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小學校長關注的教育話題盤點
點評:施克燦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黨委書記、教授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基礎教育領域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學工作,開創了“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中國特色育人模式,創造了“史上最大互聯網教學實驗”的教育奇蹟。疫情暴發後,教育部迅速建設開通了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臺和中國教育電視臺“空中課堂”,有效整合國家、地方、學校、教師等各個層面的優質教學資源,迅速建成門類齊全、豐富多樣、全域覆蓋、可供個性化選擇的信息化數字化教學資源體系。據統計,全國共開發遴選了1350項優秀專題教育資源、8000多節覆蓋各年級各學科的網絡課程教學資源和1135節“空中課堂”直播課程,豐富了學校課程體系、拓展了學生學習空間,切實保證了全國1.8億中小學生的居家學習需求。
點評:
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取得積極效能,讓我們看到教育信息化對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的巨大潛能正在逐步釋放。當然,居家學習並不能完全代替正常的課堂教學,對線上教育規律和特點需要進一步探索與完善。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線教育已經成爲教育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隨着“雲教育體系”雛形的出現,教育的未來已來。
7月,教育部印發《中小學貫徹落實〈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重點任務工作方案》,推動形成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四位一體的德育合力,紮實深入、持久生動地落實立德樹人。同時,《教育部關於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廣大少年兒童“六一”國際兒童節寄語的通知》《關於開展2020年家風家教主題宣傳活動的通知》《教育部等六部門關於聯合開展未成年人網絡環境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等政策文件相繼出臺,切實增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保障性。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雜誌發表《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一文,強調“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12月,全國中小學德育工作會議在上海召開,交流總結各地中小學德育工作經驗做法,謀劃“十四五”時期德育工作改革發展,切實推動基礎教育全面提高育人質量。
點評:
近年來,各地中小學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德育爲先、全面發展、面向全體、知行合一”爲指導原則,全面加強中小學校黨建,大力推進學生德育工作,推動中小學德育工作邁上了新臺階。接下來,如何科學把握德育規律,探索德育一體化路徑,將是大中小學教育工作者需要回答的“必選題”。
一是學前教育持續推進公益普及普惠發展。教育部會同有關部門印發《關於進一步做好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治理工作的通知》,依法加強城鎮小區配套園治理,全國已完成配套園整改1.95萬所,新增普惠性學位400多萬個;31個省(區、市)制定了普惠性民辦園補助標準,20個省份出臺了公辦園教師編制標準。二是義務教育控輟保學工作大力開展。教育部等十部門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控輟保學工作健全義務教育有保障長效機制的若干意見》等政策,確保2020年全國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且對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而據教育部的統計數據,截至2020年11月30日,全國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學生由臺賬建立之初的約60萬人降至831人,其中20萬建檔立卡輟學學生已經實現動態清零,基本實現了義務教育有保障的目標。三是高中階段教育基本普及。擴大中西部貧困地區高中教育資源、實施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額專項規劃、建立健全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經費制度、穩步提高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水平,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9.5%。四是特殊教育惠及更多殘疾兒童。全國實現了家庭經濟困難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12年免費教育,全國各地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95%以上。2020年,我國共有中小學(幼兒園)51萬所,在校(園)生2.26億人,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基礎教育體系,整體水平進入世界中上行列。
點評:
2020年是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有學上”是教育脫貧攻堅的關鍵詞。透過2020年基礎教育各項數據可以看到,義務教育已基本上解決了“有學上”的問題,正向着滿足人民“上好學”美好需要闊步前進。
“五育並舉”全面培養體系初步形成
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對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進行了系統設計和整體謀劃。當前,全國各地勞動教育實驗區和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建設全面有序推進,遴選出622個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和營地,開發了6397門研學實踐課程和7351條精品線路,社會實踐、研學實踐、志願服務等綜合實踐教育得到深入開展。
點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落實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成爲新時代的教育方針。新時代的“五育並舉”賦予了全面發展新的內涵,更富有時代性與現代感,更符合我國人才培養的目標。有理由相信,以2020年爲歷史座標,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不受重視的局面,將成爲中國教育的過去式。
課程教學改革持續深化
10月,教育部召開全國基礎教育綜合改革暨教學工作會議,成立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形成了國家層面加強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工作的機制性舉措。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改革實施加快推進,全國累計有20個省份的普通高中全面實施了新課程、使用了新教材。2020年,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國家級示範培訓和全員培訓啓動實施,全國約800名教研員和骨幹教師參訓受益;全國建立了一批國家級教學改革示範區示範校,爲積極深入探索基於情境、問題導向的啓發式、互動式、探究式、體驗式教學,推進跨學科、綜合化教學改革提供了重要支撐。
點評: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我國教育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進一步體現國家意志方面的重要工作,是對教育工作“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爲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的深謀遠慮與高瞻遠矚。新修訂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20個學科課程標準在基於學科本質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各學科課程教學在貫徹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的獨特育人價值,由此凝練出學科核心素養,使得普通高中的學科育人功能得到更好的發揮,實現了我國課改的重要突破。
9月,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的若干意見》,在推進機制上注重強化內外聯動、部門協同、凝聚合力,在政策價值上對於維護學校辦學主體地位、加快推進現代學校制度建設、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增強學校辦學活力和內生動力、加強學校保障體系和保障能力建設、推進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同時,對長期以來學校辦學存在的“管得過多”“缺乏動力”“保障不夠”“管理不善”等問題形成了明確的改革定位、提出了科學的治理舉措,促進了深化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的深度融合、有機統一。
點評: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曾說:“有生活力的國民,是要靠着有生活力的教師培養的。”希望通過這次改革,能真正減少各級行政部門對學校的無謂干擾,把寧靜還給學校,把時間還給校長、還給教師,形成蓬勃發展的學校活力,爲全面提高基礎教育育人質量提供強大動力。
基礎教育評價改革進一步深化
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對包括基礎教育在內的教育評價改革具有里程碑意義。該方案明確了改革學校評價,確保幼兒園、義務教育學校、普通高中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的價值立場和辦學定位;明確了改革教師評價,突出教師師德師風、教學實際、學生工作的考覈評價,確保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始終踐行教書育人使命。教育部研製了《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從縣域義務教育質量、學校辦學質量和學生髮展質量三個層面,建立了以發展素質教育爲導向的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對於堅持科學的教育質量觀和正確的教育政績觀,克服“唯分數、唯升學”頑瘴痼疾必將產生深遠影響和決定性作用。中考改革領域取得積極進展,基於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結合綜合素質評價的招生錄取模式初步建立,省級統一命題工作穩步推進,中考命題評估工作有序實施、命題質量持續提升。
點評:
教育評價是指揮棒,《總體方案》的出臺,在一定程度上足以影響我國教育的未來方向。但同時也需注意,教育評價是一個系統工程,既有緊迫性與重要性,亦有複雜性與專業性,其改革過程絕不會輕鬆,確立新的評價標準體系,探索更加公平客觀的評價方式,並非易事。
2021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開啓之年,也是全面實施“十四五”教育規劃的開局之年。基礎教育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爲主題,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積極構建公平正義、城鄉協調、優質均衡、創新高效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不斷激發教育活力,提高育人質量,夯實教育強國根基,辦好人民更加滿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