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保護陶質文物「絢麗面目」 加溼文物用點塗+注射上色

觀衆在展覽上參觀漢代「四層彩繪陶倉樓」。(圖/新華社

本報訊

如何留存陶質彩繪文物上的色彩紋飾中國文物保護工作者在文物修復和色彩加固上想出了好辦法。「留住色彩——陶質彩繪文物保護成果展」日前在位於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舉行,科技讓埋藏於地下千百年的陶質彩繪文物留住了最初的「顏值」。「許多在博物館展出的陶器陶俑看上去灰頭土臉,但它們最初其實都帶有彩色的紋飾或圖案。這些彩繪陶器受環境變化、微生物損害、可溶鹽等因素影響,失去了原有的色彩。」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護部主任夏寅說。陶器與人類生產生活密切相關,是歷史資訊的重要載體。而陶質彩繪文物的彩繪部分更是此類文物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集中體現。陶質文物上的色彩留存是文物保護中的一大難題。一些陶質彩繪文物因時間空氣、環境、溫溼度等因素,造成生漆老化、彩繪空鼓、起翹、剝落,並最終失去了顏色。作爲守衛秦始皇帝陵的「地下軍陣」,兵馬俑一經發現便舉世矚目,然而觀衆今天看到的灰黑色陶俑並非他們原來的顏色。「在發掘之初由於彩繪保護技術還不成熟,許多帶有彩繪的兵馬俑,在出土後僅幾分鐘身上的色彩就脫落了。」夏寅說。與一般彩繪不同,秦代工匠先在陶俑上塗一層生漆再上色。兵馬俑出土後,由於溼度溫度的變化,陶俑表現的生漆層迅速失水,帶着彩繪顏料成片掉下。在經過上百次試驗後,科研人員找到了穩定生漆層的辦法,色彩得以保存,並且能夠將剝落並混在土中的顏色從土壤中分離出來,再貼回到兵馬俑身上。夏寅說:「彩繪的加固要從文物的考古現場開始,貫穿到整個清理、修復、保護各個環節。針對彩繪漆層起翹脫落的現象,我們用物理加溼增加文物出土現場的溼度,並依據彩繪的留存狀況,用點塗、注射、噴塗浸漬等不同方式,以化學試劑增加漆層的穩定性。」目前,文物保護工作者在對秦兵馬俑彩繪保護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實現了陶質彩繪文物的規範標準化保護。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與山東青州市博物館、河南焦作市博物館、陝西寶雞先秦陵園博物館等合作,有效地保護了一大批珍貴的陶質彩繪文物。在「留住色彩——陶質彩繪文物保護成果展」中,一座完整的彩繪陶倉樓建築模型就採用了這些保護方法。這座發現於河南焦作的陶倉樓爲多層建築,樓體的不同部位仍留存着紅色紫色黃色等絢麗奪目的圖案,背糧傭人褲腳的紅色裝飾公雞頭頂雞冠色彩均栩栩如生。在文物考古現場,一小片起翹的彩繪、一塊脫落的木炭,都隱藏着豐富的文物出土資訊。將這些考古發掘現場脆弱的文物遺蹟完整安全地提取到實驗室,進行永久性保護,是文物保護研究的難點之一。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科研工作者用薄荷醇及其衍生物作爲臨時加固材料,對文物資訊進行現場加固和提取,可以最大程度保留遺蹟出土的形貌和資訊。這一技術已推廣應用於中國多處考古發掘現場脆弱遺蹟的提取和保護中。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侯寧彬說:「這些科研及保護成果已經有效地保護了大批珍貴的陶質彩繪文物,一些彩繪陶質文物的色彩,從出土後僅能留存幾分鐘,延長到了至少保持10年以上,讓人們能看到文物真正的風采。但一些文物的色彩隨着時間的推移還是會逐漸變淡,這也是未來文物保護技術還需要繼續提升的方向。」(新聞來源:新華社港臺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