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知臺派老外:「新南向」誤導企業,更會壓低薪資水準
▲ 企業應該專注於「賣什麼」和「怎麼賣」,而不是「去哪裡賣」。(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自從蔡英文總統當選、民進黨重獲執政權之後,所有政府機關各階層再次採用「南向政策」。我多年來對這項政策有所批評,也在無數訪談中提及,更在我另一篇文章《對臺灣未來的5項大膽建議:給蔡英文總統的公開信》中重申看法。
自從該篇文章發表以來,臺灣政府已經有很大的進程。舉例來說,新的法條讓符合條件的外籍人士在申請居住、工作和創業的程序簡單許多。同時,健保的相關規定也有所改善,同性婚姻合法化也幾乎要實現。此外,政府也提供許多資源,幫助發展臺灣機械產業的人工智慧、物聯網(IoT)、工業物聯網(IIoT),以及工業4.0。
雖然政府已經達成許多任務,但還有很多工作等着完成。與中國過去40年的極權統治和歐威爾主義式(Orwellian)的嚴格控管相比,臺灣在言論自由、開明的經濟政策,以及追求進步的態度等方面,均表現相當璀璨、傑出。
然而,蔡英文政府在「南向政策」方面似乎迷了路。許多經濟學家會告訴你,這項政策非常明顯地被誤導了。我認爲,這不光是迷途或誤導的問題,而根本是非常危險。以下就讓我闡述自己的觀點。
「南向」是傲慢的,甚至有點種族主義
「南向」的概念基本上是過於自滿的,甚至有點種族主義,它帶有殖民主義和「中原優越感」的意味。許多世紀以來,來自中國的商人主宰着泰國、越南、印尼、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的經濟貿易。這些人的後裔至今依然掌握着這樣的經濟力量。若採取「南向政策」,臺灣可能被認爲延續這種「華人在東南亞國家主宰經濟」的思維。
對臺灣政府來說,這可能只是個經濟政策,但對這些東南亞國家的人來說,可能含有種族優越主義的感覺。我曾和許多來自東南亞國家的政治人物和外交官談論此事,他們都認爲臺灣目前的「南向政策」很過時、傲慢。
▼ 對臺灣政府來說,這可能只是個經濟政策,但對這些東南亞國家的人來說,可能含有種族優越主義的感覺。(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南向」會誤導企業、錯置資源
作爲一位輔導過許多臺灣企業的顧問(這是我的公司: www.geberconsulting.com),我幾乎每天都在面對「南向政策」帶來的負面影響。譬如說,CEO們試圖將產品銷往不適合的國家、行銷部門把目標設定在只有微薄利潤的市場、開發部門則設計出沒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
某家制藥公司爲了響應「南向政策」,中止了原本前景不錯的美國藥品測試計劃,改用其他藥品進軍利潤微薄的印尼市場。某家無人機制造商把所有資源投入在馬來西亞發展巡視棕櫚園的無人機,而放棄了與中國大疆(DJI)競爭的機會。某家織品和手提包廠商放棄與國際級設計師簽約、進而成爲全球知名品牌的計劃,而在東南亞市場以超低價銷售產品。
是的,在東南亞還是有一些機會,但並不是常常有。是的,對於某些公司來說,東南亞是最適合的市場,但是如果把「南向政策」以政府層級來統一推動,就可能會誤導一些企業,或是錯置許多資源和人才,造成嚴重傷害。
企業永遠不應該依特定的地理區域來劃分自己的市場,而應該聚焦在具有最大潛力的市場。企業永遠不應該鎖定最容易進軍的市場,而是最有利潤的市場。企業應該專注於「賣什麼」和「怎麼賣」,而不是「去哪裡賣」。
以機械產業來說,臺灣還有一些需要努力的地方。雖然友嘉集團(Fairfriend Group)等許多產業不斷求新求變,也成爲工業4.0時代的領先者之一,但同時也有許多企業因爲被誤導,而在印尼或馬來西亞盲目地擴充,這些公司或許能靠過時產品再賺個3、5年,但他們應該做的是投資未來。
「南向政策」使企業錯失真正的市場機會
