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麗國際李良:新零售必須生長在企業原有核心競爭力之上

百麗國際執行董事-李良

從一百家,到一千家,再到今年雙十一的一萬家。這是百麗集團天貓合作店鋪數量變化。合作規模升級的背後,是中國最大的時尚零售集團與最大的電商平臺,在新零售探索上的逐步深化。

兩大集團擦出的火花能否星火燎原,還未可知。但線上線下這種深度前沿探索,正在全新的維度上,讓零售迴歸本質,迴歸到用戶體驗服務優化上來,爲整個業界描繪出更加清晰可見的變革方向

正如百麗國際執行董事李良所言,百麗跟天貓的合作,可能代表了新零售的一個創新方向:這裡面不太存在純粹的甲方乙方,更像一個共創模式大家互相站在對方的角度,圍繞行業升級共同探討,而最終落腳於用戶角度,聚焦於如何爲用戶提供更好的產品,更佳的服務體驗。

以下爲採訪實錄:

新零售變革有三大關鍵

記者:百麗正在積極的佈局新零售,您如何理解新零售的含義?

李良:新零售的提法,我覺得要感謝阿里,因爲是馬老師最早提出來的,我的理解實際上有幾個方面

第一,新零售最早提出時,更像一個方向,如今經過業界同仁不同維度的探索,它的概念在不斷演進和豐富,我們應該抱着開放創新的視角去看待它。

第二,新零售也是方法論。零售前面的“新”字,給了我們一個機會,用新的眼光去審視傳統零售,從第一性原理去思考,哪些零售環節可以做得更好。

最後,在新零售實踐上,每個公司都要結合自己的場景,結合它自己的核心競爭能力,來提出自己的新零售解決方案,推進系統升級與變革。

百麗國際旗下創始品牌百麗(BeLLE)2018年店鋪形象升級煥新

記者:您覺得百麗推行新零售的優勢和不足分別在哪裡?

李良:我認爲新零售更像一個賦能者,要附着在——或者說增強在企業原有的核心競爭能力之上的。

百麗的優勢在於,自身的商業系統非常強大,我們有2萬家店,8萬個店員,真正貼近用戶,同時,我們擁有一個快速迭代,快速反應的商業系統,也一直在打造數據驅動引擎。

就我們的實踐經驗來說,傳統企業推進新零售轉型,有三個關鍵點:

第一點實際上是領導層的決心,因爲新零售轉型會改變企業原有組織結構、利益鏈條。百麗在這一點上其實做得比較堅決,無論是引入高瓴的戰略控股,還是推進全流程數據化,從上到下都展現出了非常大的決心。

第二點是人才,新零售需要既懂零售,又懂技術的跨界人才。得益於高瓴與百麗聯姻後形成了強大的吸引力,我們有幸吸引了很多業內非常頂尖的外部人才,同時邊戰邊學,激發了現有人才的潛力。

第三點是機制保障。在這個方面,百麗的新零售和電商,以及相關技術和人才,從內部定位自己就是個賦能者,核心的任務是幫着激活線下,激活傳統鏈條,線上和線下的利益是統一和一致的,這是我們推進新零售變革的組織機制前提

百麗國際新零售平臺團隊爲2018年雙11衝刺

新零售必須爲業務增量

記者:百麗目前做了哪些新零售方面的嘗試

李良:新零售實踐,有了決心、方法以及人才之後,首先要選擇一個突破點。對我們來說,就是要做業務增量。因爲再好的方法,如果沒有對業務產生積極影響,尤其是不帶來增量的話,就看不到一個閉環的效果,價值會大打折扣。

從百麗去年開啓的轉型來看,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完善電商系統,尤其是直營電商。一年來,我們已經形成了一體化的電商系統,實現了貨品會員、服務的“三通”。

在這樣的基礎上,從年初到現在,我們在天貓等直營平臺上,增長勢頭良好,同比達到百分之四五十,以我們這個體量,實現這樣的高速增長是不容易的。最重要的是,這個增量是在基本實現線上線下同款同價的前提下,高質量的增長。一旦線上增量能力做起來,同時,理順了價格體系和貨品,就能更好推進線上線下的統一。

另外,爲線下終端賦能的工作,也同時在進行。對百麗來講,我們有龐大的線下門店,剛纔講有2萬家店,8萬名導購。對於提供時尚品,而不是標準品的百麗來說,龐大的線下隊伍,是保證我們良好線下體驗的寶貴財富。但是原來,我們的終端銷售人員,可能很大一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被一些不太產生效益瑣碎工作消耗掉了。所以,我們從這點切入,用先進的數據化工具,去武裝他們,幫他們提升效能。因此,我們的新零售變革,對終端銷售來說,首先爲其減負,然後纔是賦能。

