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論道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

“如果我們所有科技期刊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準繩,以學術誠信爲本,共同追求質量發展,涌現一批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全國科技期刊的整體水準也將提升一大步。”在12月17日開幕的2020年中國學術期刊未來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技期刊編輯學會理事長朱邦芬表示。

本次論壇主題爲“共擔歷史使命・共建創新生態・共謀高質量發展・共創期刊未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期刊協會會長吳尚之認爲,推動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首先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學術期刊的高質量發展就是要爲全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提供知識支撐,發揮創新引領作用,就是要在新發展格局下提升服務國家創新發展,服務全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和水平,擔當好學術期刊的使命。”他強調。

此外,吳尚之稱,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要以高質量的文章和高質量學術創新成果來衡量,學術期刊要特別關注理論創新、學術創新、科學技術創新,提升服務和引領科技創新能力水平,着力抓好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重點。

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懷進鵬也強調,科技期刊要堅定正確的辦刊方向,價值取向和學術導向,堅持“四個面向”,堅守促進學術交流,服務創新發展的根本使命。

“面向科技共同體辦刊,依靠科學家辦刊,努力發表和傳播高水平成果。更加密切關注科技前沿和國家需求,支撐原始創新,力爭首發權。”懷進鵬說,要不斷提升中國科技期刊的影響力、引領力,要強化與國際科技期刊界出版界的務實合作,增進開放、信任、團結,共同完善全球科技治理體系,讓科技更好增進人類福祉,更好支持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科學公正的學術評價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期刊的發展質量,”吳尚之說,完善評價體系注重評價導向,有利於引導學術期刊突出科學精神、學術貢獻和學術價值。

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局長馬援認同該觀點。他表示,目前國內形成了幾大各具特色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在很大程度上發揮着期刊評價導向功能,總體起到推動發展、積極導向的作用,但目前的期刊評價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出現一些不良傾向和偏差,比如少數期刊片面追求影響因子,甚至出現強制引用、互引同盟等造假行爲。

“期刊評價是先行者裁判員,沒有高質量的期刊評價體系,高質量的期刊建設也無從談起,期刊評價機構要針對當前期刊評價和期刊發展中的問題,不斷優化期刊評價指標體系,改進評價方法,引領學術期刊健康發展。”馬援說,近年來一些期刊評價機構將科研誠信、發表青年學者文章、數字化建設等納入了期刊評價,這也必將對引導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雖然大家現在對學術期刊論文以質量爲王存在廣泛的共識,”朱邦芬也說道,但是一提起科技期刊的高質量,許多人心目中還是“以影響因子爲王”。

朱邦芬強調,高質量標準不能一刀切,要以科技期刊的類別而定,基礎研究類、應用研究類、科普類、文獻類,不應該是一種標準。基礎研究類期刊要以推動科學研究發展爲己任,應用類研究期刊以技術進步爲追求,科學普及類期刊以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爲目標,而科學技術文獻類期刊則以收集、記錄、歸類、服務等質量來衡量期刊的高低。

“英文科技期刊和中文科技期刊主要的功能不同,高質量的標準也相應而異,”朱邦芬說,即使同一類別的期刊,也不能簡單以期刊影響因子排座次,各學科、各學科內部的情況都千差萬別,“每種期刊應該清楚自己的定位,有確定的追趕目標,有分階段的目標,走自己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此外,朱邦芬認爲,評價高質量科技期刊應該兼顧數量和質量,將定量定性相結合。“我很贊成中國科協請各個專門學會組織會員對自己學科領域高質量期刊發表意見,最後將有共識的期刊選入分領域發佈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沒有共識的就暫不入選。”他說。

“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在傳媒領域的廣泛應用,帶來了出版模式、學術傳播業態的深刻變革,既對傳統社科學術期刊生產與傳播方式提出挑戰,也爲期刊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馬援還提到,社科學術期刊要強化互聯網思維,充分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信息技術,實現辦刊理念、技術手段與運營方式的創新升級。(記者 操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