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企業開啓大航海時代 投行打造核心競爭力贏取新機遇

宋春雨/攝

證券時報記者 譚楚丹

中資企業大航海時代已經來臨,券商投行如何佈局謀篇成爲市場關注的焦點。

近日,由證券時報社主辦的“2024中國金融機構年度峰會暨2024中國證券業投資銀行高峰論壇”在深圳舉行。在主題爲“企業‘出海’正當時,投行如何賦能國際化佈局”的圓桌論壇上,來自上市公司、投行等大咖爲此進行深入探討。

參與討論的嘉賓有協創數據董事長耿康銘,民銀國際首席執行官、民銀資本董事長李寶臣,中德證券首席執行官萬軍,國元國際總經理於坤,擔任本次圓桌論壇主持人的則是華英證券總裁王世平。企業代表在分享出海的親身經歷時表示,出海需克服文化差異、法律或監管差異,並強調本土化是破局的關鍵。

談及如何積極扮演“橋樑”角色,多名投行人士認爲,當前中資投行跨境綜合化產品服務能力已明顯提高,但距離國際化仍有很大提升空間,比如價值傳達能力、交易方案創新能力、國際化人才建設、全球銷售網絡佈局等。另外,中資投行客戶結構單一,以中資企業爲主,實際上中資投行有義務也具備一定能力實現“引進來”,爲國際投資者進入中國內地投資搭建橋樑。

出海潮呈現新特點

在全球經貿格局重塑的背景下,新一輪中資企業出海潮已經掀起。在業內人士看來,本次出海潮較之以往呈現出新變化。

李寶臣在總結時稱,當前出海潮有五大特點:一是出海加速。今年前三季度,中國非金融企業對外投資673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8.7%,其中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直接投資同比增長27.7%。二是出海動機更爲多元。成本驅動不是唯一因素,比如產品的全球佈局、貿易保護等,也是企業做出對外投資決策的因素之一。三是出海熱土以東南亞國家、中東國家爲主。四是綠地投資的出海方式,受到中資企業青睞。五是出海的產業結構以高端製造、有色金屬、生物醫藥、傳媒等爲主。比如,在新能源汽車、光伏、鋰電池等行業,企業的出海動作明顯增加,凸顯我國高端製造在全球的競爭力顯著提升。

萬軍也有相似觀點。他談到,首先,越來越多高科技、互聯網、文化娛樂等產業出海,這與我國產業升級和創新力提高有很大關係。其次,企業出海進程全面化,一方面體現在速度加快,另一方面體現在投資區域向東南亞、中東、拉美、非洲等地區拓展。此外,出海方式多樣化,比如跨境併購、綠地投資以及更廣泛的國際合作等。

如何實現本土化

儘管大量中資企業出海挖掘新的發展機會,但機遇與挑戰並存,“風高浪急”是中資企業出海面臨的常態。在此背景下,中資企業如何克服水土不服的問題,成爲關鍵。

作爲企業代表的耿康銘在分享經驗時稱,公司出海經歷較早,主要基於兩方面原因:一是要滿足客戶需求;二是爲積極應對國際供應鏈形勢變化。從2019年開始至今,協創數據陸續在菲律賓、泰國等地設廠。

“出海給我們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與當地法律、文化進行融合。”耿康銘表示,協創數據管理當地的工廠並進行文化融合,並非易事。

“我們的經驗是,直接照搬在國內的管理方法,讓中國員工到目的國出海(去設廠與管理),成功率會比較低,所以我們現在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僱傭本地員工,由本地人進行管理。特別是在菲律賓、泰國,我們主要爲當地員工提供一些本土化的管理方法。當然,真正完全落實到管理,還需要很多其他方面的努力。”耿康銘說。

關於出海,耿康銘還重點提到了中國製造企業在智能化、自動化方面的競爭力。隨着中國製造能力的全面升級,智能製造所釋放的巨大技術紅利,正是中國企業拓展國際市場的信心與後盾。目前,協創數據在海外設立了子公司OOBOTIC INC的無人化工廠。據悉,該工廠僅需少量運維人員,即可實現全自動化生產。相較於傳統工廠,無人化工廠生產效率可提高75%,人工節省65%。即便身處國內,管理層也能實時掌握工廠動態,實現決策與管理的無縫對接。