錯置資源已經夠糟糕了,但是以想像中的地理區域爲目標,更會傷害臺灣的經濟發展。上述的無人機公司或許可以賣出5架用來巡視馬來西亞棕櫚園的產品,但卻錯過了非洲國家和世界衛生組織(WHO)用來運送藥品到偏遠地區的2000架訂單。那家做手提包的公司,或許產品在新加坡的電商平臺上賣得還不錯,但卻錯失成爲美國最大連鎖服飾店的頂級供應商的機會。某家音響設備製造商在印尼設立業務辦公室,賣的是過去20年都沒改過設計的產品,而不是投資於研發和進軍美國市場;某家車牀廠商拿到了來自越南的150臺訂單,但卻因爲沒有投資工業物聯網(IIoT),而失去幾乎所有的歐洲客戶。
每家企業的資源都有限,在東南亞聘僱銷售人員等於是把行銷費用花光。許多公司把錢花在找三流代理商、找不合格的業務人員去經營5年之後就會消失的市場,而不願意學習比較新穎的概念,例如自來客行銷、內容行銷,或自動化行銷等。
▼ 錯置資源已經夠糟糕了,但是以想像中的地理區域爲目標,更會傷害臺灣的經濟發展。(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若將市場目標放在開發程度比臺灣低的國家,企業不僅容易失焦,也可能被這些國家的不景氣給拖累。越南、緬甸或印尼的勞工成本低,乍看之下比投資自動化或聘請技術能力高的臺灣勞工省錢,但這是個禍因,而非優點。
我們目前所面臨的是,自動化設備、機器人、人工智慧技術對現有生產模式的巨大挑戰。臺灣企業其實擁有在這些方面成爲全球市場玩家的專業技能、創造力及資源,可是,他們卻只在較低度開發的國家建造落後技術的工廠,而沒有積極投資未來。臺灣的農業若能夠採用再生能源和本國LED燈具,就可能成爲全球產能最大、價格最有競爭力的產業之一。然而,「南向政策」卻過於強調低成本,投資過時的技術和效率低落的種植方式。
「南向政策」原本只是一個政策性的主張(「如果不往中國等北邊發展,那就向南去」),但現在卻變成扭曲市場、誤導企業、影響臺灣中小企業研發投資的政治口號,更讓臺灣看起來像是個對東南亞國家舉着種族優越主義的傲慢入侵者。臺灣政府原本並無此意,卻得承擔這些後果。
臺灣不應該以「主宰東南亞經濟」爲目標,而是該致力成爲全球重要產業的角色之一,例如農業科技、生化科技、生物化學、機械、工業物聯網(IIoT)、醫療科技、再生能源、電池、自動運輸、機器人等。最近吵得沸沸揚揚的「PCHome大戰(新加坡來的)蝦皮」中,我們會發現,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最頂尖的資料科學家、人工智慧工程師,以及使用經驗/介面(UX/UI)等程式,而不需要更多越南的鍊鋼廠或製革廠。我們需要的是臺灣本土的機器人技術工程師和機器學習專家,而不是緬甸的傢俱血汗工廠。
未來的十年中,由全自動機器人運作的工廠,將會在歐洲、美國、日本、中國及印度涌現,勞工市場也會受到人類史上最大的衝擊。臺灣作爲「科技島」,不能在這一波浪潮中被沖走。
要成爲產業的領導者就必須與最頂尖的企業合作,而這些領先企業都在斯圖加、慕尼黑、倫敦、波士頓、聖荷西、大阪…,而不在胡志明市或雅加達。
當我環顧亞洲各國,發現臺灣不斷在進步。這個社會擁有最自由的風氣、最具雅量和毅力的人們,以及最活躍的經濟。許多最頂尖、幾十年來在各自市場中獨佔鰲頭的公司都來自臺灣。這些臺灣企業能夠鶴立雞羣的力量,是來自優異的科技、創新態度,以及企業精神,而不是來自於鎖定某個地理區域。
臺灣一直是個具有前瞻性的國家,現在應該持之以恆。
▼ 臺灣企業能夠鶴立雞羣的力量,是來自優異的科技、創新態度,以及企業精神,而不是來自於鎖定某個地理區域。(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作者解聰文(Martin W. Hiesboeck):品牌國際化顧問及內容行銷專家,曾任奧地利駐臺商務副代表,擁有國立臺灣大學EMBA、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學歷。★版權聲明: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供《ETtoday新聞雲》使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作者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原文請見:連結 。)
★圖片爲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