮鬥,感動人更激勵人。

一對父子兵,兩代軍旅情。張思田感慨,前兩年,每每想到馬上就要退休,脫下心愛的軍裝,心裡會不捨,想得多了,晚上覺都睡不好。但自從兒子考上軍校後,他就坦然了,他彷彿看到了父子之間的無形交接。這種傳承,和他們的父子親情一樣,融於血脈。

“走進您的世界,走向我的戰場”

100米,是李遵龍與兒子李佳浩所在連隊間的物理距離。

100米,卻不止於這對“父子兵”的心靈距離。

李遵龍是火箭軍某導彈旅一級軍士長,一個在全旅乃至兄弟單位都叫得響的“導彈兵王”:幫徒弟百餘人,數十人成爲單位建設、班組專業和重要崗位訓練作戰的頂樑柱;數十次參加重大演訓任務,多次被上級評爲軍事訓練標兵、優秀士官標兵、優秀共產黨員,是火箭軍“工匠型”士官人才,入選了火箭軍士官尖子人才一級庫。

當兵30年,滿身的榮譽、滿園的桃李,證明着李遵龍的優秀和對單位的貢獻。可唯獨對兒子李佳浩,李遵龍的心裡始終有一種虧欠……

都說虎父無犬子,像大多數軍人父親一樣,李遵龍希望兒子長大後能參軍入伍,他也一直有意引導。可尚未成熟的李佳浩心有他屬,想投身某新興行業。爲這,父子倆沒少爭論,甚至激烈爭吵。吵多了,感情就有了隔閡。

2015年6月,李佳浩高考失利,面對現實的考量和父親極力推薦,他成爲了一名定向培養士官學員。畢業後,竟被分配至李遵龍所在單位――一個與他僅有百米之隔的兄弟連隊。

物理上的距離雖然近了,但父子倆的心靈距離仍很遠。

即將退休的李遵龍,如今將時間和精力專注於兩件事:一件是盡好技術把關的崗位職責,另一件便是傾盡所學幫帶徒弟。他一再壓縮休息時間,將幾十年裝備故障和操作技巧的心得感悟、實踐經驗梳理成冊,分享給班組的官兵。

這期間,他對徒弟們的關懷很熱切,對兒子李佳浩的感情表達卻很隱晦。

這麼多年幫帶徒弟,李遵龍練就不少思想工作的妙招,可兒子“油鹽不進”,李遵龍只好強硬地要求兒子每天“彙報工作”。說是彙報工作,其實是要求兒子能講的都講,李遵龍每次都“豎着耳朵”聽。

起初李佳浩並不願敞開心扉吐露心聲,在父親的反覆耐心開導和手把手教導之下,李佳浩慢慢愛上了這個崗位,工作變得積極主動。工作中一次又一次的交集,使父子倆的感情逐漸升溫。

李遵龍對兒子的愛,官兵都看在眼裡,特別是向來嚴格的他,對李佳浩卻從沒有一句“狠話”,徒弟們笑稱他是在“還債”。

聽到這些調侃,李遵龍嘴上不說,心裡卻美滋滋的。

去年執行任務前夕,李佳浩揹着父親搞了個“大動作”。那天,登上車的李遵龍偶然發現座位上有一個“神秘禮盒”,拆開一看,竟然是兒子寫給自己的一封信和送的一塊手錶。

“爸,其實我很早就喜歡部隊,想像您一樣當個優秀的軍人,可您總是那麼嚴肅嚴格,讓以前叛逆的我有些反感,所以故意和您對着幹。通過這段時間的接觸,我發現我走進了您的內心,您對工作的嚴肅認真,讓我體會到了您對導彈事業的熱愛!我會好好幹的,爭取像您一樣當個專業大拿。” 拿着兒子的信,李遵龍淚水止不住往下流:“臭小子,還從來沒送過我禮物,長大了,這回真的長大了!”

從那之後,父子倆的交流更坦然更直接,不過談論的基本都是工作,有幾次李遵龍想拉拉家常,都被兒子岔開了話題。李遵龍臉上無奈,心裡卻暗自爲兒子點贊。

一次,李遵龍所在單位正在營房前組織操作規程講解,李佳浩恰巧路過。洪亮的嗓音、高昂的士氣、嚴謹的態度,李佳浩一下就搜尋到了父親的身影。“爸,我今天又學到一招,不過也看到了幾個不足,改天和你好好聊聊。”當晚,李佳浩通過微信發給父親這麼一段話。

用這樣的語氣聊天,而且是兒子主動“約談”工作,放到一年前,李遵龍怎麼都不敢相信。

週末,父子倆回到家屬院。李佳浩翻出了父親立功受獎證書告訴他,其實自己曾無數次翻看、羨慕,並放出豪言“以後一定要趕超您”。

“趕超”兩字擊中了李遵龍的心,誰家父母不盼着兒女成器,而且是在自己引以爲豪的行業和崗位上。

自己就要離開了,但是兒子正在拔節成長,進入屬於他的戰場接續戰鬥――有了這份傳承,李遵龍覺得自己大半輩子的努力都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