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下保飯碗 善用「數位分身」結合工匠智慧

資策會指出,善用科技結合人類智慧,不用擔心飯碗被AI取代。右3爲立法委員高虹安、左1爲資策會服創所所長文泰。(圖/資策會提供)

記者吳佳穎臺北報導

許多人擔心少子化與後疫情生活型態,未來更多工作恐會消失,人工智慧(AI)會取代人力。針對此議題深入研究的資策會指出,AI廣泛運用工業自動化與數位轉型升級,讓傳統產業快速轉型,但人類智慧(HI)不曾消失,而是需要結合AI,進行人機協同合作,讓人類的「工匠智慧」結合科技,創造「數位分身」就有最大優勢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數位服務創新研究所(資策會服創所)日前舉辦「資料經濟創新」系列論壇。資策會服創所所長謝文泰表示,近期中美科技戰愈演愈烈,這段期間產生的「不信賴商機」,使得臺灣的AI產業有很大機會。以傳統農業爲例,就很適合導入達人的經驗智慧,再結合臺灣可信賴的軟體環境,用數位創新服務打開國際市場,我們應持續尋找這種AI+HI的機會,讓臺灣產業與市場再升級。

臺灣因少子化造成產業人力普遍不足,立委高虹安表示,這代表工匠智慧將出現斷層,但若能將工匠智慧導入各產業,就能達到知識「數位化傳承」。近幾年過度強調AI將取代傳統人力,導致失業恐慌與科技抗拒潮,但其實只要適當發展AI輔助人員的工作應用,就能進行工作典範轉移。

她也指出,至於數據傳輸部份,近期美中貿易戰升溫,對5G供應鏈造成極大衝擊,傳輸標準與安全議題重要性愈來愈高,對臺灣AI產業之於5G安全應用也是很好的機會。

臺鹽綠能副總經理郭政緯則說,目前臺灣養殖漁業普遍存在高齡現象,當年輕一代想跨足養殖漁業,更需要漁民的經驗傳承,而數位分身技術扮演關鍵角色,過去重度依靠「人的經驗」,現在則要依賴「數據」,結合感測器、人工智慧與數據模型,把蒐集到的數據與決策模式累積,藉由邏輯與經驗的結合,讓這些珍貴知識得以保留與傳承。

資策會表示,數位分身(Digital Twins,數位孿生)技術近幾年獲得全球重視,經濟部技術處從民國106年開始,就積極佈局這方面的技術發展,資策會在經濟部技術處科技專案支持下,甚至與德國知名機構Fraunhofer合作,共同研究如何透過數位分身技術在智慧製造領域進行人機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