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金系所應屆畢業生最嚮往公司 國泰勝出

國泰金控國泰人壽與國泰產險在今年第10屆保險龍鳳頒獎典禮大放異彩,榮獲全國財金保險系所畢業生最嚮往金控、壽險(包括內勤外勤)、產險的公司。由左至右爲國泰產險資深副總許嘉元、國泰金控副總翁德雁、國泰人壽資深副總劉大坤、國泰人壽資深副總吳俊宏親自出席領獎。(國泰金提供)

每年三月起是畢業生求職旺季,對全國財金系所學子來說,國泰金控及其子公司是最嚮往的首選公司。由《現代保險雜誌》、財團法人現代保險教育事務基金會共同舉辦的「保險龍鳳獎」-全國財金保險系所畢業生就業意願調查今年邁入第十屆,國泰金控、國泰人壽及國泰產險已連續十年獲得年輕世代首選,成爲最嚮往的金控、壽險與產險公司,展現國泰人才培育專業形象深植人心。

現代保險雜誌於今(4日)假寒舍艾美酒店舉辦保險龍鳳獎頒獎典禮,國泰金控、國泰人壽與國泰產險分別榮獲金控最高榮譽的「特優獎」;壽險內勤、外勤最高榮譽「特優獎」的雙重肯定;產險優等獎,合計獲頒四獎項,由國泰金控副總經理翁德雁、國泰人壽資深副總經理吳俊宏、資深副總經理劉大坤、國泰產險資深副總經理許嘉元親自出席領獎。

國泰能夠連續十年獲得應屆畢業生青睞,人才培訓爲主要關鍵之一,根據國泰統計,每位國泰員工每年培訓時數達173小時、投入在教育訓練的費用逾7億元,年年成長。近年更導入數位線上學習課程,鼓勵同仁透過手機隨時隨地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進行線上學習,甚至還提供學習假,鼓勵同仁持續學習、多元學習,發展多元能力及多元職涯的可能性。

此外,國壽業務人員培育更推出「學生業專制度」,輔導同學學習財經專業知識並考取相關金融證照,在求學階段即能快速累積職場競爭力,單是去年一整年內近4,000位同學參與,深獲好評。而國泰產險則透過分級認證制度達到因材施教的培訓理念,除能檢核學習成效外,亦做爲提供不同專業級別教育訓練課程的準則,落實專業適性教育。從國泰金控至國壽、國泰產險均將教育訓練列爲重點目標,這也讓國泰年年成爲青年學子的求職首選。

儘管自2020年起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至今,國泰無畏疫情影響,人才培育與招募未曾中斷,今年更大舉提供逾6,700人的集團職缺,並以「國泰控場家,我的人生我來控」作爲今年訴求,期待新鮮人及求職者帶着對金融業的熱情加入國泰金控的大家庭,除鎖定臺灣優秀青年學子,更將目標擴大至國際人才,逐步實踐國泰金控亞洲佈局的跨國金融人才需求,並首開資訊策略人才儲備幹部計劃,以因應轉型數位金融發展的人才的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數位科技」一直以來在國泰金控的轉型發展上扮演重要角色,運用數位、數據與技術基礎建設,致力提供以客戶爲中心的數位服務體驗,今年更將目標瞄準東南亞市場,全力協助東南亞據點發展數位金融,爲跨界人才打造最佳的發揮舞臺。

面對斜槓人生觀念興起與全球COVID-19疫情衝擊下,國泰人壽在人才招募也特別推動「π高登計劃」,提供兼職金融保險業的工作機會,藉由多元的數位學習工具,搭配獨有的「高登學院」實體課程及「Mentor」一對一培育機制,進行輔導與關懷,強化「斜槓業務員」行銷專業能力。「π高登計劃」亦提供明確及暢通的職涯發展管道,搭配正式人員新進專案「YOUNG高登計劃」,讓年輕學子在逐步提升經營實力後,也可依照自己的需求,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職涯,打造專屬自己的夢想「薪」生活。

在多樣化的資源培育下,國壽於2020年在24歲以下之新登錄人數佔率(21.5%)與總登錄人數佔率(21.9%)皆持續爲國內壽險公司之冠;其中在外勤業務人員的招募與培育,國壽的學生業專制度,提供了豐沛學習資源、多元的福利及積點獎金,輔導同學學習財經專業知識並考取相關金融證照,去年累計近4,000位同學參與。

國泰產險長期建構完整人才培育體系並儲備優質人才,對於人才培育的紮根與落實,反映在完整、多緯度的訓練架構,與豐富多樣的訓練課程。在數位時代轉型驅動下,人才發展以訴求「效率、彈性、自主」三個面向,如何透過流程改造讓人才運用更有效率;如何透過思考轉變讓人才更加彈性與敏捷;如何透過授權信任讓人才更加自主,唯有人才持續轉變及成長,才能帶動組織運作要有相應的佈局。

爲培育第一線業務同仁成爲專業的產險顧問,國泰產險每週固定安排2小時的教育訓練,由險部及業務達人合作製作教材,提供前線同仁專業的商業險課程,課程內容包含行銷及覈保理賠專業知識,從各個不同面向培育業務同仁具備實務所須的專業職能。

面對未來數位轉型與大數據的時代,國泰產險亦積極發展數位行動工具,以強化營業人員業務開發與客戶服務核心競爭力。數位轉型的重點不是數位,而是讓員工「當自己的主人」,而數位轉型最深層目的是「賦能員工」。國泰產險因應FinTech潮流,各項數位科技、工具及資訊系統的落地,如何運用企劃創新及敏捷思維帶動後續的推動,將是人才培育的後續關鍵。員工的幸福,也一直是國泰產險的堅持。透過大小員工幸福活動,創造幸福職場氛圍,打造快樂的工作環境,創造員工與組織共同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