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含金量指標 臺灣附加價值含量緩步下滑

財政部。(圖/記者陳韋帆攝)

記者吳靜君臺北報導

財政部統計處今(10)日公佈臺灣附加價值貿易研究結果,2000年到2014年間我國出口附加價值含量有下降趨勢,但維持在5成以上。

傳統海關出口統計是總額概念無法判斷出口總額裡本國創造了多少附加價值,美、歐資源豐富、專利技術不假外求,想當然爾,同樣出口100美元,其附加價值含量自然較亞洲新興工業國家來得高。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以全球價值鏈基礎還原各國出口的附加價值(TiVA)。

財政部解釋,傳統貿易統計所計算的出口總值,內含進口物料的價值,以致高估國內出口實力,同時也無法反映產品需求及中間投入的來源、加工後產品的流向用途

附加價值貿易(TiVA)則以國內生產活動所創造的貿易爲基準,將進口的原物料扣除,可以適切反映出口貿易與國內就業等生產活動的間的關聯,也顯現各國參與貿易活動對經濟的貢獻及各國的競爭力

透過 TiVA 的計算,可以離析各國在全球價值鏈上中下游的位置,串聯各國貿易連鎖關係,顯示國家間相互依存程度

財政部統計,我國2014年出口總值3,699億美元,以附加價值衡量的出口降爲2,144億美元。以附加價值出口佔出口總值計算的出口附加價值含量,2000年爲61.8%,除2002年略升爲64.6%外,其後大抵呈現緩步下降趨勢,2014年爲58.0%。

▲出口附加價值含量趨勢圖。(圖/財政部提供)

2014年出口總值佔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的出口依存度爲69.7%,以附加價值出口衡量的依存度爲40.4%,兩者相差高達29.3個百分點。

如拉長時間觀察,2014年與2000年相較,出口總值依存度快速上升,附加價值依存度升幅較爲緩慢,二者依存度差距逐年擴大,顯示我國對國外中間產品的仰賴加深。

▲出口依存度趨勢表。(圖/財政部提供)

國外創造附加價值佔出口總值的比重,定義爲向後參與指數代表自上游國家進口原物料的依賴關係;向前參與指數是指附加價值出口中,屬於進口國加工後再出口至第3國的部分佔出口總值的比重,代表對下游國家的擴散程度。將向後及向前參與指數相加之後,爲全球價值鏈參與指數,表示一個國家與上、下游國家貿易的網絡關係。

2014年向後參與指數爲41.5%,且對下游國家的向前參與指數較低,與我國的技術能量及資源稟賦相對不足有關,但向前參數也逐年上升 2014年爲19.8%。向後及向前參與指數相加後的全球價值鏈參與指數,由2000年 52.4%增加至2014年 61.3%,顯見國內產業融入國際生產網絡的程度提高。

▼出口向前、向後參與指數。(圖/財政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