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核能是潔淨能源是無庸置疑的(李敏)
能源是人類文明的基石,但將人類的文明推向高峰是電能。電能使用方便、乾淨、安全,可以讓人類更廣泛的利用各種初級能源。電能系透過其他的能源轉換而來,發電設施與能量轉換過程都會消耗地球的資源、都會對生態環境造成衝擊、也會對人類生命與健康帶來衝擊。能源使用的經驗顯示,沒有任何一種能源是百分百的潔淨,是百分百的綠,某一能源是否潔淨或綠,可以是主觀的認知,但總該有客觀的依據吧!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核工系Jacopo Buongiorno 教授,,於3月10日在國立清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東京工業大學、與首爾國立大學共同舉辦的 Forum on Clean Energy and Nuclear Safety–10 years after Fukushima中,以「低碳世界中的核能:重要工具或是歷史遺蹟」( Nuclear Energy in a Low-Carbon World: Essential Tool or Relic of the Past)爲題發表演說,演講中比較各種發電發法所耗費的資源與對環境及人類健康的衝擊。在此摘錄其演講內容如下。
Buongiorno 教授演講:低碳世界中的核能
目前國際共識鹹認「氣候變遷」是人類最嚴峻的挑戰,當務之急爲如何降低使用能源所導致的溫室效應氣體,而最有效的策略就是能源使用的電力化。例如以電力驅動的軌道車輛作爲大衆運輸工具、以及發展電動車等,但前提是發電時不能排放二氧化碳。圖一所示爲類型發電方法生命週期每度電的平均碳排。如圖所示,燃煤發電的碳排量是所有發電方法最高的,每度電820克;燃氣發電排名第三,每度490克,燃煤的6成。再生能源發電不使用燃料,發電時不會排放二氧化碳,但建構發電設施時,仍會排放二氧化碳。
圖一
而依圖一的資料顯示,太陽能發電每度電的二氧化碳排放爲48克,是水力發電的2倍,離岸風力發電的4倍。核能發電的碳排放量與離岸風力發電相當。根據中央社3月29日的報導:「歐盟請旗下的科學專家機構「聯合研究中心」(Joint Research Centre,JRC)就相關議題提出報告,JRC訂本週發佈。根據路透社取得的JRC報告草稿,專家小組認定核能符合綠能」。認可發展核能是因應氣候變遷的重要途徑。
圖二
任何發電設施的建構都需要材料,而這些取自地球的資源不見得是可以「再生」的。圖二所示爲各種發電方法所需要的材料,單位是每10億度的總噸數。如圖所示,再生能源的能源密度較低,且發電量與天候有關,無法全時使用,故單位發電量所需要的材料較多。每10億度電,太陽能發電發電需要16,000噸的材料,風力發電需10,000頓,核能發電僅需要930噸,僅爲太陽能發電的6%,風力發電的9%。從地球資源有效利用的角度來看,核能是較佳的選擇。
圖三
圖三所示爲核能、風能、與太陽能發電預估到2050年的全球累計總廢棄物量(百萬噸)。如圖所示,核能發電產生之高階核廢料與風能及太陽能相比可說是微不足道。高階核廢料是指用過核燃料經過再處理,回收尚可用的物質後,所剩下來真正不可用的廢棄物。這些核廢料經適當的包封后,採深層地質處置,與生物圈與食物鏈隔絕,芬蘭與瑞典已在建構處置設施。太陽能與風能的廢棄物中,亦有部分是高毒性的,最終的處置方法仍是掩埋。
圖四
圖四所示爲核能、風能、與太陽能發所使用的面積。如圖所示,以裝置容量來看,核能發電所需的土地面積僅爲風力發電的4%,太陽能發電的1%。以年發電量來看,核能發電每平方公里可發電200億度,是風力發電的87倍,太陽能發電的300倍。
任何發電法都會對環境帶來衝擊,也會對人類的健康造成影響。
圖五所示爲「每萬億度電力所造成的死亡人數」,致死原因包括採礦與運輸事故、材料製造的環境污染、水壩潰堤、空污、與核電廠事故等。如圖所示,燃煤電廠每萬億度電全球平均的死亡人數是170,000人,燃氣是4,000人,核能僅爲90人。這是公共衛生的科學數據。
評 論:核能是最適合臺灣的潔淨能源
賴清德說過,「如果以空污作爲標準,最好的能源就是核能」。陳仲吉3月30日在學界發動的藻礁溝通平臺座談會中,因友人罹患肺腺癌而哽咽。如果他真的在乎,他應該支持完全不會有空污的核能發電。而臺灣地狹人稠,土地該如何使用是一個嚴肅與必須審慎規畫的議題。核能與其他發電方式的比較,也可以給我們很大的啓發。
Buongiorno 教授演講中亦提到,在安全無虞的狀況下,延長現有的核能電廠的年限,是降低能源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最有效也最節省資源的途徑。臺灣三座核能電廠正值「壯年」,運轉狀況與紀錄良好,世界其他國家類似核電機組都延長使用年限超過40年,美國還覈定類似機組使用執照到80年電廠,臺灣卻急着關閉電廠,能用的東西不用,還在浪費地球資源興建替代設施,這符合節約原則與友善地球的普世價值嗎?
民進黨政府全面執政後,「非核家園」神主牌成爲即定政策,信誓旦旦的說「沒有核電,也不會缺電」,他們沒有說非核要付出的經濟、環境生態、與生命的代價。即使2025年民進黨能源轉型能夠達標,再生能源20%、燃煤30%、燃氣50%,化石燃料總佔比高達80%,先不論將如何面對碳中和或零碳排放的國際趨勢,在短期間內大規模興建液態天然氣的運儲設施就是一項大挑戰。第一個興建計劃,鄰近大潭燃氣電廠的中油第三液態天然氣接收站,就踢到鐵板。面對破70萬的藻礁公投連署,蔡政府近來很明顯地改變戰略,將焦點轉移到反核,不與環團正面衝突,企圖將能量移轉到反核四,來削弱藻礁公投的氣勢,他們也許忘了,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案獲得近600萬選民的支持,2025年以後繼續使用核能纔是主流民意。
行政院院會不關心早已過期的年度「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能否公佈,讓民衆確實瞭解臺灣未來電力供應的實際狀況,卻急着找來臺電公司核能發電處處長說明核四廠的狀況,爲院長的不當認知背書。蘇貞昌對該報告的解讀是核四重啓不可行;但仔細閱讀,未嘗不能說處長在提醒院長,核四商轉前須完成的程序。核四廠「能不能」重啓的癥結是執政者「要不要」重啓,所謂「爲長者折枝,不爲也,非不能也」。如果8月28日通過「核四商轉」政策公投,依法政府必須執行,如果核四不能安全的商轉,只能說執政者無能。(作者爲國立清華大學原子科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