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險企“補血”畫像:直接增資“腰斬” 發債規模創新高

歲末回首,疫情衝擊保險行業的強大韌性離不開資本活血疏通“經絡”。近日,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2020年增資險企數目與增資總額相較去年雙雙近乎“腰斬”;而相比之下,發行資本補充債券的“補血”方式在今年更受險企青睞,僅銀保監會批覆的發債計劃便達到173億元,加上央行批覆金額更是突破了900億元“關卡”,創下自2015年來新高。

4家險企“大手筆”增資

具體而言,2020年共有14家險企發佈增資方案,直接增資總額約149億元,相較去年31家險企合計增資315億元的計劃,從數額上看減半。

其中,增資額在10億元以上的險企有4家,增資額從大到小依次爲紫金財險、中法人壽漢諾威再保險上海分公司以及安聯中國,分別增資35億元、28億元、15.6億元和12億元。

計劃增資額最大的紫金財險,融資56.35億元,其中35億元計入註冊資本,21.35億元計入資本公積金。根據方案,在7家增資股東中,雲南合和集團江蘇金財投資南京市建鄴區高新科技投資爲3家新增股東。其中,雲南合和集團增資後將持股12.9億股,與該次參與增資的原第一大股東江蘇國信集團成爲並列第一大股東。

“受今年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尤其上半年很多產業的經營強度下降、現金流偏緊,投融資並不活躍,下半年才逐步改善,所以對企業的增資訴求有一定的衝擊因素。”對於年內險企增資減少的緣故,川財證券所所長陳靂如是解釋。

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副主任李文中介紹稱,險企是否增資是受多方面因素影響。首先,保險公司償付能力是否充足。如果償付能力充足性不高,影響保險公司的業務開展,那麼保險公司可能會考慮增資或者發行資本債券來補充償付能力。

而對於險企增資額“腰斬”的緣故,李文中分析稱,就今年來看,保險公司增資不積極可能是一方面今年總體上受疫情影響保險業務總體發展速度不高,而且也沒有出現較大保險公司償付能力急劇惡化的情形,因此對增資的需求不是很強烈;另一方面從上市保險公司股價水平來看,總體變化不大對資本供求雙方都不會形成大的刺激,因此雙方交易積極性總體不高。

發債突破900億大關

相較年內險企直接增資狀況的“慘淡”,北京商報記者發現,年內合計有20餘家險企發行資本補充債券,合計批覆發債額度約900億元,其中僅被銀保監會批准發行資本補充債券的險企數目便達到9家。

梳理可知,這是自2015年保險公司被允許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資本補充債券以來總髮債額度最大的一次。相較2019年8家險企發佈資本補充債券642億元、2018年715億元的發債小高峰,以及2015年、2016年、2017年的800億元、295億元和350億元,2020年資本補充債券的發行總額創下近六年新高。

與此同時,單次發債額度也到達了一個“高峰”。如平安人壽3月發行10年期資本補充債券,發債金額高達200億元,爲年內單次發行規模最大的一筆債券,也是平安人壽在境內單次發行規模最大的一筆債券。

對於爲何相比增資,險企更偏好發行債券,業內人士表示,和股東增資相比,資本補充債的融資成本更低,審批標準和發行程序相對簡單,資本補充週期更短,而且不會稀釋股東股權

李文中則分析稱,首先,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對資本充足性與資本結構都有要求,保險公司增資增加的是核心資本,履行資本債券增加是附屬資本。監管要求核心資本充足率不能低於50%,佔總資本的比重不得是低於50%。

“因此,在保險公司並不能簡單地偏好發行資本債券,只能說它們在覈心資本佔比較高的情況下,纔可以通過發行資本債券來補充資本,如果其核心資本佔比已經接近甚至低於最低要求,那麼只能通過增資來補充資本金,不能通過發行資本補充債券來補充資本金。”對此,李文中如是解釋。

其次,保險公司股東爲了提高資本金的利用率,也會在滿足償付能力監管要求的情形下傾向於通過發行資本債券來補充資本金。最後,今年金融市場上債券利率總體走低,發行資本債券的成本下降恐怕也是導致該現象的一個原因。

而對於爲何大型保險機構重視發債,陳靂則解釋稱:“當前資本市場對直接融資非常重視,且積極鼓勵,尤其是在前3個季度,債券發行的融資力度效果更爲直接,能夠在短時間內較快地補充險企的流動性。而很多保險公司評級較高,爲發行債券也提供了相應的基礎。越大的險企對中長期現金的重視程度越高,因其經營的規模效應,發行通常更受市場認可。”

外資入華野心”凸顯

在衆多排隊“補血”的險企中,外資保險機構表現頗爲亮眼

今年6月,德國安顧集團通過旗下全資子公司安顧財險斥資8.82億元,成爲泰山財險持股24.9%的新晉戰略股東,正式入駐中國財產險市場。

一邊是外資機構加盟國內險企,另一邊則是加大對在華子公司的投入,如今年12月,安聯集團向安聯中國追加12億元投資;僅一日之隔,瑞再企商保險也對外披露,其唯一股東Swiss Re Internationnal Se將向其增資1億元,用於瑞再企商保險的業務拓展。

外資機構看好國內保險市場的動作不止於此,除了以增資“補血”爲“橋樑”進入中國保險市場外,外資還通過股權挪騰加大對國內險企控股,增強話語權。如今年6月,君正集團及其旗下子公司所持華泰保險合計約15.31%的股份轉讓給安達天平再保險獲批,“安達系”持股華泰保險比例升至46.2%,距離絕對控股僅一步之遙。而繼友邦保險“分改子”獲批,首家外資獨資壽險公司誕生後,今年5月,匯豐控股宣佈將以股權轉讓的形式收購國民信託所持有的匯豐人壽50%股權、日前安聯保險集團也表示中信信託計劃轉讓中德安聯人壽49%股權,安聯中國控股正積極評估此次交易機會。

對於外資加碼入局國內保險業,有業內人士認爲,這一方面能引入國際保險業的先進經驗和技術,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國外資本對於中國市場的看好。據瑞士再保險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安仁禮表示,中國保險市場表現出比預期更強的韌性,也超出了宏觀韌性指數,並預計受益於政策支持、收入和風險意識提升以及快速發展的數字化方面的良好環境,未來幾年中國市場仍將是全球保費收入的主要來源。