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併購規模非關鍵 要有意義

金管會主委彭金隆表示,「併購要有意義的」、「如果是合意併購,甚至一毛錢都可以不用花」。(鄧博仁攝)

臺灣金融市場屢遭批評,缺乏國際級的金融機構,近期則傳出臺新金要併購新光金,京城銀行與安泰銀行可能出售,併購再掀話題。金管會主委彭金隆表示,「併購要有意義的」、「如果是合意併購,甚至一毛錢都可以不用花」。

新壽因爲資本適足率(RBC)未達200%,預計增資138.61億元,力拚8月回到法定水準。也因爲新壽體質衰弱,與臺新金合併引發話題,甚至傳出臺新已經實地查覈、即將出價。此外巿場也傳聞前國泰金副董事長蔡鎮宇有意收購安泰銀、京城銀大部分的股權,擬整並兩家銀行,惟要金管會同意。

富邦金副董曾銘宗在主持富邦金股東會時也表達,看好全球經濟漸入佳境,富邦金對可能的參股、併購機會,都會考量評估。

近期金融併購成爲熱門話題,其實過去幾年來外界持續有「臺灣缺乏國際級銀行」、「全球百大銀行沒有臺灣的銀行」等質疑;但彭金隆表示,併購是一個方法,但是並非是唯一的手段,否則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所有公股銀行合併成一家」,成爲「具規模」的金融公司,但是否有競爭力卻不一定;他認爲,併購要「有意義」,要仔細評估自己所缺,再去尋找適合的公司,而併購只是手段、工具之一。

「合併會產生兩種效應。」彭金隆進一步指出,首先最直觀的「物理效應」就是資產擴大、規模變大;其次就是產生「化學反應」,一家不怎麼好的公司,併入某家公司,就有可能會轉好,他舉例,某家表現不太好的獨立壽險公司,擬併入某家金控公司,而這家金控公司缺乏壽險公司,原只能賣其他家保險公司的商品,當這兩家整並,這家獨立的壽險公司可能逐漸轉好,這類案例在市場上屢見不鮮,整並微妙之處就是物理效應與化學反應交互影響所產生,而並非直觀的規模變大。

外界認爲金控如果缺乏資金、或者缺乏實力,就很難進行整並,彭金隆表示,兩家公司如真的合意,甚至可以一毛錢都可以不用花,透過換股的方式,也可以順利完成整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