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電子》鴻海攻電動車拚升級 看好需求提前起飛

鴻海(2317)今(30)日召開電話法說,董事長劉揚偉指出,電動車是F3.0轉型升級的主動能之一,集團對此聚焦關鍵零組件生產。原先預期電動車市場需求要到2024~2025年纔會起飛,現在看來有機會提前在2023年顯現,使集團整體毛利率達10%目標越來越近

對於法人提問在美國設廠生產電動車的規畫情況,劉揚偉表示,預計6月底決定在美國或墨西哥設廠生產,若規畫月產1萬臺電動車、需投資10億美元。同時,集團去年資本支出因疫情影響而減少約100億元,預期隨着疫情好轉,今年資本支出可能增加。

劉揚偉認爲,資通訊(ICT)產業毛利率要達7%,需靠數位轉型、提升垂直整合零組件營收2部分達成,目前正致力強化中。若要進一步提升至10%,必須要靠新產品及新產業,集團對此選擇電動車、數位醫療機器人等3大產業發展

鴻海對此推動電動車開放平臺MIH成立,截至29日已有全球47個國家地區、共1348家企業夥伴加入,其中硬體平臺佔86.9%、1171家,軟體平臺佔9.9%、143家,其他佔3.2%、43家。爲秉持平臺中立發展,MIH聯盟將自7月起以非營利組織正式獨立運作

劉揚偉表示,MIH聯盟發展較預期快,顯見集團訴求獲得合作伙伴認同,夥伴看好未來發展前景亦優於預期,最大障礙在於集團是否有足夠能力承接那麼多需求,另一個可能障礙是電池等原物料方面,是目前正在努力的方向

按鴻海的電動車產品佈局規畫進度,劉揚偉表示,預計今年底將對外公佈首款電動巴士及2款乘用車原型車,明年首季協助拜騰M-Byte量產、明年底首款電動巴士量產上市,2023年協助菲斯克(Fisker)Project PEAR量產,C級距電動車亦預計量產上市。

劉揚偉指出,電動車只做整車代工,毛利率不到5%,但做關鍵零組件,毛利率可達25~30%。因此,鴻海針對電動車領域會聚焦零組件發展,整車生產則與策略夥伴合作,如在臺灣裕隆中國大陸與拜騰、美國則與既有客戶爲主。

各地產能規畫方面,劉揚偉指出,由於全球均受疫情衝擊,中國大陸因生產環境相對穩定,集團去年超過75%產能是中國大陸貢獻,反較往年增加。不過,長期發展趨勢仍將朝區域生產方向發展,預期疫情若能緩和下來,可看到區域製造的產能移轉將更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