隨着百麗新零售實踐的深入,隱藏在背後的零售運營邏輯,也在發生積極的變化。比如補貨邏輯、產品迅速迭代、加快週轉等等,之前是靠簡單的方法,進行經驗性判斷和推動的,現在則是可以用更加複雜的方法,甚至人工智能的方法,用算法去驅動,去不斷優化的。

當然,百麗的實踐纔剛剛開始,還有很多事情等待我們去探索。

新零售爲終端店員賦能,最終目的還是爲消費者提供最佳服務

記者:在新零售落地執行過程中,推進龐大的線下銷售體系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

李良:要單講困難,那就是一籮筐的事情了,不過在我眼中,其實困難就是機會,我們整個團隊也是這麼想的。

具體來說,新零售落地,最難的是冷啓動

在這個過程中,我挺喜歡阿里的一句話“因爲相信,所以看見”。我們就是因爲相信這個方向,就義無反顧地做了堅決的推進。今年,我們在天貓渠道增長了百分之四五十,六月和九月活動的時候,增長甚至達到了百分之八十多。要知道,我們是行業品類的第一位,在推進線上線下價格、貨品打通中,還能取得這麼高的增長,實屬不易。應該感謝消費者對我們的信任,感謝合作伙伴的支持,感謝線下線上團隊的戮力同心。

所以,冷啓動唯一的秘訣可能就是上下同欲的決心,我們堅信要做這件事,先從局部試點開始,取得成功後,再不斷地放大。實際上,到了真正放大的時候,百麗推進的挺快的,因爲我們的線下執行能力非常強。

四十天168萬粉絲,叫我“第一名”

記者:百麗和天貓開展了新零售的合作,現在取得了哪些成果,未來還有什麼進一步的規劃

李良:其實百麗從2009年就開始參加天貓的雙十一了,當時應該是第一屆。沒記錯的話,那一次天貓雙十一的GMV可能只有五千萬,而百麗自己做到了兩百萬,佔了整個天貓雙十一GMV的4%。如果今年雙十一百麗要按照這個4%的比例的話,那我們恐怕需要賣出八九十億了。所以,天貓的增長是很快的。

說到跟天貓新零售的合作,其實是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因爲百麗既然選擇了要去做直營電商,那天貓肯定是我們最重要的一個合作伙伴了。從去年,尤其是今年跟天貓新零售團隊一起工作,到現在爲止合作還是蠻愉快的,也很有效果。有幾個小的例子,今年的618,我們拿了一百多家店去跟天貓一起做線上和線下的互動,從線上引流去線下,線下導客,效果很不錯。

當然,在百麗兩萬家店裡面拿出一百家店,只是小試牛刀。但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不僅積累了天貓店的粉絲,更重要的是積累了信心。到了9月份的時候,雙方的合作進一步擴大。藉助集團大促上新的機會,阿里新零售的同事跟我們新零售部門一起探討了一個方案,最終是百麗一千多家店,五千多個導購參與進來,使用釘釘加手淘等工具,去拉線下的粉絲,沉澱成可以運營的用戶資產,也爲雙11打基礎。

記得當時需要設立一個拉新的目標,我們自己團隊說先做個幾十萬,因爲只有三四十天的時間,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鑑,我們自己也沒有做過這個事情。最終的結果出來,四十天時間,我們新增了168萬的粉絲,這是我們集團歷史上沒見過的會員增速,聽阿里新零售的同學講,在他們合作的公司中,這樣的成績也是第一名。

百麗國際2018年秋冬新品發佈會

更讓我們欣喜的是,線上線下打通顯示了威力。這次雙11,我們已經確定,大概會拿出一萬家店來跟天貓新零售合作。所以從一百、一千到一萬,我們與天貓的合作是逐步深化的。在這裡要感謝阿里新零售的同事,我記得很清楚,9月份的活動之後,阿里新零售的同事和我們的同事,一直開會到半夜三點,大家都付出了很多的辛勞。

百麗跟天貓的合作,可能代表了新零售的一個創新方向,這裡面不太存在一個純粹的甲方和乙方,更像一個共創的模式,大家一起來對一個全新的東西進行探討,互相站在對方的角度,最終聚焦在用戶的角度,去落實怎麼創造用戶價值,怎麼提高效率。

記者:對於會員的實際運營,增加會員黏性,對於品牌還有一定的難度,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應該如何應對這個問題?

