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7場學術會議入選 中國科協《重要學術會議指南(2021)》正式發佈

5月21日,《重要學術會議指南(2021)》正式上線發佈,同時,“重要學術會議指南”(Top Academic Conference,TAC)標識正式啓用,入選的707場會議成爲首批授權使用該標識的學術會議。

2021年“重要學術會議指南”進一步提高遴選標準,經專家提名、學會評審團遴選、學會理事長(秘書長)確認、指導委員會審定,《重要學術會議指南(2021)》最終收錄123家單位推薦的707個重要學術會議。《重要學術會議指南(2021)》採取線上發佈方式,滾動更新入選會議權威訊息,廣大科技工作者可登陸重要學術會議指南官網(http://ccg.castscs.org.cn/)或關注微信服務號“重要學術會議指南”,隨時隨地查詢收錄學術會議情況

2021年已確定舉辦時間的會議,其召開時間呈現雙峰態勢,第一個高峰出現於4-5月,第二個高峰出現於8-10月。

對比過往三年學術會議召開時間,2021年和2019年學術會議舉辦時間趨勢大體一致。而2020年由於疫情影響,上半年會議計劃召開數量基本維持在低位,全年會議召開時間呈現單峰陡峭形勢

從2018-2021四年間指南會議的舉辦地分佈看,辦會量前10位的城市相對穩定,北京始終保持在首位,上海在第2-4之間波動,西安南京排名上升較快。各省份辦會量分佈高度不均,舉辦指南會議比例位居前三的內地省級行政區爲北京(16.00%)、廣東(8.53%)、江蘇(8.43%),位居後三位的爲西藏(0.20%)、青海(0.25%)和寧夏(0.45%)。

通過進一步與《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20》中城市創新指數排名進行對比,可見辦會量前10位熱點城市均位居創新指數前20名。城市舉辦學術會議的數量與其科創水平顯著相關。

18-21年舉辦會議數量前10省份科技創新指數排名

從會議舉辦形式情況看,有5個會議以純線上形式召開,均爲國際性會議。有86個會議通過線上虛擬會場線下實體會場相結合的形式召開,其中44場爲醫學領域會議。

從會議國際化情況看,2021年會議名稱中包含“國際”、“世界”、“全球”、“一帶一路”、“亞太”、“亞洲”、“歐洲”七個典型關鍵詞國際性會議共182場,佔全部會議的25.74%,國際會議佔比創2018年以來新高。從會議規模看,2021年國際會議平均規模爲1328人,非國際會議爲2553人。在已確定舉辦地的國際會議中,有88.19%在中國內地城市召開,主辦方均爲國內機構。

學術會議是科技發展鏈條中的關鍵環節,是推動科技原始創新的重要源頭,是科技工作者共享知識、活躍學術爭鳴、啓迪創新動能的廣闊平臺。在我國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邁進的快速發展進程中,科技工作者參與高質量學術交流的需求日益強烈。以精心爲廣大科技工作者辦實事導向,以客觀推薦重要學術會議、促進學術會議品牌效應不斷提升爲出發點,中國科協於2018年啓動《重要學術會議指南》工作,堅持價值導向,專家提名、同行評價,面向科技領域遴選全球重要學術會議,集中發佈、持續推介,打造具有影響力公信力、引導力的重要學術會議權威發佈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