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在城市裡看海 大陸建「海綿城市」盼緩解內澇
▲行人走在遂寧市河東新區一處透水綠道上。(圖/新華社提供)本報訊連日來的強降雨考驗着大陸各地的城市排水系統。在按照「海綿城市」設計建設的重慶市悅來新城試驗路段,瓢潑的雨水傾注在路面上,不到1分鐘就消失不見。
記者近日走訪了位於長江上游的悅來新城。在試驗路段,雨水或是滲進透水磚,或是流進道路兩旁的淺草溝。據悉,進入調蓄池被淨化後的雨水將用於路面沖洗、苗木澆灌和回補地下水。
原本只是設想中的「海綿城市」功能,開始在悅來新城顯現。在大陸,每逢暴雨來襲,「在城市裡看海」總會成爲網友討論的熱點。「汽車變潛艇,馬路成河道」,「滴滴打船」……網友們的調侃,或多或少透露出對城市內澇的無奈。
人們期待,更多的大陸城市能夠發揮「海綿作用」,對雨水具有吸收和釋放功能,彈性地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
事實上,大陸住建部2014年11月印發《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意味着大陸的城鎮排水防澇系統將不再以「修大管子」爲主,而是要讓城市像海綿一樣,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
去年4月,大陸公佈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名單。重慶市、浙江省嘉興市、福建省廈門市等城市名列其中。
多雨是重慶的典型特徵。氣象局統計資料顯示,重慶的區域降雨特性發生了較大變化,大雨、暴雨日數整體呈增加趨勢,大雨的強度也呈現增加的趨勢。
參與悅來新城海綿城市設計建設的高級工程師楊平說:「大雨天數增加了,降雨強度增強了,對地下排水管網的要求就更高了。」加之城鎮化進程加快,城市路面硬化比例不斷提高,導致不透水性地面迅速增加。當大量積水積累在地勢低窪處時,一旦不能及時排出,極易形成內澇災害。建設「海綿城市」顯得愈發重要起來。
記者瞭解到,重慶大部分城市的雨水以前是通過排水管渠就近排入周邊水體,最終排入長江、嘉陵江。如今,植草溝這種「新工藝」正在取代過去「雨水箅子+排水管道」的老技術,道路雨水將不會迅速排走,而是被「吸收」。
重慶市碧水源污水處理廠擔負着海綿城市的污水處理工作。董事長曾慶武說:「傳統的雨水排放方式,雨水中攜帶的雜質和污染物一併流進江河,容易對江河造成污染。而現在的植草溝技術則將道路雨水過濾後再排入江河,極大地減少了江河的負擔。」
今年4月,第二批試點城市名單出爐,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上榜。業內人士表示,這說明大陸各省市建設海綿城市的進程正在加快,都希望自身能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
長期致力於海綿城市、水污染治理領域研究的大陸工程院院士任南琪表示,海綿城市建設的實質屬於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綜合整治的範圍。海綿城市應該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重點解決城市雨洪與城市水資源和水環境改善等問題。
「越來越多的人對海綿城市充滿期待。」任南琪說。據悉,大陸目前已有100多個城市制訂了海綿城市建設方案。
位於大陸西部的四川省成都市2015年首次提出規劃建設「海綿城市」,讓城市的水自然迴圈,更有「彈性」地適應環境變化和自然災害。目前,成都市已完成編制「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庫,專案庫總計130個項目,總投資554億元。
河北省張家口市不久前出臺《關於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綜合採取「滲、滯、蓄、淨、用、排」等措施,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2020年底,中心城區20%以上面積完成海綿城市試點建設。
港口城市浙江省寧波市,計劃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5%以上面積達到「海綿城市」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目標要求。
江西省也於近日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要求新建城區、園區和成片開發區全面實施海綿城市建設。
在大陸,越來越多的城市正在加入建設海綿城市的隊伍。但是任南琪強調,海綿城市建設切忌千篇一律,必須因地制宜。(新聞來源:新華社港臺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