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滅香或減香 臺灣文化與政治鬥爭無關

▲若能將臺灣地方物產特色歷史文化結合,對內找到自我認同,對外可揚名海外。圖爲大甲媽祖遶境進香駐駕新港奉天宮。(圖/吳志學攝/flicker)

文/簡銘翔

日前傳出蔡英文政府欲打算滅香後,又改爲減香。不論是減香還是滅香,其都與臺灣長久以來的廟宇文化與信仰密不可分,雖說是有環保因素做爲其政策推行的後盾,然而無論是基於臺灣傳統信仰與文化因素,或是單純反對蔡英文政府的人士,對此政策都表達不滿之故,又催生了抗議事件

李登輝執政時期,臺灣尋求獨立的先決條件便是去中國化,而臺灣自古以來便鄰近大陸地區,扣除本有的原住民文化,以及許多閩南人與客家人早就帶着自己與自己的生活習慣來到了臺灣這片土地,如此這般接收大部分閩南、客家文化的臺灣,加上國民黨撤退來臺時帶着大批精於中華文化的學者,上階層的學者菁英以及本就遍佈於臺灣的中國沿海傳統相關信仰,兩者正好在某種程度上結合與呼應,是故要把自然而然誕生的文化脈絡去除之有力方法,便是主政者權力強制拔除。

臺灣日據時代透過日本人把一部分的大和文化帶來臺灣,這也影響日後臺灣人語言飲食等等生活習慣與文化。時間推移二戰時期,日本推行皇民化運動強制推行日本文化展現殖民者的權力。爾後國民黨帶着中華文化來臺,說是光復也好,接收也罷,認同自身隸屬於中華文化圈底下的人士大有人在,卻有部分有心人士爲了尋求臺灣獨立,硬是給中華文化冠上迂腐、落後等等的負面評價

極盡能事去抹黑、批評中華文化的目的,真的只爲了尋求臺灣擁有自己獨立的文化嗎?這些去中國化的支持者,利用大多數年輕人,甚至是整個社會的一個心理─推崇西方國家與日本,以最直截了當的方式來說這些人積極的拒絕中華文化,亦消極的尋找本土文化,但是心中所想的都是直接嫁接西方,尤以美國爲主或是日本文化。也就是說所謂原住民或是南島文化,這些元素根本並非自己所想要的,因爲對這些崇洋媚日的人來說,這比中華文化的層次更低、更落後階段性任務,僅只在於把中華文化從臺灣中完全抹煞。

臺灣文化的詮釋或是解讀,不應該建立於政治鬥爭之上,更不應該因爲推崇先進國家而捨棄根本。在自我文化定位確立以前,各個縣市城鄉應注重當地史志的建立與研究,從以當權者、主政者主導文化方向框架中跳脫出來。除了鼓勵地方推廣在地特色之外,更是需要強調在這片故鄉故土之上的追本尋根,若能將地方物產及其特色與歷史文化結合,對內可以找到自我認同,對外則可以此揚名海外,這有賴地方政府以及青年返鄉協助推展。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88論壇粉絲團按個贊!

作者簡銘翔,蘇澳新青年、臺灣鄉土文化青年協會宜蘭會長。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本報有刪修權。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