耿康銘還表示,中資券商出海也可借鑑本地化模式,希望他們能夠結合自身的業務特點和目標市場的需求,提供更加本地化的服務。

於坤在分享多年的出海經驗時表示,作爲較早出海的中資券商之一,國元國際在克服挑戰中不斷前進。金融企業在出海時,首要挑戰是面對不同的監管環境,香港證監會與內地證監會在證券市場方面的監管體系、監管理念、監管文化差異較大;第二大挑戰是本地員工文化與內地的差異,比如加班文化等;第三大挑戰是國有企業的監管文化與當地的法律法規如何結合,需要尋求一個平衡點。

構建核心競爭力

正是看到了中國企業掀起的新一輪出海浪潮,近年來多家中資券商也加大了國際化佈局。這不僅考驗各家券商是否具備核心競爭力,還考驗着總部與子公司的資源調配能力及協同性。

於坤談到,目前中資投行的出海能力仍需進行較大提升。他表示,所謂中資投行出海,其實主要在香港“落子”,提供較爲傳統的投行服務,比如在港上市、發債、併購等。少數券商的佈局延伸至東南亞地區,極個別券商則佈局到了歐美市場,但能真正初步搭建全球平臺的中資券商並不多,這是中資券商未來發展過程中需要逐漸補上的短板。

相應地,國際化人才建設也面臨同樣的問題。於坤錶示,目前中資投行的人才基本侷限在香港,如果未來中資投行觸角進一步延伸到全球,那麼就需要進一步加大人才國際化的力度。

在客戶類型方面,於坤指出,過往中資投行客戶構成以中資背景的企業爲主,這既是中資券商的優勢也是劣勢——客戶來源比較單一,國際化不足。“作爲在香港的中資投行,我們本意是要成爲橋樑,但實際上我們主要扮演的是‘中國投資者到海外’的橋樑角色,而在國際投資者進入中國投資方面,橋樑作用仍需大力提高。”於坤說。

在能力建設方面,萬軍認爲中資券商需要打造三大核心能力。第一是“價值的三力”,即價值發現能力、價值傳達能力、價值實現能力。“這對我們的跨境業務十分重要,比如怎麼講好中國故事,如何講好企業故事。另外,如何在複雜的文化融合中進行交易設計,讓交易方案最終能落地,這是核心能力。”第二是創新力。跨境業務涉及多方面,比如監管體系不同、法律規則有差異,同時又面臨商業的時效性和緊迫性,這就要求中資券商具備創新能力。第三是綜合服務能力。“我們以企業爲中心,可以爲他們提供國內或國際兩條融資渠道的解決方案。企業如果想‘走出去’,我們跟着企業‘走出去’,企業對我們會有天然的信任感。”萬軍稱。

據悉,中德證券作爲合資券商,其外資股東德意志銀行(下稱“德銀”)在全球有1400多家分支機構,是一個全球佈局的重要商業銀行。在服務企業出海方面,中德證券如何發揮好股東優勢,備受關注。

萬軍表示,中德證券希望能夠爲中資企業出海提供一站式服務。比如在跨境融資方面,除了提供常規的海外上市、發債等服務,中德證券可依託於德銀的全球網絡和專業能力,爲中資企業提供境外股債融資、跨境併購貸款、跨境銀團貸款、引入戰投等融資服務。同時,還可以根據企業的實際需求,提供定製化的融資方案,降低融資成本,提高融資效率。

作爲銀行系券商的代表,李寶臣談到,近年來在香港的中資投行取得了長足進步。一是跨境綜合化的產品服務能力正在提升,體現在股票的保薦承銷,境外發債、財富管理、資產管理、直接投資、結構化融資、併購業務等。不過,定價能力、價值發現能力與外資投行還有差距。二是中資投行在全球銷售網絡的佈局取得了顯著進步。“最近我觀察到有些中資投行不去國外設機構,但在香港養團隊,把他們屬地化並派到目的國去做一些衍生的銷售網絡佈局,這有利於中資投行培養全球業務能力。”三是中資投行在全球化人才的吸引和培養方面取得較大進展,但與外資投行相比,中資投行在薪酬吸引力方面還有差距,尤其是當前監管環境也已發生了變化。

李寶臣表示,民生銀行對民銀國際的定位十分清晰,強調功能屬性。“首先,民銀國際作爲民生銀行唯一海外投行的產品和服務平臺,要與母行一起,共同服務好民生銀行所有戰略客戶需求。其次,要做雙向協同,過往中資投行主要靠母公司導流客戶來做一些簡單的業務,‘向外走’是一方面;而作爲香港橋頭堡,中資投行有義務也具備一定能力‘引進來’,爲母公司輸送一些海外客戶的需求。”李寶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