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非法金融要關口前移

非法集資不但危害國家經濟金融秩序,而且損害人民羣衆財產安全,影響社會大局穩定。依法嚴厲懲治違法犯罪,是保護人民羣衆免遭非法集資侵害的重要手段。

記者最新獲悉,當前,中國銀保監會牽頭的處置非法集資部際聯席會議(以下簡稱“聯席會議”)堅決整治主動出擊、積極防範,已取得明顯階段性成效。在依法查辦大案要案上,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5月各省(區、市)查處涉案金額億元以上的大要案80餘起,涉案金額超過900餘億元,有力處置了“小牛資本集團”“鳳凰智信”等重大風險。同時各地深化陽光辦案,及時發佈立案打擊、處置進展等公告,不斷提高透明度,迴應羣衆關切。

存案處置上,進展加快。非法集資案件處置週期普遍較長,部分案件久拖不決,嚴重損害羣衆利益。聯席會議從2018年起組織各地開展存量案件處置攻堅,3年來已辦結案件1.1萬起,涉及資金3800餘億元。今年以來,通過掛牌督辦、現場推動、實行清單制管理等方式,進一步督促相關省份對重點案件等再攻堅,早日實現案結事了。

在追贓挽損上,近年來,部分地方在追繳逃廢債和明星代言費、實施聯合失信懲戒、加快易貶損財物處置等方面形成切實管用的辦法,一些全國性大案已經分批次地向參與集資羣衆清退資金,挽損比例穩步提升。

不僅如此,7月8日,銀保監會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副局長鬍美軍告訴記者,要避免更多羣衆陷入集資騙局,必須在“治未病”方面下功夫。“我們積極構建網上網下聯動、中央地方協同監測預警‘一張網’,前移關口、防微杜漸,全力推進非法集資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

在具體做法上,通過緊跟新形勢新特點,及時提醒苗頭隱患。針對解債集資、炒作虛擬貨幣等新型風險,通過多種渠道向羣衆提示風險,揭露集資手法,防止羣衆上當受騙。同時嚴密防守針對弱勢羣體的集資風險。會同國家衛健委民政部等多家成員單位專題調研涉老、涉農領域非法集資問題,推動納入行業監管工作全程;有針對性剖析典型案例、警示風險,防患於未然。此外,啓動非法集資風險常態排查工作,指導各地發動力量、配優資源,對轄內涉非風險易發領域開展拉網式摸排巡查,着力在苗頭時期、涉衆範圍較小時期解決問題,最大限度減少非法集資對人民羣衆的傷害。

談及近年來在一些領域出現的新苗頭、新特點,胡美軍告訴記者:“這些新苗頭、新特點大概有幾個方面。”具體來看,首先,互聯網成爲主陣地。非法集資活動從原來的現場推廣、線下支付,逐漸向網上網下聯動、進家入戶營銷、移動支付演變,風險傳播速度更快、隱蔽性更強、社會危害更大。

其次,非法集資正由實體向虛擬、由單一向複雜的方向演化。“非法集資逐漸脫離了實業,泛金融化特徵比較明顯,有的包裝成形形色色理財產品,有的藉助消費返利、虛擬貨幣、金融互助等新型模式,同時還呈現出非法集資、傳銷、詐騙複合交織的趨勢。”胡美軍說。

再者,追逐熱點、攀附政策這個特點比較明顯。胡美軍表示,“時髦概念+政策捆綁+高大上包裝”已經成爲當前非法集資吸引資金的“黃金三要素”。比如當下熱門的共享經濟、區塊鏈等概念,先後都成爲非法集資的馬甲。還有假借迎合金融創新、金融科技、數字經濟政策等的非法集資活動出現。

同時,離散化、隱蔽性明顯。集資活動由原來的一地一市的實地經營,轉向離散化的線上經營,跨省跨域甚至跨境傳播已經成爲常態。實踐中,有不少不法主體刻意將集資活動化整爲零,註冊地、經營地、資金流向地、投資人所在地分散割裂,監管打擊難度明顯加大。

針對以上情況,專家提醒,廣大人民羣衆要增強理性投資意識,睜大眼睛,提高警惕,多想一想、多問一問、多等一等,主動遠離非法集資、自覺抵制非法集資,保護好自己的“錢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