李良:當然,線下的或者說傳統一點的零售,原來眼中可能只有location、location、location,也就是選址是最最重要的,如果還有其他,那就是貨品,貨品和location的匹配幾乎是傳統零售的全部。

它背後隱藏的思維邏輯就是,我就坐在這兒,就守着這個用戶流量,流量是一個靜態的變化中的,但怎麼去經營、觸達用戶,較少涉及。

因爲,對線下店來說,進來的都是客,一個消費者進店後平均有五分鐘的停留時間,然後就走了,之前其實大家並不知道怎麼去提供更好的服務。

現在有了用戶數據資產,整個公司的核心業務能力就需要對數據進行及時的反饋,也就是說,要能消化掉數據,做出調整和反應,及時迴應消費者的需求。這對百麗這樣的時尚零售集團尤其重要。舉個例子,女孩子買鞋都知道,你不可能提前知道這一季到底什麼東西是流行的,只有到了那一季才知道。前兩天數據提示我們,這個冬季馬丁靴的銷量比去年同期大大增加,我們對此並無預判,它似乎就是突然之間就流行起來。

面對突然出現的流行,我們怎麼做的呢?第一時間反饋。這個時候,百麗多年積累的及時補貨的供應鏈能力就開始發揮威力。百麗供應鏈,可以做到在最短的週期內,把流行趨勢單品重新的上架。百麗甚至可以做到在整季裡,主動做到兩三次補貨。可見,新零售需要傳統零售能力配合,才能真正發揮效能。

年輕人在哪裡,百麗就應該在哪裡

記者:在您看來,現在90後、00後的消費者具有什麼樣的消費特點?百麗如何吸引年輕消費者?

李良:永遠都是年輕人對時尚潮流最敏感,尤其是新的00後這一代,他們天生就是移動互聯網的原住民,他們眼裡已經不存在什麼線上和線下的問題,他們更願意去嘗試新鮮的東西,同時獲取信息能力很強,並基於信息更主動的選擇。

對於這一代年輕人,我們希望,他們存在的場所,我們都應該在,我們都應該服務好他。比如,百麗旗下的體育用品零售運營和服務商滔搏(Topsports),一年賣幾千萬件的衣服和鞋,與中國最活躍的運動愛好者建立了聯繫。滔搏爲了尋找更多與年輕消費者共鳴互動的就會,就建立了專業的電競團隊。

另外,從內部來說,我們通過流程再造,把能夠流程化、自動化的都交給技術,從而把更多的資源向產品創意傾斜,多傾聽消費者的聲音,更好地服務包括年輕人在內的消費者。

百麗國際旗下品牌思加圖(STACCATO)快閃店給消費者帶來互動式消費體驗:玩一玩優惠劵送到手

記者:之前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曾經說過,百麗是最有機會打造C2M(Customer-to-Manufacturer顧客對工廠)模式的企業。您怎麼看現在國內C2M市場的發展機會,百麗在C2M方面有什麼嘗試嗎?

李良:C2M可以被看作是廣義的新零售概念之一,打造C2M模式,需要企業對數據資產擁有深刻的理解,而百麗由於多年積累的多鞋業全產業鏈的把控,有機會通過全流程的數據化,向這個方向邁進。

比如,百麗目前正在嘗試,通過鞋內芯片去捕捉消費者試穿鞋子之後的反應,有一款鞋子試穿很高,但是銷量不好,店員表示,消費者穿上鞋子後,後面的帶子太長會掉下來,所以造成銷量較低。後來設計師按照用戶的反饋及時進行修改,最後,這款鞋子成爲今年春季NO.1的款式,創造了單品千萬級的銷售。

這其實就是C2M模式的一次局部實現。另外,因爲鞋子並非標品,腳是一個很複雜的3D形體,真正要衡量起來可能超過十個維度。百麗做了二十幾年的鞋子,擁有豐富的數據,目前已經在一些品牌中增加了鞋子的維度,並開始逐步地做定製服務,這是個非常好的方向,能夠真正滿足消費者需求。但要真正實現C2M,還需要整個供應鏈體系的升級再造。

記者:百麗在整體新零售的佈局上有什麼樣的規劃和目標?未來希望將百麗打造成一傢什麼樣的企業?

答: 對於新零售的規劃,不談業務只談概念是沒有意義的,對於我們來講,怎麼去增強核心能力,怎麼在時尚行業中做到更強,是最重要的。

最近百麗引進了73小時和initial這種新的設計師品牌,由原有團隊來做創意,我們幫助他們做更好的零售管理。時尚、創意如何與數據技術擦出火花,是我們的重要課題。另外,百麗目前有三大業務板塊,除了鞋類業務,還有體育業務和服飾業務,體育業務發展勢頭良好,連接了廣泛的運動愛好者,我們怎麼才能更好地服務他們,這裡面有很多東西是可以挖掘的。上述這些都是我們新零售的探索方向。我們最終想要做的是一個真正聚焦客戶,是以數據爲驅動力的一個時尚和運動的平臺。這就是我們正在努力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